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在很多大陈岛乡镇干部的回忆中,都有那么一个高光时刻:一个点头,一声“我去”,无端生出一股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哎,你要不要去大陈岛当乡镇干部?”
一腔热血上岛,涕泪两行的开始。
但坚持下去以后,总会爱上这个神奇的海岛。
他们都说,大陈岛的艰苦条件催生了一支“铁军;他们更相信,是大陈岛垦荒精神成就了这支“铁军”。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大陈岛乡镇干部,他们是新时代的垦荒人。
四个人的“小政府”
四个人撑起一个小政府,政府的事儿他们做了,岛民儿女们的事儿,他们也做了。
2017年,黄道将从军队转业。十几个转业到椒江的干部,就他在大家诧异的眼光中首选大陈岛。“我嘴笨,不喜欢人多复杂的单位,哪里人少,我就喜欢哪里,我是军人嘛,吃苦我不怕。”黄道将说起当初的选择还有点不好意思。果不其然,他一熟悉大陈岛的情况,就申请去了上大陈。如果说, 下大陈人少活多,每个人都身兼数职,那么上大陈就属于“包干区”,就别数你身兼几职了,不好数。总之连司机一共4个人常驻,不用划分,包圆了!别人觉得上大陈寂寞冷清,工作又多又杂,但黄道将喜欢,特别符合他关于工作环境单纯而忙碌的设想。
上大陈地广人稀,都是老年人居多。据他介绍,岛上的阿公阿婆们,孩子常年不在身边,早已养成有事情找政府的习惯,大大小小的事,都找他们4个人。
大到办事申请,小到手机充不进电、家里玻璃碎了、灯不亮了、煤气没了、没钱花了……
小黄,小黄,小黄……只要他在岛上,这声声呼唤,那是不绝于耳。“我就很喜欢那些老人家,拿你当亲人,什么事都要找你商量。有事情,和别人说不行,儿女说也不行,但我说了就行。”黄道将说到这,脸上淡淡的自豪。
这次台风“利奇马”,他们把上大陈每户人家都走遍了,转移了100多位居民到避灾中心。避灾中心满了,他们几个没地方着落,算了算风向,觉得只有厕所安全。大家在厕所猫了一夜,有味道的一夜,终身难忘。台风一走,他们又马不停蹄找了辆推土机,和工人一起清理掉路上的障碍,第一时间恢复道路的畅通。能休息吗?当然不能,避灾中心的那些老人家,他们得一个个送回家中。
“每次台风来,都会几天几夜连续忙碌,能闭眼休息一会的时候,就赶紧争分夺秒打个盹。”每天在琐碎而忙碌中度过,这就是4个人的上大陈“小政府”。
14年等来一句“爸爸,你真不容易”
14年前,女儿哭着质问他,你为什么要来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14年后,女儿说,爸爸,你真不容易!
叶洪明刚来大陈岛的时候,先去的上大陈。那时候,上大陈风光旖旎,天特别蓝、海特别蓝,路也特别难走。他去村里做工作,一般大早上七八点出发,徒步过去要3个多小时,事办完回来,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现在流行微信运动,那时候没有,如果有,那记录绝对是光荣的‘战绩’!”老叶是退役军人,喜欢把工作形容成战役。在上大陈的那段时间,就是打赢一次又一次的战役。
当时他在岛上的住宿条件,那真是一言难尽,两条木凳子,一张木板就是一张床。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拿着各种容器接水。防台的时候,他都在外面忙碌,等终于能休息了,回寝室一看,那是一片狼藉,被子都湿透了。
第一次邀请家人来岛上住,他天花乱坠地把这里说成一个世外桃源。结果女儿来了之后崩溃了,一边哭一边说:“爸爸,我们在部队不好吗?为什么要来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他答应女儿,5年后就回椒江,不待岛上了,结果,在岛上一待就是14年。幸好女儿也长大了,开始理解老爸的工作,说:“爸爸,你真不容易!”一句话,抚平了他内心积压多年的愧疚。
现在大陈岛的开发热火朝天,海岛建设如火如荼,岛上的乡镇干部越发忙碌了。他也是身兼数职的那一个,他寻思着,在岛上干到退休吧!“14年了,岛上的居民都熟得八九不离十,有感情,就想看着大陈岛越来越好!”老叶说。
“我们大陈岛干部就是要带头干的”“给我半小时,我去挂个点滴。”“我们大陈岛的干部是要带头做的,否则,哪有干劲。”
他们都很喜欢讲“大陈岛的干部”几个字,仿佛这就是印记,这就是荣耀!
1988年,17岁的陈军得知大陈广播站招人,就懵懵懂懂去了,当了个架线工人。
2012年,他转岗了大陈岛开发办、党政办、司法办……岗位轮来轮去,一直没离开过海岛。大陈岛工作人员少、事多,一个人当多个人用,最多的人负责八九个岗位的工作,各个仿佛超人一般。
每年台风,都是大陈岛上干部最忙碌的时候,滑一跤、被风吹得东倒西歪都不是个事儿。陈军说自己在好多年前的
一次台风中,车子到避灾中心,经过路口时,一阵狂风,车子一下子打转,还飘了起来。“那一瞬间,是真的想到了生死。”陈军说,但是每年台风还是来,每年的工作还是做。“身为大陈岛的干部,习惯了就好!”
