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刚刚解放的大陈岛,还是一座满目疮痍的孤岛。从1956年开始,来自温州、台州的467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来到这里,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渔业生产,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而这种垦荒精神也在新时代接力传承。
从台州海门港出发,坐轮渡向东南行驶三个小时,就来到了大陈岛。如今的大陈岛生机勃勃,但64年前这里却是个一片荒芜的“死岛”。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陈岛,急需一支垦荒队到大陈岛开展建设。号召一发出,就有800多人报名,出发时间临近,带队的干部还没确定,当时正在团市委工作的王宗楣主动请缨。
1956年1月31号,距离农历春节还有十来天,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的227人,在海上颠簸5个多小时后,抵达了大陈岛。
吃的是咸菜汤就馒头,住的是破损严重亟待修缮的房子,面对这样的落差,王宗楣知道必须要把大家的心聚到一起。登岛第三天,他带着队员们在凤尾山顶庄严宣誓。
大陈岛陆地总面积14.6平方公里,由于山多地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粮食种植。于是大家开始尝试利用山地种植番薯。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发现危机四伏。
当年国民党军队撤离的时候,在岛上留下13000多颗地雷,解放军登岛后排除了绝大多数,但还有少量地雷遗留。
有困难就去克服,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从1956年到1960年,先后有五批467位垦荒队员来到大陈岛。几年的时间,锄头都没摸过的年轻人成了双手长满老茧的庄稼汉,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年产马铃薯等农作物139万公斤,渔业捕捞量增长了6倍。昔日的凋敝荒岛在垦荒队员们的手中变成了一颗“东海明珠”。
改革开放以后,大陈岛先后建成了水库和风力发电厂,靠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大陈岛也成为国家一级渔港,每年有上万渔民在此作业。
但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大陈岛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陈招德是岛上的第二代,2012年,本来在外打拼的他回到了家乡,想养殖大黄鱼,可这首先需要海水中打下水泥桩网出一片养殖水域,传统的铁网易受腐蚀,又容易被海草附着,经不住风浪冲击。他想出了铜网养殖的方法,一切从零开始,但第一年就亏了60多万元。
经过数十次失败后,陈招德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铜合金材料,用它编制的渔网,不仅不会附着水草,还能防风抗浪。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大陈岛上建起了大型铜网养殖基地,黄鱼年产量达到2070吨,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二。
近年来,大陈岛的发展全面提速。2018年大陈岛渔业总产值达6.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82元。海岛旅游也逐渐升温,去年一年到大陈岛旅游的人数达到了14万人次。
不久的将来,大陈岛将新增一个千吨级的渡轮泊位,可同时提供3艘轮渡停靠。目前还有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56个项目也都在实施中。
2019年,台州市将垦荒精神升华为城市精神,以激励新时代的垦荒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接力前行。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