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浙江篇此前在椒江葭沚老街等地完成前期录制,即将与观众见面。
据悉,《非遗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节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相关精神,以“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为背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当代焕新为核心创意,展现非遗在新时代应用的无限可能,以“非遗+”的多元打开方式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面貌。
《非遗里的中国》涵盖十大类非遗项目,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带大家走近非遗,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展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
在这一季节目中,将呈现近四百个非遗项目。通过秀演、访谈、体验等多种呈现形式,深度挖掘非遗中的历史底蕴、中国智慧、东方美学、民族韵味。真正在非遗之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浙江篇主要展现浙江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也不乏台州非遗的身影。
一起来看看台州的非遗吧!
台州刺绣
台州刺绣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记录,黄岩灵石寺出土文物五代熏炉的包裹物——民间刺绣残片,熟练运用色绣、绕绣等工艺技术,说明北宋年间台州刺绣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光绪三十二年前后,台州刺绣又吸收融合了西方抽纱工艺,在海门(椒江)天主教堂内,作为发展教徒和维持教堂生计的手段而得以普及和发展,因此,台州刺绣又称海门雕绣。
台州刺绣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创新,针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到抽、拉、镶、雕、贴等二百多种。台州刺绣要将布底抽空剪透,以绸衣绣丝线,具有一色素线绣到底的用材特点。其绣品不但立体感强且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风格,在中国刺绣工艺上独树一帜。与中国四大名绣相比,台州刺绣以独有的“雕平绣”而称誉海外,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瑰宝”,并已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历史悠久,在台州俗语中就有“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之说,足见仙居花灯的历史名声和地位。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皤滩就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祈求诸事顺利。
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孕育、初创,元明清时期的成熟、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的衰弱、复苏,如今,针刺无骨花灯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品,已成为台州的文化符号之一。外形玲珑精美,气韵古朴雅致,更奇的是,全灯无一骨架,仅由一张张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贴合而成,轻巧能飞。
2006年,无骨花灯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海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又称上桌狮子,是临海市的传统舞蹈,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民俗特色。
狮舞(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是汉族民间精湛武艺和传统舞狮表演的完美结合。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主要是以高难度的表演闻名各地,而且舞武一体,惟妙惟肖。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堆叠的四至九重八仙桌上的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
2006年,黄沙狮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台州民间舞蹈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岩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是黄岩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与青田石雕、东阳黄杨木雕并称为浙江三大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是台州民间造型艺术类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黄岩翻簧竹雕始创于清道光八年,距今有近二百年历史。黄岩是国内最早制作翻簧竹雕的产区之一,也是国内目前保存该手工艺流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黄岩翻簧竹雕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压、刨、晒等工序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配上红木等其他装饰材料,制成花瓶、茶叶盒、笔筒、台屏、雅扇等各种工艺品,再在上面雕刻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最后形成色泽光润类似象牙的成品。
……
到底有哪些台州非遗出现在节目里呢?小小地期待一下吧~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