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仙人桥村西南行,约十几分钟的时间,眼前出现了一个山间平台,平台四周有古树几株,大可三四人合抱,多为樟树。其中的一株柏树让我们侧目,老实说,大樟树随意可见,而这么大的柏树就难得一见了。平台是山腰间的高岗,我们站在这高岗上四处望,群山层峦叠嶂次序分明,远峰近山皆来眼前。脚下的山坳里,藏着一个不易发现的村庄,屋舍俨然,在山坡间起伏。时近中午,有炊烟从人家屋顶生出,将村落缭绕。
这应该就是孔丘村了吧?
此时,一老者荷锄牵牛而至。打问,老者笑呵呵说,正是。
从村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该村村民孔姓。可是,老者告诉我们,这个村的大多数人姓章,他也姓章,其老太公章廷可是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宁海县海游(今三门县治所在地)迁到此处的。听到“海游”两字,我们一行人不由眼睛一亮,“海游”不就是我们这帮人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吗?孔丘村的老太公原来是我们的乡贤。误打误撞,我们竟到了自家人的村里做客来了。
这山,这水,这村,及眼前的老者,陡然就让我们倍感亲切。
只是,我们存着一份疑问,这里在现在看来,虽然山川秀丽,交通也不是不便,但在三百多年前,这里毕竟是深山冷坳,山路崎岖,行走肯定不便。那么,我们的先贤章廷可为什么弃通衢而入深山?
这是个问题。
好在现在方便,百度上一查,答案就出来了:据《临海陇洲章氏宗谱》载:明宗祯间,“天下大乱,为避战乱,宁海处士海游人章廷可携六子入山唯恐不深,寻至临海陇洲结庐而居”。 从此,章廷可“举世不闻,以耕以稼,克勤克俭,秉承遗训,教子育后”,世居于此。清初,该村便开始出现私塾,其中,育英家塾和登祥家塾曾在临海东乡一带名噪一时,培养出不少文人。
原来此处地名陇洲。章廷可被族人称为“处士”,肯定也非一般人。那么,他把村名取为 “孔丘”,当是和孔子有关了。可见,章廷可也是一个读书人。
我们从平台往下走,村头迎接我们的是一座已有些年头的石拱桥,说是石拱桥,其实已看不大到筑桥的石头,整座桥丛生着去年老去的荒草古藤,而今年新发的藤茎和野草又添加在上面,丛丛叠叠,我们实在说不出这石拱桥是沧桑多一点还是新生多一点。
桥下流淌着一条小溪,水草丰茂,从村里流下来的。沿着小溪,我们蜿蜒入村,从前的岁月徐徐地撩开面纱。
和很多山村一样,孔丘村的房屋也是依山顺势而筑,连片成群,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这里的民居,建筑材料也是随地取材,以乱石砖头为墙,山里的树木为柱为梁为椽,黑瓦覆顶。但孔丘村的房屋更为考究,大都是自成一体的四合院,气势不凡。像这样身处半山腰上的古村落还是难得一见的。
在村中的古建民居中穿梭,脚踏古老的村间巷道,扬起的尘土也已年代久远。看着村中孔孔洼洼的石板古道和形似黄牛背脊的卵石路,我想,我肯定会踩到三百多年前我的乡贤章廷可的足迹,我走过的很多路,章廷可和他的六个儿子在三百多年前日日夜夜都在走着,他们在这里把自己的人生走完。
他们走着走着,就走出了孔丘村的辉煌,村里人才多出,仅民国年间,就出了10多位名人,还出了章宏戌、章宏量两个将军。在村里的私塾和学堂旧址间游走,我在想,这是个具有耕读传家传统的村庄,这里的村民忙时种地闲时读书。试想,若不是文化的不断传承,教育的世代弘扬,山坳里的孔丘村是走不出这么多人才的。
在村里村外转悠,基本见不到年轻的面孔,碰到的都是没有几颗牙齿的老者,虽然硬朗,脸上透出的是岁月的沧桑。
世外桃源虽然美丽,但也许山外的世界更精彩。因此,广阔的农村少有人住,拥挤逼仄的城市人满为患。这,可能是三百多年前的章廷可们所想不到的。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