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2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新闻 > 社会
三门小山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三问岩下潘村: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2023年11月13日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朱海兵 李灿 杨群 共享联盟·三门 陈玲玲

  许多慕名来到三门县横渡镇岩下潘村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无区位优势——到县城、高速口、高铁站都要半个小时以上车程;无资源优势——只有不起眼的自然山水,更谈不上什么历史人文景观;无人力优势——全村200多人,曾经有八成常年在外谋生,最少时全村只剩下17名留守老人……

  一个原本在地图上濒临抹除的“三无”小山村,是如何“绝地重生”创造奇迹,成为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的?

  如今的浙江,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地处偏远、基础薄弱的山村。那么,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实现华丽蜕变的岩下潘村,又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日前,记者来到岩下潘村蹲点调研。


  日前,岩下潘村情人谷景区举办“1314空中花园”活动。 三门县委组织部供图

  一问:怎样当好振兴“主心骨”?

  启示:冲在前、干在前、让在前,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去往岩下潘村的路,比想象中的还要曲折——从最近的高铁站出发,也用了40多分钟才抵达。一次又一次的急转弯,使人们对以前岩下潘村村民出入的不便,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地处偏僻、资源匮乏……走出大山,成了当时大多数村民的共同选择,岩下潘村由此也成了人口空心、房屋空置、经济空白的“三空”典型。

  “绝大多数村民常年在外经商、务工,最少时全村只有17名留守老人。可以说,当时没有几个人对这样的小山村还抱有希望。”56岁的潘礼太,回想起当年就不胜感慨。2002年,已在外20年、生意正做得红红火火的他,却出人意料地回来了,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们是村民,更是党员,总不能眼巴巴地看着祖辈生活的村庄,在我们这辈人手上消失啊。”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下定了改变小山村命运的决心。

  随之,他们在我省2003年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找到了方向与信心。通过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岩下潘村于2005年建起了第一条水泥路。

  道路的修建,使关乎全村命运的农房改造有了可能,但真正实施后的难度之大,外人很难想象。潘礼太没有详细讲述当时他和村两委干部日夜兼程跑到全国各地上门做工作的艰辛,只给记者说了一件事:

  村民潘某长年住在宁波,在潘礼太等人上门后当面签字同意拆旧建新,可还不等他们上高速,就反悔了。他们只得又调头回去继续劝说,这样来来回回四五次,终于得到首肯。谁知几天后,潘某又反悔了,夫妻俩还轮番在半夜打电话给潘礼太,啼哭、谩骂、威胁,甚至还在次日带着两把菜刀,打出租车追到村里,扬言要砍书记和村主任。

  潘礼太闻讯赶来后,二话不说,就从兜里掏出500元给潘某作为出租车补贴,又带其到镇上饭店吃饭。一路上,针对潘某的顾虑,他一一耐心解释,终于使其在回宁波前同意拆房。

  “当时,全村的房子破破烂烂,几乎没有一间完整的。但一旦要动它,村民总有各种各样的顾虑与不满,认为‘人都不在村子里,建房有什么用’。”再多的辛苦、再多的委屈,潘礼太和村干部都默默承受着,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谁叫我们做了村干部?做了村干部,就要干事情。”

  挖掘机开进村后,拆的第一间就是村支书的房,第二间是村委会主任的,接着是其他党员干部的。

  回望岩下潘村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村庄整治破局到兴办乡村民宿,再到如今的全域景区建设,村党支部始终冲在前、干在前、让在前,在勇于担当中,当好群众“主心骨”。

  在岩下潘村,村民一直口口相传着这样三个故事:

  有困难,干部先干。2012年,首批农家别墅建好后,村子没名气,游客稀少。村里决定增设烧烤、水上乐园等项目提升人气,但没有一个村民敢尝试。于是,几位村干部主动站出来,揽下了这些项目,自掏腰包苦心经营。后来,见这些项目打出了名头,收益良好,一些村民又有了参与的念头,村干部听说后,毫不犹豫地把“金饽饽”让给了村民。

  有订单,群众先接。2013年,在党员干部带头下,村里7名党员、2名群众办起了9家农家乐、民宿。一开始,入住游客并不多,村里就立了一个规矩:有订单,先群众后党员。直到2015年,民宿时常供不应求,“分配制”才自行消失。

