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塘流水坑村,几名妇女修补破损的渔网。
在台州市海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工人们将太阳鱼去皮,手法娴熟。
赫赫有名的钓浜渔港,群山环绕,单面朝海,渔船整齐地停靠着。
沙头村依山靠海而立,村民齐力造坝后,这片曾经的“鬼叫洋”已被驯服成温顺的海湾。
入村,空地上女工忙碌补网,家家户户敞开着门,有犬吠声传来。一股浓烈的鱼腥味,从一栋白色高楼、蓝色铁皮屋顶厂房飘出,弥漫开来。
白色高楼顶层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老人正忙着准备材料。他个子不高,身体硬朗,面带笑容。第二天,他将接待杭州来的调研员,反馈渔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意见。
老人起身,走到待客前厅,这里摆放着一只大钓船的模型。站在窗口,面朝大海,不远处,停泊在海湾里的渔船密密麻麻。老人收起脸上的笑容,显露出一丝忧愁。
无鱼可打,出海即亏,越来越多返港停泊的渔船压抑着老人的神经。
老人名叫尤子元,今年74岁,是沙头村的老书记、台州市海华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村民眼中,沙头村乃至钓浜的历史上,尤子元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量级人物。30多年前,尤子元用勇气和魄力,打开了钓浜的另一扇门。
渔港机器
“一二三,一二三”,嘹亮的号子响起。一群光着膀子的沙头人,抬着笨重的制冰机器,在泥泞的渔港小路缓慢前行。
那是1983年,机器的亮光,第一次在这个传统渔区擦出火花。
尤子元回忆,载运着机器的货船到达渔港时,镇里的大小领导都赶来观看,场面轰动一时。
在村干部的指挥下,一帮渔民小心翼翼将两台机器从船上卸下。众人试着抬起,缓步走向村里。
但由于机器太大,路又不好走,搬运工作举步维艰。有人建议,找木头铺路。
尤子元想到了附近的造船厂,一去,果然找到了合适的木头,是造船厂给新船下水时用的滚木。“都是讨海人,肯定要互相帮忙的。”尤子元时任沙头村党支部书记,没费多少口舌就借到了滚木。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好奇的人,围过来看热闹,猜想这到底是什么机器?接着,越来越多围观的人加入搬运队伍,五六十人浩浩荡荡,将两台机器及大小管道设备器材,搬到山脚下的空地。
不久之后,这片空地建起了两间厂房,两台机器上马。在轰鸣声中,晶莹的冰块产出。
这家制冰量、冷藏量各100吨的水产冷冻厂,以“双百吨”命名,正是海华水产冷冻厂的前身。
为此,尤子元与村干部谋划许久。
为了保障和提升海捞水产的价值,水产加工这项工艺几乎与渔业的规模生产同步发展。
一把刀、一把盐,腌咸晒干。早在唐宋时代,温岭的水产加工,无论是规模、品种、品质,都引世人关注。
此前,渔区曾实行生产合作大队集体作业捕鱼。海盐不够用,一船一船的大黄鱼捕上来无法保存,渔民们只好挖出鱼肚里的黄鱼膏,倒掉上万吨的黄鱼。
为了筹资建冷冻厂,尤子元带领几个老友四处找亲戚、寻朋友,借来100万元,这在当时堪称巨款。
所幸,冷冻厂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成本。第一年产值达到250余万元,产冰保鲜结束了渔区“一把刀、一把盐”的历史,给钓浜带来了新旧时代更替。
钢铁渔业
