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台州市“千斤粮、万元田”项目成果推介会在仙居县白塔镇召开。
推介会上,“中药材——单季稻”轮作等创新模式成为“榜样”,来自各县(市、区)的种粮大户纷纷前来“取经”。
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种养结合……近年来,台州老百姓在创新农作制度上的好点子可不少,也正是这些“奇思妙想”让不少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
面对我市“千斤粮、万元田”项目成果,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副会长肖东荪竖起了大拇指,他打算将台州的好经验带出去,让省内其他市多学习学习。
创新农作制度,老百姓的“奇思妙想”可不少
在昨天的“千斤粮、万元田”项目推介会上,仙居县埠头镇的“中药材——单季稻”轮作模式引来众人的关注。
“‘中药材——单季稻’轮作的创意源自民间。2009年,我们率先在埠头镇三丘田村进行示范。”金丽华是埠头镇的农技人员,她告诉记者,一年下来,示范区的亩产值达到27638元,亩利润过万元。
“以往,一到冬天,地里的土地都荒着。如今,这些闲置的地都综合利用了起来。”金丽华说,轮种的经济效益好,村民们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在过去的一年里,埠头镇“中药材——单季稻”轮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0多亩。“村民完成了‘千斤粮、万元田’的目标,口袋里的余钱也渐渐多了起来。”金丽华说。
柯阳是仙居县白塔镇的一名村官。2012年,他尝试着将黑木耳和单季水稻轮着耕作。短短两年,他就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地里的水稻收割后不久,我们就开始用菌棒培育黑木耳。”柯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大概能培育8000段菌棒,每段菌棒上种植出来的黑木耳,能在市场上卖到5元。除去种子、人工等成本,每段菌棒的纯利润在2.5元左右。仅仅种黑木耳,一亩地的纯利润能达到2万元。
“到了水稻种植的季节,这些菌棒成了天然肥料,每亩地的粮食产量能轻松过千斤。”柯阳说。
推广“千斤粮、万元田”项目要因地制宜
仙居县各乡镇的轮作模式,只是台州推进“千斤粮、万元田”项目的一个缩影。今年,市农业局组织实施的“千斤粮、万元田”项目的模式多达30种,种植面积超过1.7万亩。
在市农业局党委副书记程豪勇看来,在台州推广“千斤粮、万元田”农作制度创新成果至关重要。
“我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4亩,粮食生产自给率不到40%。”程豪勇说,加快推广“千斤粮、万元田”项目成果,一方面可以稳定粮食生产,另一方面,该项目对土壤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农作制度。”程豪勇说,当然,相关部门在推广项目成果时要因地制宜,要从成果推广实施单位的生产环境、技术设施、市场前景等诸多因素的实际出发,选择好推广的农作制度。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