  有风险,党员先担。2017年,岩下潘村牵头成立三门县岩下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决定众筹资金6000万元,建设情人谷景区。听说“三无村”搞这样一个大项目,质疑声顿时四起,最后启动资金都是村里党员干部自己投入或想办法筹来,没有一个本村普通村民参与。经过两年建设,2019年情人谷对外营业,半年就盈利2000多万元。经过商议、沟通,村里决定开放股份让村民入股,以一万元为一股,村民视情自愿入股。结果,95%的村民成了股东,至今累计分红2700多万元。

  “有风险、有困难,党员干部带头干,一旦成功,就要让利给村民。”2011年从北京回村接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并主持工作,2017年转而担任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潘健告诉记者,“在岩下潘村,这已成为每一届村两委班子的自觉行为。”

  二问:怎样走稳产业致富路?

  启示:不好高骛远,不因循守旧,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岩下潘村的每一天,都“醒”得很早。

  蹲点的这些天,记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平时来“潘家小镇”度假休闲的游客,以老年人居多,一清早就游人如织。

  在村中心的廊桥上,记者偶遇了已退休的上海游客程东江。水坊街、情人谷、东屏古村、蛇蟠岛、木杓沙滩……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起手机上的“岩下潘村及周边乡村旅游”自制攻略,“我们都喜欢这种很纯粹的农村慢生活,约着下次还要一起来!”

  这种惬意自在的农村旅居模式,恰恰正是岩下潘村打开旅游市场并一直坚守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最难的就是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源。村子变整洁了,农家乐开起来了,住的地方、玩的项目也有了,村干部们开始想方设法拉客源。

  什么样的游客,才是最适合岩下潘村的?

  “住得安静、吃得放心、空气新鲜、自然风光好的农村,对城市老年人来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经过反复调研、考察,岩下潘村把目标首先瞄准了城市老年人群体。

  2013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潘健前往上海,两天跑了近30家旅行社,最后才以诚心打动了一家小旅行社,答应发个团“试试看”。

  忐忑不安地等了半个月,一辆载着40多名上海老年人的旅游大巴,终于来到了这个小山村。3天2晚、每人每天预算65元,赚头很少,但岩下潘村也从此拥有了忠诚的游客群体。“这些老年人为村子带来了口碑和人气,价值难以衡量。”潘健介绍,如今的岩下潘村,77户常住人口,却有50多家民宿、农家乐,尽管游客越来越多,但对老年游客优先优质优惠的服务策略始终不变,“这是岩下潘村旅游能走到现在的‘本’,绝不能忘。”

  不好高骛远,不因循守旧,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从农家乐经济到景区经济,再到文旅康养经济的“三级跳”,20年来,岩下潘村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制胜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为打响农家乐品牌,2012年镇里计划举办乡村旅游节,组织几个村子的干部到外地调研,原本岩下潘只是备选村,但当时的村干部考察回来后熬夜赶制,第一个拿出了乡村旅游节的策划方案。正是这份详实可行的方案赢得了认可,岩下潘村于2013年4月8日成功举办全县首个乡村旅游节。借此东风,岩下潘村正式开启了旅游之路,“潘家小镇”的名号,也随着当天到访的1万多名游客名扬全县。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5年,村里引进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投资5000万元打造古建筑小吃文化一条街——水坊街,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20%股份。水坊街共有150余间商铺,涵盖酒吧茶楼、传统手工坊、高端民宿等不同业态,当年就带动游客量翻番,达到30万人次。

  山下有彩虹滑道、沙地摩托车,上山有飞天魔毯、观光车,山上有长419米高199米的悬索玻璃天桥、新西兰滑板车,下山有总长520米的国内首个双人滑道……

  由两座陪伴了岩下潘村村民数百年的平凡小山为主体构成的情人谷景区,每年都有新的“网红”项目推出,可以说是岩下潘村多年来匠心经营、不懈创新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这是我第3次来岩下潘村。在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之中,每次来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惊喜与活力。”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光耀说。

  “乡村旅游,最怕的就是特色不足、项目单一、内容枯燥。这么多年来,我们每一届村两委班子都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努力确保‘一年一个小项目,三年一个大项目’的迭代更新。”对村子的未来规划与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潘礼毅胸有成竹。在“游”和“住”的基础上,村里正在全方位发展“养、医、护、康”的现代文旅康养经济,打造“三野农夫”品牌。投资1.5亿元的情人谷景区(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开发中,占地36亩的小镇广场也在规划设计中。相信过不了多久,“潘家小镇”将迎来又一次蝶变。

  三问:怎样凝聚共富新合力?

