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频道5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静)民以食为天,任何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都不是简单的菜肴,它的每一勺佐料,每一道工序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也诉说着一个故事。台州依山傍海,幅员辽阔,各地的饮食习俗不尽相同,独具特色。纵使餐饮店遍地开花,也难以吃到地道的台州菜、正宗的台州味,儿时的味道只留在记忆里。魅力台州百味系列,带您细嚼台州的味道。
岁月迢迢,小Z长成了端庄沉稳的老Z,一遇老乡,说起馒头干,却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哎呀,我小的时候……”
小时候,许多仙居人去上学都是带着馒头干去的,饿了就吃,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零食解嘴馋,干吃“嘎嘣嘎嘣”的脆响,越吃越有劲,放在白糖水里浸泡一下,丝丝甜香滑入舌尖……
仙居人对馒头情有独钟,在节日庆典、祖宗祭祀、婚宴喜庆、过年时节,都可以见到馒头的影子。婚宴中,馒头是回礼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主家回赠两双馒头、一双花卷、一双粽子,称“一桌回礼”;富庶的人家,则回赠四双馒头、两双花卷、两双粽子,则是非常体面了。而馒头干,是仙居农家过年时一定会制作的点心。
仙居童谣《烂叫猫》有唱词:“烂叫猫,括猪槽。括了天,三脸馒头干;括了地,流眼泪”。热气腾腾、白白胖胖的馒头是走亲访友时用来招呼客人的必备品。馒头并不好保存,于是就用蒸笼把馒头烘干,成了馒头干松。
红灯笼高挂,欢快的喧闹声不绝于耳,主人家从瓮或刁里拿出馒头干,分给等待许久却羞于言说的孩子们,成了许多人难以忘却的回忆。
明末清初的《路径歌》中曾唱:“仙居县前碱水面,还有钱氏馒头干”,可见仙居馒头干的历史悠久了。
上世纪出生的人对馒头干总是记忆犹新。五六十年代时,许多贫寒人家,用玉米粉或乌面加些糖精制作馒头干,白面做的馒头干是当时稀罕的珍品。
八九十年代,白面做馒头干才开始流行,会加入红糖、芝麻、橘皮粉等提升口感。刚刚蒸好的馒头干质地上如面包一般膨松,口感松软而绵柔,烘干后又香脆无比,有浓郁的红糖香和清淡的桔子皮清香,诱人味蕾。烘干后的馒头干能够保存很长一段时间,旅途或者下地带上都很方便,很多人都把馒头干松当干粮。
和现在比起来,以前烘馒头干松的工序更加复杂。仙居民间的《过年谣》中说“廿五做馒头”,其实同时进行的还有烘焙馒头干。
馒头干在成形前的制作类似农忙的“抢荒”,一旦面团发酵到恰到好处时,需全家人动手揉面、塑形、放入蒸笼烧蒸。
那时,人们会用破的大铁锅生起炭火,上面架着“铁团”,将长条形的馒头干横切成一公分至三公分厚的片放在上面将两面烘烤成焦黄色,得烘上个一天一夜。白天要要时不时地去翻搅两下,在烘烤的时候,注意要用布盖住,热气随着布的空隙溜走,这样烘出的馒头干松才够爽口。
馒头干从发酵开始直至成品也是一件让人辛劳却快乐的事情。它饱含仙居人过年浓浓的年味,也是许多游子日思夜想的故乡味。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