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在旧时光中的记忆,总是让人难以忘怀。80.4平方公里的黄岩院桥镇因镇域内河流遍布,自古商贸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若想深入了解这座古镇,则可以在院桥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传统的木制建筑、古朴的青石板……感受藏于其间的人文烟火。
百年沧桑事,弹指一挥间。院桥老街,是一条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早时是黄岩重要的商埠之一,也是院桥镇周边重要的“交通要塞”,历史上与路桥、头陀并称“三桥”。
最忆是老街
早晨6点左右,阳光洒落在布满岁月痕迹的青砖石板上时,两侧临街的木制小楼便也一起苏醒了过来。街边店铺大多是上了些年纪的店老板们打开店门,大致将店内卫生打扫一番,开始营业。街边通常还会有几位居民或坐在门边,或站在屋檐下和邻居闲话家常。
老街没有具体的面积和长度,人们一般以东头太湖闸为起点,至西南唐家桥为终点,以河流为据作的分界。自太湖闸对面的入口处,顺着起点的青石板路一路徜徉,可以发现临街店铺都是很有年头的老建筑,因年久且未经修缮显得有些破旧,但结构规模完整,烟火气息十足。老街南侧相邻街区为供销社、粮管所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色建筑,与老街建筑组成了上下相承的不同年代建筑的时代风貌景观,是一处非常典型的“历史地段”。
“老街有多大年纪了?”面对这个问题,连大多数年过花甲的居民们也总是面面相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仔细算一算,这个老房子都有百年历史了,老街就更老了!”老街居民林东英指着自家老房子笑眯眯地说。
院桥自古商贸发达,老街上曾经商铺林立,医院、药号、银楼、餐饮等门类齐全;镇里百货商品、土特名产、丝绵纺织、竹木漆雕、宴饮器皿、婚丧用品、钱庄典当等商品一应俱全。
院桥早在宋代就开街设市,每逢农历“五、十”是院桥古镇集市贸易日,四乡八坊民众便会从水陆两道赶往老街开展贸易。其中,中街曾是整条街的“黄金地段”,也是集市贸易最热闹的场地。肩挑的、手提的、车拉的货物层层叠叠,几乎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令人分不清哪是卖的、哪是买的。集市贸易午前进入最高峰,午时则渐渐散场,但也有延续至午后的。
老街居民林冬英一语道破了其中关窍,“中街这边有供销社,当时供销社的货物是最全的,排队采买的人经常排出老远,整条街到上街头才算冷清些。”尤其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供销社包揽了单位和民众大部分生产、生活资料的采购和供应,平日里的生意便十分兴隆,市日时就更不用多说。
一路向前,上世纪传统木制老建筑渐渐被砖石结构的房屋所代替,这是时代的更替。如今,老街上的老住户们大多在外购置了新房,但他们却总愿意在老街多住一段时间,再搬到新屋。
新旧融合书写发展新篇章
木制老建筑的结构颇为讲究,一般是两层。大多以前店、后坊、上住房为区分。透过敞开的大门,可以看到头发花白的阿婆认真地做着各种不同的工艺品,或是“佛系”的店主看着电视等待顾客上门,如果有人愿意上前攀谈,他们大多都很愿意讲述老街的故事,打发闲暇时光。
各色的陈旧店招、褪色的木制横梁、亭亭如盖的老树……无不彰显着老街悠久的历史。也几乎能让人直接透过街巷,窥见老街在旧时光里的模样。“这么多年过去了,老街还是以前的样子,街上的店铺倒是经历了一些更替。”老街居民王岩富指着屋外的路灯,饶有兴致地细数着老街的变化,“像一些基础设施,现在都很完善,路面看着也很干净整洁,住在老街上幸福感也增强了……”
近年,随着城市创建工作的推进,镇域发展不断加速,朝着现代城市化、工业化不断迈进,镇域产业发展令院桥镇“焕新颜”,越来越多新街新巷的涌现,吸引了大部分的客流。
