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衣冠唐代曲,今人面目古人心。”
曲艺风华,淘尽多少生旦净末;逢场作戏,英雄草芥台面乾坤。
浩瀚的戏曲海洋,有这么一支发端于东海之滨,沉浮于乱世之间,几经辉煌死寂,依然凤凰涅磐重振旗鼓的古老剧种——台州乱弹。作为台州的唯一地方剧种,台州乱弹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浙江四大乱弹之一,也是现今唯一以“乱弹”命名的地方剧种。
视频来源:星风尚
台州是中国戏曲发祥地之一
浙江原来有著名的四大乱弹:浦江乱弹、绍兴乱弹、温州乱弹和台州乱弹。解放后,浦江乱弹改称婺剧,绍兴乱弹改称绍剧,温州乱弹则改称瓯剧,只有台州乱弹沿用原名至今。
台州乱弹传承近400年,早在清朝时期就搭起了第一拨草台班子。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清代乾隆年间(一七三六—一七九六年),乱弹腔在浙江台州黄岩一带兴起,以紧乱弹、慢乱弹、二唤为主干唱调,兼唱昆腔,高腔,形成三腔合唱的台州式的“黄岩乱弹”,相沿约一百六十年。
台州地区最早有记载的剧团创立者叫李惠卿,椒江章安街道李宅村人。据《临海李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李氏族人李惠卿,晚年在宗祠内开设乱弹班,即山兵乱弹,教唱高腔戏,为台州乱弹著名起源地。现在宗祠内还陈列着4个古老的戏箱,箱子上放着当年用过的道具等。
李惠卿酷爱戏剧,经商之暇,几乎无戏不看,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戏种都很了解,尤其喜爱高腔戏,觉得“高腔”戏能充分体现阳刚之美,腔调如铜琶铁板,雄壮而优美,特别适宜历史题材和神仙题材。
李宅戏楼
后来经商有成,李惠卿就在李宅宗祠内开设“乱弹班”,教唱高腔戏,人称“老山兵高腔班”。每一年冬春时节,在李宅祠堂树班,当时的“乱弹班”,不仅从李宅村、陈宅村中挑选演员,还面向台州六县招收演员,专门请名家教习,集合学演一段时间后,才赴各地演出。无论是演员声势、排演剧目,还是表演水准、戏班行头,可谓是“六县第一”。
乾隆后期兴起的“乱弹腔”,就是在山兵高腔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第八代戏箱
事实上,台州也已经被专家证实为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在南戏《张协状元》中,有一个曲牌是“台州歌”。南宋戏曲唱腔的曲牌大都是由民间小调组成的,《张协状元》中的“台州歌”应该是指当时台州的流行小调。1987年,黄岩灵石寺塔修葺时,在塔内发现了五代时期砖刻戏曲人物。这一发现被《戏曲研究》主编颜长珂先生称作“中国目前最早的戏曲实物史料”。
“文戏武做,武戏文做”
关于“乱弹”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调集了全国100多个地方剧种在扬州接驾。地方官为便于上奏,将各地方剧种分为“雅”、“花”两部。“雅”单指昆腔,“花”即杂,杂者乱也,故统称乱弹。
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明代“四大声腔”之后,戏曲唱腔即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给演员在唱腔、表演上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台州乱弹的唱腔结构则包含了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演唱和发声方法与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
表演上,台州乱弹将文戏舞做,武戏文唱,主要以独唱为主,彰显了中国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一般演员在演唱时均有器乐伴奏,帮腔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句句相帮,也有各唱一句,或轮唱、对唱帮腔形式。其中“板腔体”中运用“滩簧调”,增强了这一部分曲牌的叙事能力,又有“起平紧叠落”的结构,使曲牌的抒情与叙事功能达到统一平衡。
许定龙《拾儿记·逃难》带伞吊毛
最为戏剧界所称道的还是其独特的表演绝技,如耍牙、钢叉穿肚、双骑马、抱瓶滑雪、雨伞吊毛、甩火球等。雨伞吊毛,即人在空中翻360度,身子翻转到半空时,撑开长1.3米、重3公斤多的油纸伞,然后双脚落地;耍牙,即口含野猪獠牙,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仍要唱、做、念、打。
