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2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新闻 > 社会
品读小说《手稿》 碰撞文学的火花
2019年04月21日 来源: 台州晚报

84724324-0e9d-4574-b854-c9ff7422e118.jpg.1.jpg

  王安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台州人,做过工人、警察、检察官、编辑等。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在全国各种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近300万字,部分被《小说选刊》等多种文学选刊转载,入编各种选本。出版有《王安林短篇小说选》《理想之圈》《城市里的麦粒》《以什么打发漫长时光》《去一个叫江厦街的地方》等。(图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说→

  关于小说《手稿》

  王安林:一般来说,一部小说完成后就没有作者什么事了。将小说看成自己的孩子,那自然是说不尽的欢喜。反之,将小说当成离自己远去的身外之物,那就是为其料理后事。总之,这时候多说一句话,都是多余的。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不是多余的,如这般想,多几句废话也许比一言不发更让人心安理得。

  《手稿》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说完——一个名叫稻谷的作者偶尔发现自己一大叠写于上个世纪的手稿。小说描述的就是这个作者在翻阅这些手稿时的胡思乱想。也许《手稿》的文本有点复杂,就手稿本身的含义,纸质手稿与电脑中文件夹中“手稿”之比较;电脑上正在创作的小说《欺骗》,与历史遗留下来的诗歌、散文诗、小说之比较;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遗留下来的不同小说之间的比较。这里面有愚昧有启蒙,有无知有纯洁,有对抗有妥协……

  他者说→

  对生活的近距离赏析

  张文志(70后,省作协会员,《台州文学》编辑):集中一个月时间,我读完了台州本土作家王安林目前发表、出版的所有小说。

  在王安林新作《手稿》中,重复虚构的手法运用达到了极致。把回忆、幻想穿插在其中,对以往手稿的内容摘录(涉及20多篇旧作),创作背景、过程的回想,小说主题的自我反思,小说手法的自我检讨乃至编辑的意见都被纳入其中,这些几乎成了小说的主体,涉及到人物真实的、虚构的、在虚构中虚构的,让小说中小说家身份的稻谷先生也产生了梦一般不真实的感觉。“稻谷每翻阅一篇稿子,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个梦或者是从一个梦中醒来。”

  曹伶文(70后,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小说创委会副主任):小说脱离不了现实,但也不是与现实一一对应。读者可以相信现实正如作家所描述的小说,但不能说小说就是现实生活。

  其中,稻谷有一篇小说《作家》,以一个在小说创作中惹上麻烦的教师为原型。因为这个教师曾写了一个小说《A城小名人》,那故事里的人物“小喇叭”,却被现实中的原型“小喇叭”对应上,上门来找麻烦。这小说是套娃式的结构,很有意思……

  对写作难度的挑战

  不丕(70后,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小说创委会主任):安林老师在文本上一直实践着孜孜追求和对写作难度的挑战,《手稿》仍然体现了他的实验精神。

  丁真(8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看《手稿》时,脑子里浮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市作协在征集作家们的手写稿,准备做一次手写稿展览。王安林老师在家翻查自己多年前手稿时,找到了自己创作以来多个未完结的稿子,干脆坐了下来,捧着这些原本早已封在角落的稿子看。看着看着,这位“稻谷”先生有了灵感。

  当然,也许这个场景都是虚假的,稻谷先生只是安林老师为了迷惑我们而完全虚构出来的人物,小说里手稿摘录的片断和章节也仅是为这个小说即兴发挥创作出的片言片语,所有的猜测解读只是我大脑皮层过于活跃产生的臆想罢了。这些似是而非、或真或假的东西,成为了《手稿》里隐藏着的那部分,成为了看得见、够不着的真实“秘密”。

  沈璐(80后,入选浙江省第五批“新荷计划人才库”):《手稿》从头至尾就是对文学创作的初衷,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由此带出的作家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讨。期间呈现了多个作品的片段以及创作历程的不同阶段,由“手稿”串联,使读者跳跃在小说与生活的虚实之间,时间和空间的延展也非常充分,而对主人公的人设之经历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信度,使得也是电厂工人出身的我产生不少共鸣。

  回望的重量

  老理(50后,省作协会员):《手稿》既是虚构类型的小说,也是作家自己的回望,这一点作家在题记中说得很清楚。小说中的许多描述,在我阅读的时候产生了画面感,触手可及,仿佛嗅到了临海发电厂的煤烟味,看到台州地区外贸公司楼下大马路旁的法国梧桐树上回收逃蜂的养蜂人。

  在《手稿》的结尾,作家“看到他的那叠手稿如一个刚刚睡醒的老人,不,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陌生地打量着整个世界,这确实是个有血有肉的家伙”。手稿是有重量的,承载在手稿中的四十载辛勤耕耘也是有重量的,而手稿所反映的中国文坛四十年的成长进步,更是让我觉得这部中篇小说有重量的原因吧。

  林锦晶(80后,市作协会员):《手稿》看似一篇回望式的叙事小说,随着一篇篇曾经发表或者没有发表还有正在准备发表的“手写稿”的出现推动着回忆的展开,虽然也依托着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但却突破了我们惯常的线性叙述,到最后呈现出复杂、斑驳与多重的指向,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与无限的思考空间。

  高玥(80后,笔名夜妃颜,省网络作协成员):开篇以打字机入手,用轻松明快的语言将手写稿的时代与如今使用电脑的情况进行对比,也由此点出保存手稿的重要意义甚至点明小说题目。接下来描写了主角正在用电脑撰写的一部小说《欺骗》,小说中介绍说是为了论证说谎与欺骗之间的关系,但我认为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里描述再次点明手稿与电脑文本分类本质上的不同,更是为了一篇篇揭秘手稿内容做准备。

  我们都有一段手写的历史

  吕黎明(60后,省作协会员):谈王安林的小说是有些不安的,如果以常规的角度去阅读,你就会碰到许多障碍。因为王安林的小说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可能,你们得出的结论可能其他人无法苟同,也可能无法想象与难以收拾。

  就这篇《手稿》而言,我想,手稿或者打印稿本身是不说明什么问题的,只是留下一种文字的记录方式而已。关键是作品所隐含的内容,作者的思维状态和作者不断的创新才是这篇作品的精妙之处。

  洪琛(70后,省作协会员):安林老师的小说语言是没有年龄差别的,他非常模糊,有时候,甚至没有性别差异,但这,是不是就是安林老师的小说语言的个性呢?一切都似是而非。

  手稿一页一页地翻过,我们是在追忆似水年华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用心,我们应该能看到隐藏在手稿下我们自己模糊的倒影,有谁能逃脱?

标签: 小说;手稿;作家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杨群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