工业曙光刚点亮沙头村的时候,小镇渔港依然以讨海捕鱼的生活为主。但借助强大的冷冻水产效益,沙头村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台州市亿元村”。
钓浜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通往外面的路,原先只有一条崎岖盘山路,现拓展到三条。无数外来务工人员拥入,常住人口数量日益增长。渔港内,人群来往,络绎不绝。
制冰机进入钓浜31年后的今天,尤子元与镇干部林兼优聊天时,对渔民利用科技无度捕鱼、东海渔场衰竭的现状叹息不已。
当然,这个现状,非一朝生成。
沙头冷冻厂建成后,沿海渔村看到了甜头,纷纷集资建造冷冻厂,短短3年,建成32家,1987年底增至124家。同年4月,当地政府已下文控制冷冻产业盲目发展,但企业数量依然在增加。1990年,发展到180家,冷藏容量1.6万吨/次;1992年,达254家,年产值3.2亿元,占当年温岭工业总产值近五分之一,这其中,还不包括未报批的小冷冻厂。
水产冷冻行业与渔业生产作业量捆绑生存。从某个程度而言,这组数据,也昭示了当时温岭渔业突飞般的“大跃进”。
1987年,箬山水仙岙村郭修兴等渔民集资,购入2艘184千瓦的钢质渔船,投入拖网作业,掀开了钢质渔船在温岭渔业生产史的新篇章。此后,钢质渔轮数量逐年惊人递增。
强大的经济利益驱使,渔民更新换代,改变了捕鱼方式。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尤子元在渔区带头建造远洋钢质渔船,“造大船,闯外海”。没几年时间,钓浜渔区实现了渔船钢质化。
“原先,渔船在这附近一网下去,能捕上1千担的鱼(注:一担约50公斤)。而现在,这个季节捕捞上的鱼只值一两千元。”尤子元说。
春末夏初,正是捕捞墨鱼的时节。尤子元记得,以前的钓浜渔港,肉眼就能看到,海水浅层里密密麻麻涌动的墨鱼群。钓浜人只要站在岸上用网去篓,一天下来,轻轻松松捞上600斤。
而今,常年收购鱼货的冷冻厂只能向远洋南美洲的渔船收购墨鱼。“南美洲当地人不吃墨鱼,量大便宜。但这些墨鱼跟东海墨鱼有点不一样,味道也差点。”
说完这话,尤子元双手一摊,一脸无可奈何的神情。这些墨鱼被做成干货,销往外省市,以北方为主,“有几个人能吃出,这墨鱼是哪里产的?”
打尽东海
东海渔业资源的破坏,早已超出想象。
“现代化捕鱼,追求利益最大化,捕鱼无所不用其极,捕一次鱼,捞尽鱼三代。”作为一名来自渔区的人大代表,在尤子元的议案里,“灯光围捕”出现的频率最高。
而在此之前,渔民曾广泛掌握敲梆作业。1956年9月,温岭各渔区生产队选派代表赴广东学习技术。掌握了大黄鱼洄游习性、喜声等特性,渔民利用声学原理敲梆作业,大量捕捞大黄鱼。
后来,敲梆作业被国务院发文明令禁止。可是,私下作业仍在继续。最后,大黄鱼几近绝迹,敲梆作业才销声匿迹。
“灯光围捕”是此后由台湾传入。鱼有趋光性,一见到光就会游来。目前,这项技术被渔民们掌握,极致使用。
松门镇松北村渔民叶学根描述了“灯光围捕”的大致场景:渔船甲板上布满灯管,一管灯功率在500-5000瓦,船上设2台主机,支撑800千瓦功率的照明。
“20条船同时作业,灯光照亮10海里(注:约18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传统的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中,黄鱼、小黄鱼、墨鱼早年因滥捕濒临灭绝,唯一剩下繁殖能力强些的带鱼。
有些时候,渔民的捕捞目标并非正处于生长期的小带鱼,网眼足够大到让小带鱼逃脱,但“灯光围捕”作业产生的强光,足以照瞎小带鱼的眼睛。即便逃脱一网,小带鱼也因为失明而丧失捕食能力,无法存活。