台州乱弹的舞台语言以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充满乡土气息。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的分别,文场分丝竹管弦乐曲和唢呐曲两类,武场分闹台锣鼓和表演锣鼓两类。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在继承传统伴奏乐队的基础上,加入弹拨乐器、西洋乐器,西洋乐器的加入为古老的传统地方剧种加入了强大而又年轻的生命力,通过西洋乐器特有的表现张力为传统戏曲服务,增强了台州乱弹的可塑造性与可创新性,并扩大其受众面。
峥嵘岁月五十载
台州乱弹的剧目有三百多出,关于台州乱弹的剧目,老百姓是这么记的:“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其中七阁就是指《回龙阁》、《兰香阁》等剧目,八带则是指《鸳鸯带》、《挂玉带》等剧目,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在此之外,还经常进行演出的剧目有《连环记》、《单刀会》、《五虎平西》、《长生殿》等。其中《汉宫秋》更是元杂剧中的经典曲目,经过台州乱弹的创新和改编,变得更有韵味。
然而,历经几次沉寂,台州乱弹不少剧目濒临失传。
老剧照
抗战时期,由于经济萧条,艺人们生活窘迫,流离失所,各种戏曲都进入到发展的停滞阶段。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台州乱弹已无完整的班社。
1952年,民间艺人俞宝玉等奔走台州各县,招集二十多人,重组乱弹戏班。1955年,经浙江省文化厅批准正式成立剧团,改名为黄岩乱弹,并大胆地开创男女同台合演的先河。剧团继承了昆、高、乱、徽唱腔,揉合台州词调和台州滩簧,文武兼备,推陈出新,活跃在台州乃至浙江各地,名声大噪。
《三打白骨精》(1979年)
然而到了1988年,由于越剧的兴盛、观众的需求以及剧团体制等多种原因,台州乱弹剧团再次陷入瘫痪,被迫停演。随着老艺人年岁日高,这一古老的地方名剧濒临失传。
直到16年后,在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下,台州海东方乱弹剧团正式挂牌,从金华兰香艺校招收来的30多名学生,成为剧团的班底,他们复排了《拾儿记》《杨八姐救兄》等剧,并举办汇报演出,沉寂许久的台州乱弹终于重新唱响。
2006年底台州乱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台州乱弹的保护与研究走上了正轨。
月落重生灯再红
为了保留好台州乱弹剧的“原汁原味”,台州乱弹剧团先后挖掘整理了120多本剧本、300多首曲谱,打造了展示台州乱弹历史的小型博物馆,对于遗存的道具、服饰、剧本、曲本、手抄本等原始资料进行存档和展示。对于濒危经典剧目和曲目,组织传承人进行唱腔整理,并出版了4本唱腔集。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台州乱弹剧团坚守剧种特色,在创编新时代故事和剧情时坚持古曲新唱,并通过经典剧目数字音像化与云传播等多种方式存续经典。
同时,剧团成员也清醒地意识到“台州乱弹是稀缺剧种,如果一直跟着别人跑,那就是在复制别人的东西,过不久还是会被淘汰”。因此除了保护传承传统剧目,台州乱弹更注重与时俱进。他们找到了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形式与内容,先后选择了戚继光、大陈岛等台州人民耳熟能详的故事,加以重新创作、重新演绎,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艺术表现力,着力提高戏曲创作水平,有目的、有组织地创作、推广与传播。
新编历史剧《戚继光》
2014年开始,台州乱弹倾全团之力,启动大型新编历史剧《戚继光》的创作和排演。2015年,该剧首次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2016年,更是受邀在国家大剧院献演。演员们用精湛的表演,彰显了台州乱弹“文戏武做、武戏文唱”的特色,剧中展示的台州民间习俗、方言俚语、民间武术,更让观众拍案叫绝。
《我的芳林村》
2019年,台州乱弹创排了第一部现代剧《我的大陈岛》,剧目结合了传统民乐和小提琴两种艺术形式,通过台州乱弹传统戏曲表演技艺,再现了大陈岛“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今年4月,第二部现代大戏《我的芳林村》也成功展演,这是一部涉足共同富裕主题的现代戏,也是台州乱弹剧团垦荒精神三部曲的第二部剧目,巡演所到之处,观众无不点赞、叫好。
成立以来,台州乱弹剧团共创作出16本大戏和30多出折子戏,精品迭出,获得了包括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入选奖、中国戏剧红梅花奖等多个奖项。不仅如此,台州乱弹也多次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参考资料】
《月落重生灯再红——记台州乱弹的重生》
《当年“文青”窑工戏嬉之作 见证台州戏曲兴盛之时》
《山兵:高腔乱弹听余音》
邵文漪《台州乱弹现状研究》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