新闻热线:0576-88106102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新闻 > 社会
这个天台人隐居深山近30年 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
2018年09月20日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辑 赵静

  他在天台山山脚下的城镇里居住,生活,工作。数十年来,和蚕共同工作,在2002年时他曾统计过一次,他养过的蚕吐过的丝加起来可以绕地球9圈。

  他把自己比做一只蚕。从有一次彻夜观察蚕如何吐丝而睡着,一两个小时候后醒来发现颈部裹着薄薄的一层茧开始,他就自认到生命在这里互相粘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他喜欢的老庄哲学不谋而合。

  别人走的是丝绸之路,梁绍基走的是与蚕共生的丝路。天台的诗路和丝路,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圆融的呈现。

  43岁那年,梁绍基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0年,在法国里昂双年展上,梁绍基的作品《自缚》引起了巨大轰动。

  时隔十多年后,这一次,他又将个展办到了北京——《“恍”》。



  梁绍基,天台人,生于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他从中国美院毕业那会儿,刚好遇上文化大革命,被分配到了浙江台州一个纺织厂里做设计,很早就关注那些纺织用的材质,也包括蚕丝。




  他发现蚕丝这个材料,既代表中国,蚕吐丝的过程又能表达一种时间的概念,1988年,为了养更多的蚕宝宝,他开始潜心研究,2001年把整个工作室,都搬到台州的天台山国清寺脚下。

  “佛宗道源”天台山,也影响着梁绍基的创作。“我对寒山很崇敬,他写的白话诗在西方很受欢迎,但唐朝写白话诗被视为造反。他在天台住了70年,以乞讨为生,在墙上写诗,一生放浪行迹。除了寒山,这里还有济公、拾得、丰干。这是一种独立精神,独立思考。”梁绍基说。



  《易—魔方》 1988

  早期梁绍基一直以做雕塑、壁挂来赚钱谋生,1988年他尝试用干丝和干蚕茧完成作品《易-魔方》,有了这次经验后,他开始研究是否能用活体蚕吐丝来完成作品,于是就去老蚕农那里取经。

  “蚕吐丝,一般不超过5天,却能吐出1000多米的丝,这不就是生命的纺织!”

  那一瞬间,梁绍基惊呼,终于找到了喜欢的创作方向,并决心用活体蚕吐丝创作新的作品。




  为了掌握蚕的生活特性,梁绍基会全程陪伴在蚕宝宝身边,吐丝期更是几天几夜通宵不睡觉。



  《听蚕》展览现场

  制作一件作品需要同时养殖近万条蚕。偶然间,梁绍基发现蚕吃桑叶的声音很像流水,还创作了声音作品《听蚕》。

  “夜晚,上千条上万条蚕吐丝的声音,像落雨声,又像流水,太震撼了。我就想办法把它录下来,录音需要在晚上很安静的时候,但村里经常突然出来狗叫,汪汪一响,就打乱了,不知重头来过多少次。”



  梁绍基的个展《“恍”》




  “恍”展览现场

  9月15日,梁绍基个展“恍”在北京木木美术馆开幕。作为时隔十年后再次在北京举办的大型个展,“恍”呈现了梁绍基30年来以蚕丝为创作材料,横跨雕塑、装置、录像、摄影的多个系列作品,其中六件为新作。

  “蚕丝对我而言,就是时间和生命在漫长的旅途中存在和存在者的显现。它划出了无穷大又无穷小的一。”梁绍基说道。以时间的永恒及生命的本源为课题,他从微观视角出发,用自己的禅意哲学,在木木美术馆展厅中搭建出“神圣殿堂”与“山水图卷”。




  “恍”展览现场的大型装置《天庭》

  蚕丝光影被投射到地面与天花板,营造出一个带有浓郁宗教感的神圣仪式场景。在梁绍基看来,当下社会缺少的正是宗教精神,带有神殿意味的展厅为观众提供一个沉思的空间,寻回对不可知之物的敬畏之心。此件作品亦是为展览之名“恍”做注解——“心”与“光”的关系中,回归的应是信仰。



  “恍”展览现场的《荧光》

  同样为新作,《荧光》不同于其代表作品中对于道法自然的表现,而是聚焦艺术家创作中的科技面向。与四川的生物科学家合作,《荧光》采用转基因技术,提取出海洋生物中的荧光蛋白,注入到蚕卵的细胞核中。在经过基因编辑之后进行繁殖,从而使蚕茧在蓝光的映照下发出幽微而迷人的黄色光。在此,原始性与科学性得以展开一场对话。


  “恍”展览现场的《时间与永恒》

  《时间与永恒No.2 对话C》,2009年

  《时间与永恒No.2 对话E》,2010年

  此外,一层还首次展出创作历史25年之久的《时间与永恒》,该作也是《天庭》中金字塔形棱锥体的原型。

  梁绍基以铁丝象征90年代中国从前工业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型,更以铁刺寓意时代中产生的隔离感。象征理性与工业文明的铁丝,与代表自然与温情的蚕丝,互相对抗与博弈,这种“以柔克刚”的过程正代表着生命的意志。


  “恍”二层展览现场

  “恍”展览现场的《丝釉》

  首次展出的作品《丝釉》为三轮烧制于景德镇的瓷盘胚体,盘中盛有提炼自蚕丝的蛋白丝肽。在两个月的展期中,丝肽将逐渐被胚体吸收,成为瓷盘表面的生物釉。在水、土、火的互相作用中,看似空无一物的瓷盘,被艺术家赋予了不可见的能量转换。

  “恍”展览现场的《平面隧道》

  与此件作品相对应的,是铺陈在甬道空间中的作品《平面隧道》。

  “恍”展览现场的《沉云》

  在《沉云》一作中,蚕丝层层围绕的古木残骸由细线悬挂在与人等高的半空,灯光泄下,使其倒影掩映在墙面。《沉云》不仅传递出历史的苍凉感,亦在诗意的视觉表现中道出了生活的捉摸不定,以及碎片化时代中仍然流动的生命力。


  “恍”展览现场的《残山水》与《旋》

  另一展厅中,如高山流水一般倾泻而下的《残山水》与围成螺旋形的蚕丝石阵《旋》,形成一山一水的对话。而墙壁另一侧上,有序排列着若干扇茧形“舷窗”。从中望出,却是一楼展出《天庭》的“神殿”空间,让人在恍惚中得以感知艺术家创造的“一茧一世界”。

  《时间与永恒No.2 对话D》,2010年

  “恍”展览现场的《床》

  展览开幕之前,梁绍基在二层展厅《平面隧道》旁临时加了一件作品,上写“丝思史诗”四字。

  74岁的梁绍基,创作还在继续。

标签: 梁绍基;蚕丝;创作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夏逸凡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