  启示:唤回归乡人、唤醒原乡人、唤来新乡人,幸福家园就应美美与共

  夜幕初垂,岩下潘村呈现出另一番热闹景象。

  走进“潘家小镇”32号民宿,老板娘祈惠巧正迎来一批客人。“就馋你家红烧肉和小海鲜,这不,我们一下班就组团开车来了!”十几位来自台州椒江的游客,跟祈惠巧打了声招呼,眼见客厅已满座,就熟练地穿过后厨,径直走向隔壁一家民宿的大圆桌边落座。

  “一旦客人多了,邻居之间就互相帮忙,吃我家的菜、住他家的房,不分彼此,都很好说话!”摆好饭菜,祈惠巧一边跟我们拉家常,一边用手机拍视频、发抖音,与网友互动,“我们村最不怕客人多,到谁家都一样宾至如归。”

  “乡村振兴,改变了村貌,也改变了村风。”潘礼毅在202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之前,就一直担任村两委职务,18年里几乎把所有岗位都干了个遍,亲眼见证着村子从“一盘散沙”到“同心协力”的巨大转变,“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是岩下潘人而自豪,众人事、众人议、众人办。”

  乡村振兴,最缺是人才。如何把凋敝冷清的村落,变得有人气有活力,让人回得来、留得下、干得成?岩下潘村把目光瞄在归乡、原乡和新乡“三乡人”上。

  多年在外打拼且事业有成的村民,是镇村全力召唤的“归乡人”。岩下潘村的前三任村党支部书记潘礼太、潘健、潘礼伟,都是在外闯荡一二十年的创业能手。与拥有浓浓家乡情结的归乡人对话,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

  “村干部的诚意、村民的盼望,使我深深觉得为了家乡发展,自己责无旁贷。”一举出资500余万元,打造漂流和水上乐园项目的潘贤选,就是这样被召唤回来的第一个“归乡人”。

  困境一打破,归乡潮和致富潮就如约而至:

  在银川经商20多年的潘礼辉回来承包起停车场,半年收入十来万元;在宁波经商的罗明芳,回村开起“秋山居”饭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些年,先后有5000多万元乡贤资金投入了村里项目。

  山沟沟里有了烟火气,留守在村的或外出务工的村民,都看到了甜头,激起了干劲。原来在宁波打工的陕西媳妇鲁小丽,回村办起农家乐,一年能赚四五十万元。“坐在家门口数钞票,一个月赚过去一年的钱。”鲁小丽直言,现在哪都不想去了。如今,岩下潘村在外务工的村民所剩无几。

  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从外地到这个小山村创业就业的“新乡人”络绎不绝,至今已逾百人。

  85后河南籍青年工程师宋阳阳,不到30岁就来到岩下潘村负责景区规划设计,后来干脆“技术入股”留在了村子里,“岩下潘村使我看到了农村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90后四川籍小伙子刘太平,是策划各种节庆活动的能手,原本在全国各地到处跑,如今却成了村里的运营总监,“农民的勤劳与智慧,让我受益良多。”

  如今的岩下潘村这个“大家庭”,不但变得越来越年轻,而且变得越来越庞大。

  依托“潘家小镇”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邻近8个村的愿望。为此,2022年4月,岩下潘村党支部提出“跳出潘家、发展小镇”的新理念,开展“依山栖”党建联建,将9个村串联成一个发展集群。

  每月一次的共富例会,使各村渐渐明晰了发展定位与特色——

  善见村依托山清水秀的双尖山,主打青年旅游网红地;东屏村凭借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做精做优民俗文化产业;岩下村利用海洋生物馆,打造“行走的课堂”……

  “‘千万工程’,最终是为了‘全域共富’。”横渡镇党委书记郭华申说,这些村错位布局,已初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打造出更多像岩下潘村一样的特色村落。”


标签: 村民;小镇;农家乐;情人谷;游客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