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来秋和妻子站在被烧毁的老屋里,说起10年来的流离失所显得有些伤感。
经历了种种天灾人祸,温岭市石塘镇盐南村村民包来秋如今说起自己的遭遇,无奈中仍带着点希望。
从遭遇火灾到生意亏本,包来秋一直在磨难里颠簸,妻子说他不爱说话,也不懂抱怨,但如今这事,他们不得不抗争。因为他们明明持有合法有效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却盖不了房,而这10年来,他们的土地上一直盖着别人的五层小楼。
现在,包来秋求助本报,希望能把这个“哑巴亏”吐出来,得到他应有的土地。
一场火灾使一家人成了住房困难户
1998年的一场大火把包来秋一家人的老屋烧了个精光。
1998年以前,这个占地58.64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两层老屋里,住着一家4口,包来秋夫妻俩、老母亲和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儿。
火灾以后,盐南村村委会将村部办公楼腾出一间来,让包来秋一家搬去暂住,包来秋的母亲则在老屋的遗址边上搭了间矮小的棚屋勉强居住。
随着一年后老村部拆迁,包来秋一家三口不得已搬了出来,和老母亲挤住在只有十余平方米的棚屋里。
9月12日中午,在这间临时棚屋里,记者看到,它被分隔成前后两间,一间卧室只有七八平方米,包来秋告诉记者,那些年,他和妻子女儿挤在卧室的床上,老母亲只能睡在狭小厨房的躺椅上。
这样的状况直到5年后才开始缓解,经过盐南村默许,2004年包来秋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盖了一幢简陋的临时住房,三人从母亲的棚屋里搬了出来,2006年又添了一个小儿子,一家四口在临时住房里一直住到现在。
包来秋家的住房困难在村里几乎尽人皆知,所以在后来,被列为住房重点安排对象。
一次生意失败令他空有土地无钱盖房
2003年,盐南村争取到了一批建房指标,经过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同意,包来秋顺利取得了住房指标。
据了解,当年盐南村共31户村民取得了建房资格,这批房子如今是一幢幢连体高楼,矗立在靠近大路的村北边。
村民们的建房申请报送温岭市建设规划局后,包来秋领到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始打地基。
也是这一年,为了多挣点钱,包来秋跟随小舅子外出种西瓜,不幸的是,一场台风令西瓜地严重受灾,他血本无归还欠了不少债,如今只能靠跑运输挣钱养家。
生意亏本后,包来秋回了村,找到当时的村民主任金济顺。
金济顺回忆当年的情况说:“包来秋来找我,说种西瓜亏了本,房子不能起了。我跟他说,如果不想将土地转让的话,就先还给村里,等下一次有土地指标了,我们一定给他安排。包来秋主动将土地指标归还了。”
10年来被人占地盖楼
包来秋“归还”土地指标后,盐南村决定将指标转给同村村民杜军复。
金济顺告诉记者,同村村民之间进行土地调剂原本是件很平常的事,“说白了就是,你不用的土地,先给别人用,等你需要了,村里再给你调剂一间。”
但事实并不像大家想的这么简单。包来秋“归还”土地指标的时候,所有的土地审批手续都已办妥,且这块土地的所有权人已经确认为包来秋。
而此时,原本属于包来秋一家的土地上,杜军复的房子已经建好了,与其他9间民房,连成一幢整体的5层楼。
2008年,盐南村有了第二批住房指标,包来秋再次提出住房申请。继任村民主任在处理此事时被温岭市建设规划局告知,土地使用者的名字改不了了。
直到2011年现任村民主任江志法上任,包来秋的住房难题就传给了他。
江志法说:“我们和石塘镇分管的副镇长及土管部门领导进行过协调,最后决定采用调剂土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农村,调剂土地有前提:一是未发生过土地买卖关系;二是需要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这两条包来秋都通过了。”
然而,等所有手续都办下来,到土管所的时候,经办人发现这块土地的性质已由集体转为国有划拨,不能进行调剂,对国有土地进行“调剂”意味着逃漏国家税收。
调剂的路走不通了,村里提议采取经济补偿的办法。“现在村里有商品房了,杜军复家虽然建了房,但用的是包来秋的名义,所以仍然享有住房指标。我们当初建议他报名申请商品房,用商品房买卖中产生的利润对包来秋进行补偿,但杜军复不同意。”
包来秋夫妇对此表示,“经济补偿我们不要,我们只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在村里有地方可以堂堂正正地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造成包来秋一家如此窘境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10年前土地性质的突然转变,农村整体住房审批制度导致村集体没有及时进行土地重新审批等等都与此相关。
对此,记者将进行后续报道,并及时追踪包来秋一家的“追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