为使老街重现魅力,焕发新活力,院桥镇曾计划先从路面修缮入手。“青石板路面经久耐用,到现在保存都较为完好,因此提出翘砖重新铺路时,大多居民都舍不得这么完整的青石板路。”院桥镇组织员郑晓指着只有边角轻微破损的石板表示,该计划也因此中止。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给居民生活提供保证。之前老街上没有路灯,一到夜晚就漆黑一片,居民出行极为不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不影响老街主体构造的基础上,院桥镇制定方案,自入口处起为整条街都安装了新路灯。每当夜幕降临时,路灯便会依次亮起,为这条老街添上明亮璀璨的灯光。清晨,居民们骑着电动自行车或是三轮车自街上驶出,傍晚或夜晚归来时,也不必担心看不清路。
经基础设施完善后,老街与以往相比多了一些“新”的事物,全面铺设的自来水管网、电线等,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居民们带来了更为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反而显得十分“融洽”。
街边,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老店铺,包括每间店面内古朴的木桌、木制货架等都极富年代感,与顾客扫描电子收款码发出的“滴滴”声、电视机的播放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象征着老街中“新”与“旧”的交替与融合。
老街上的人间烟火气
老街原先只是一条路,也是台温古驿道的一部分,清末才逐渐变成街。目前老街上仍旧生活着许多的居民,大多数都是原住民,并且仍旧保持着从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和经营方式,这也给老街带来了丰富的烟火气息,钟表店、百货商店、米店、理发店等带有鲜明特色的店铺仍旧十分醒目。
其中有间写着照相馆的绿底招牌的店面,据介绍这里最早确实是照相馆,但这事已过去很久,店名也一直未曾更换。门口处摆着老式包边鞋,店内整齐摆放着老北京布鞋等,还挂着几个款式略旧的包。店主於云正夫妇日常每天六点开店后,便坐在店内看电视。“我这家店开了有40年了,你别看这鞋现在穿的人少,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这都是稀罕货,可畅销了!”於云正表示,最早只有供销社卖鞋,后来他们嗅到商机,便也开始售卖各种不同品类的鞋子。因位于老街这一黄金地段,加上畅销品的加持,前来买鞋的人总要排上长长的队伍才能购买到自己心仪的鞋子,海门(现椒江)、路桥等地不少公司也都会前来大量批发。如今,市场逐渐被更为新颖、时尚的鞋子所占领,这家曾买卖兴旺的店铺也寂静了下来,只有偶尔几个顾客上门。“虽然现在也不住在老街上,生意也不太好,但这间店铺我总是想着再干几年。”於云正笑着诉说自己对店铺的留恋。
街边做传统棉被的店内几乎每个角落都挂着几缕棉花,木制弹棉机随着齿轮转动,“隆隆”地运作着,“吃”进去的片片皮棉,“吐”出来时就变成了一簇簇松松软软的棉絮,店主夫妇相互配合,埋头苦干,店主金帮顺站在架起的木板一侧,轻压松软的棉絮,逐渐将棉絮整理成被子的形状。
“做棉被是老手艺了,我从3岁就开始跟着家里人学,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之前我们都是手工轧棉花的,现在已经很少了。”金师傅用手指仔细挑出多余棉絮,不由感叹道。金师傅告诉记者,黄岩区传统习俗中,女儿出嫁时总要定做几床新被子作为陪嫁之一。经过反复敲弹使棉花纤维相互交融的手工棉被,既蓬松柔软又经久耐用,当时大多传统棉被店的生意都十分兴隆。随着时代的变迁,被子的种类变得愈加多样化,传统手工被的需求逐渐减少,但夫妻俩却依旧坚守在小小的店面内。“嘭嘭嘭、嘭嘭嘭……”极富韵律的声响仍旧持续着,厚重而悠扬。
街上的店铺大多“年纪不小”,其中稍显年轻些的便是百货商店,陈旧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崭新书籍、书本、文具等,为店铺带来了不少新鲜活力。
据悉,院桥老街集市不仅吸引当地群众的商贸活动,还辐射吸引路桥、泽国、大溪等相邻区域的商人群众前来开展商贸活动,集市经历至今仍在延续,临街百年建筑中不少坚守了四、五十年的老行当也仍守着一份情怀。相对于其他已经中断商贸活动的老街而言,院桥老街是“活态”状况最好的老街,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地段”。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