“你有没有见过,一斤几十条带鱼?那些带鱼,细得就跟鞋带一样。”这些捕捞上来的小带鱼,只能成为“下脚料”,由鱼粉厂大量收走,晒成干,打成粉。
对此,有着丰富捕鱼经验的叶学根感叹“实在惨烈”。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根据海洋生态食物链,鱼少了之后,虾蟹数量会猛增。前几年,东海的虾产量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于是,越来越多的渔民加入捕虾队伍。所谓捕虾船,其实就是用“电脉冲”电虾,这一方式已被明令禁止,但叶学根坦言,几乎所有的捕虾船都还在使用“电脉冲”。
孤注一掷
四月份,谷雨时节,流传于渔区的一句谚语“谷雨一到,百鱼上岸”。
可如今,这个出海捕鱼的最好时节,成了古老谚语对渔民的一句玩笑话。“出海25天,亏了35万元。”浙岭渔1552船船长陈剑清说道。
现在,一艘普通的渔船出海一个月,需要30万元的成本,其中,20万元为柴油成本,渔船24小时用掉5桶柴油,每桶1300元,这在前几年,每桶柴油才500-600元;用人成本近10万元,一艘船雇佣12个小工,每人每月工资8000元,而早先,小工工资每人每月只需支付2000元。
这意味着,一条出海的渔船必须承受高额成本。因此,渔民们只能不惜后果捕捞更多的鱼,而一条捕虾船,出海一趟,不得不拖足几十吨虾才够本。
在松门镇龙门管理区的横门码头,渔民张于林的船已经停了快2个月,船上的小工也早已遣散回家。
张于林23岁开始出海,现在经营一对258马力的渔船。今年开春后,张于林只出过一趟海。“渔船买来的第一年,上半年赚了些,但接下来的两年都不理想。”
于是,张于林仔细盘算了一下,日益增长的出海成本,倒不如停在港里等着领柴油补贴。
据了解,温岭市目前有3000多艘合法渔船,每年发放柴油补贴达8亿元。“大多数渔船只能靠每年的柴油补贴来维持,不然都要亏本。”松门镇渔农办副主任陈云君说。
但对于渔民,乃至渔区来说,这并非最大的恐惧。
一些渔民注意到,温岭渔区冰藏船的数量由从前的几艘,发展到现在的几十艘之多。而一艘高科技、高捕鱼能力的冰藏船普遍造价为4000多万元,船上配备30多人,具有超强的作业能力。
“几乎相当于一座冷冻厂搬上船,这出去一趟,得捕多少鱼才够本?”叶学根有些愤然,“越吃不饱,饭碗打得越大,这是把全部家当背身上了!”
回到过去
现在,尤子元唯一关注的是渔区的未来发展。阅读报刊时,凡是涉及“海洋”、“渔业”的报道,他都剪下收藏,反复研究。
尤子元曾想过各种扭转渔区衰竭现状的方式,也曾在各级人代会提交过233项议案,向省水产部门提出支持渔区渔民转型转行和保障养老的建议。
和大部分忧心忡忡的渔民一样,尤子元明白,其实东海渔区需要一个更长久的禁渔期,还有一种“理想”的方式是,以“倒退”的方式,将现今高科技、现代化的捕鱼技巧回归原先古朴传统的捕鱼方式,让这片永久伴随石塘、钓浜的东海渔场重归慢节奏。
尤子元站在窗前,看着渔船整齐停泊、民居密密而立的钓浜渔港。鱼的味道仍在弥漫,但捕鱼已经不是当年生产大队时的集体活动,渔民的后代围绕着小镇渔港,一圈圈地建设楼房、厂房,筑成钢筋水泥化的现代渔港。
尤子元明白,现代的生活方式已经展开,不断改变着小镇渔港的面貌,新的捕鱼方式流入传统渔村,崛起的渔港渐渐地与旧模式告别。
冷冻厂融化的冰水排入海水,水里混杂着鱼粉、残渣,引来鱼儿觅食。有几个人在冷冻厂周边海钓,这让尤子元不禁想念起从前捞墨鱼的情景。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