2016年8月,岛上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清网行动。正好是最热的时候,太阳晒得厉害,陈军和工人们一起清理网具,清理三无船只,他和好几个同事的身体负荷都到达了极限。尤其是同事崔伟军,已经在烈日下炙烤了整整5天,最终倒下了。
“给我半小时,我去挂个点滴。”石油码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传来陈军同事崔伟军略显虚弱的声音。果然,刚挂完针从卫生院出来,他又直奔码头继续加入清网大战中去,谁来都劝不住。
就是这样,短短一周,他们共回收张网3156顶、拖网163张,共26万斤,从源头上有效治理了网具乱堆现象,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扫清障碍,助力海岛旅游发展。
旁人不解道,这些事交给工人做就好了,自己干嘛一定要参与。
老陈和老崔猛摇头:“那怎么可以!我们大陈岛的干部是要带头做的,否则,哪有干劲。”记者发现,他们都很喜欢讲“大陈岛的干部”几个字,仿佛这就是印记,这就是荣耀。
“软妹子”早已修炼成“女汉子”
大陈岛上那么艰苦的地方,女干部依旧能抵半边天!
吃苦在大陈岛的乡镇干部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就是性命攸关的惊险一刻,事后讲起来,也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段。
大陈岛那么艰苦的地方,女干部也不少,足以抵上半边天。
椒江的干部都知道,大陈岛是最辛苦的乡镇。但90后的曹娅萍是不知的,她少不经事,看了大陈岛的照片,觉得风光实在旖旎,会不会像大学时去的鼓浪屿一样唯美、浪漫?就这样,软妹子“小曹”在懵懵懂懂间选择了大陈岛。
脱下高跟鞋,穿上运动鞋,做事风风火火的曹娅萍,跟岛上所有的女干部一样,不到半年,从“软妹子”蜕变成了“土生土长的海妹子”。
从计生专干、成教专员到电脑达人、摄像师傅……什么身份、什么岗位她都能应付自如。从小城镇综合整治到一线抗台,什么急事难事,她从不落下。
大家都说“小曹”是个机关枪,做事爽爽利利,小马达似的,没什么难得住她。曹娅萍说“有”,刚来那个夏天,一次她开着车去村里做工作,回途中,和一条夜游的蛇不期而遇,当即崩溃得不行,霎时间,漫山遍野都回荡着这姑娘的嚎啕之声。最后镇里的司机师傅风驰电掣在环岛路上,把吓得瑟瑟发抖的她捡回去。
一晃6年了,别说什么夜游的蛇了,
也别提什么晕船、吐浪,她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吃苦在大陈岛的乡镇干部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就是性命攸关的惊险一刻,事后讲起来,也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段。“有一次坐小渔船前往上大陈抗台,一个大浪打来船体倾斜了六七十度,差点翻了,前一刻还在兴奋地记录着工作场景,下一刻就摒住了呼吸,脑海里闪现父母的模样,现在想想也很后怕,但是台风来的时候,我们依然还是会冲在一线啊,谁让我们是大陈岛的干部。”
年龄最小的96年妹子陈雪妮,能说会道,经常被采访的记者揪住讲一段。记者惊讶她面对镜头的从容自信,她却说:这没什么,我们岛上的干部都这样!因为经常有接待任务,我们每个乡镇干部都是大陈岛的“游小二”,大家介绍起大陈岛来,都是如数家珍,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不会错,那都是练出来的。
别看小姑娘现在落落大方地很,但第一次上岛工作,还被寝室墙上巴掌大的“蜘蛛”吓得狂哭。被同事戳穿,她还怪不好意思的,谁还不要面子啦!
一年365天 和家人团聚就86天一年365天,他们能见到孩子的时间只有86天。
对孩子的亏欠,总有一天可以弥补,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却是实实在在的痛。
年轻的妈妈婧轩也有说不出来的酸甜苦辣,孩子太小,很依赖妈妈,她每次离开家,都会哭闹得厉害。婧轩常说,她是“一人上班三人上岛”,只要有空,婆婆就带着孩子上岛来看她,海上风浪大,坐船颠簸,老人孩子常常一路吐得厉害,对于家人的支持,婧轩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恩。
像这样“一人上班三人上岛”的还有镇干部王燕、卫生院的徐旖旎、大陈实验学校的阮海桠、苏林飞、余珍等等,她们白天上班、晚上带娃,但依然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们打趣地说这是“甜蜜的负担”,因为至少孩子在身边。
但岛上还有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因为奋斗在29海里以外的大陈岛,他们的孩子成了同一个城市里的“留守儿童”。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此起彼伏的电话声,一声声宝贝,我想你了;一声声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呀?都足以让平日嬉笑怒骂坚强的小伙子、女汉子湿润了眼眶。
一年365天,他们能见到孩子的时间只有86天。
对孩子的亏欠,总有一天可以弥补,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却是实实在在的痛。
“妈妈,对不起”,身高1米8的军转干部王小勇扑通跪倒在母亲床前哭得像个孩子。
2016年12月,同事王小勇的母亲遭遇车祸进了重症监护室,生命垂危。但当时单位正值年底大考,又恰逢整整一周的史上最长停航期,当他坐上复航后的第一班船赶到离岛千里之外的老家盐城时,他的母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尽管有无数个“对不起”在心里,但是送完了母亲,他还是回岛继续干。
“ 后悔吗?”
“没有。既然选择了大陈岛,就要风雨兼程,不辱使命。”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管以前在哪里,不管做什么,只要踏上大陈岛的那一刻,就会不由自主融入到这个支“铁军”中。
大家都说,大陈岛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只要来了,都是一副拼命三郎(三娘)的样子。不管你在哪里休假,只要吹响“集结号”,总会在第一班船靠岸时,回到工作岗位上。
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因为这里流淌着红色基因,‘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十六字大陈岛垦荒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名基层工作者的心里。历史的接力棒现在传到了我们这些大陈岛乡镇干部手上,我们会把垦荒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努力把大陈岛建设地更加美好。”
垦荒精神不老,红船精神永存,这里是大陈岛,他们是“大陈铁军”。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