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2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新闻 > 热点聚焦
台州人文地理 | “俗重十四”的台州元宵节
2023年02月04日 来源: 浙江在线 执笔 林大岳

  “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是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放烟花也是传统佳节同乐的项目,元宵节是能够唤起国人共情共鸣的传统佳节。

  台州人对元宵也情有独钟,但其节俗却与众不同,独具魅力。

  台州人的元宵并不在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并且吃的不是汤圆而是糟羹,其节俗的独特性源自许多好美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淳和古朴的民风,被人们津津乐道。

古风古意里的悠悠古韵

  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全国都是正月十五过元宵,而台州人却要“一意孤行”、甘当“另类”呢?

  这首先要从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说起。从台州的地形上看,四周三山一海,相对封闭,而封闭之地风俗往往会与众不同,古人说:“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王士性对这种环境有生动的描述,他在《广志绎》中称:“浙中惟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与渔,眼不习上国之奢华,故其俗犹朴茂近古。”所以,台州地理的独特性,使其保留了更多的古风古韵,元宵节俗就是代表性的特征。

  这种古风古韵之所以能够长久保存,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凝结了美好的传说,流传在民间。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抗倭说。这是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取得的丰功伟绩。但故事情节稍有不同,有的说是为了正月十五突袭倭寇而将元宵节提前一天过了,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正月十四取得抗倭大捷,还有的说是戚家军正月十四进驻台州后见遭受倭患的百姓穷苦饥饿,于是以军粮和羹慰问百姓,元宵节的时间和风俗遂因此而改。而且还留下了正月十四“间间亮”的节俗,那是军民共同御倭的历史记忆,相传当时戚家军打得倭寇抱头鼠窜时,老百姓纷纷点上灯,使倭寇无处躲藏,于是成为习俗保留了下来。

  二是筑城说。这是史志里记载较多的,也符合中国元宵节在唐代开始由正月十五一日拓展到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日的历史背景,似乎更为可靠。相传唐初名将尉迟恭(一说为刺史尉迟缭)奉命修筑台州府城,正月十四开工时(一说是庆祝竣工时)天寒地冻,百姓为犒劳参与修城的军民,各家拿出自有的蔬菜,混合了筑城用的米粉,杂烩而成热羹给军民吃,从而大大加快了筑城进度。百姓为纪念此事,将元宵的时间和食俗都照此而改。

  三是孝母说。这类传说有多个版本,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元末台州人方国珍起义,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三路,因其母信佛,初一、十五戒荤,孝顺的他便将元宵提前了一天,还把中秋节推迟了一天(台州的中秋节在八月十六)。还有一说是明代临海人秦鸣雷夺得状元后,也因母亲信佛而将节日时间改了。

  这些故事与中国的元宵节的三大源起(相传是汉文帝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汉武帝为祭祀道教太一神而定、汉明帝为弘扬佛法“燃灯供佛”而定)相比,明显淡化了宗教色彩,而显得意味深远又温暖人心。

  无论是尉迟恭筑城保民、方国珍割据安民,还是戚继光驱倭卫民,乃至高中状元而让台州扬眉吐气的秦鸣雷,都体现了淳朴台州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台州人眼里,元宵不只是家庭、个人求福祈愿的美好佳节,更是怀念英雄、感恩先辈、胸怀家国、崇尚亲情的温暖时刻,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合理想与人文气息。

美风美俗中的纯美之气

  台州人老祖宗们构造的元宵节俗文化中,既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性,也有胸怀家国、协和万方的教育性,体现了先辈敦风美俗的苦心孤诣。

  关于正月十四过元宵的传说故事,事关府城历史上几大重要的战争时期,表达了古代府城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故事主角是府城历史上的著名英雄和突出代表,体现了人们崇敬英雄的感恩之心。

  故事中还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教色彩,有道教门神尉迟恭和神鹿,有孝母敬佛,有儒学状元、英雄儒将,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三教”兴起的文化发展印迹。最早的传说是在唐代,正是台州道教最为发达的时期,所以故事主角是道教门神尉迟恭,而且还衍化出神鹿梦中帮忙解决筑城难题的桥段;宋代后,佛教兴起,所以到元代出现了方国珍因其母敬佛而改期的佛教传说;明代,台州儒学达到鼎盛,故事主角也改为以儒学而在科举中夺魁的状元秦鸣雷和儒将戚继光,而且出现了儒释道合流的迹象。这个过程,显示了台州和合文化包容并美的气度和魅力。

  深通和合之道的台州人还将食俗中的羹的“和合”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将此作为社交润滑剂,植入了增进邻里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的精妙环节。

  在节俗礼仪上,台州的元宵“羹”可不一般,他不仅是寓意和和美美的“和合羹”,而且是妥妥的“社牛羹”。元宵佳节,一家人围炉食羹,一番和乐,已经足够美妙。但这不是台州人的终极理想,最美味的羹要以与左邻右舍分享为荣,欢迎邻里相互“蹭吃”,分享越多,好彩头越足,以此实现睦邻友好的社会融合及和美之效。

  在节俗的寄托上,元宵还被赋予了更加美好的理想生活状态。府城人是崇和向善的,所以当地风俗约定,十四夜要是遇到上门乞讨者,必须热情地送上一碗羹。借此培养人们好善乐施的兼济之心,为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和谐之气。

  “和合羹”的魅力在于超越自我,兼济天下,其境界是简单中见高妙,体现了台州在晋代衣冠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宋室南渡历史过程中,努力促进一个“移民城市”人口快速交融的文化自觉。

好山好水里的大好时光

  台州的元宵节俗有众多人文因素,也有人文地理的影响。

  从人文地理上看,台州的地貌特征是地少人多,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地处江南而地气所钟,物产丰饶,盛产瑶花芝草、奇瓜异果,但总体呈现量少类多的特征。顺应四时充美的自然之赐,台州最流行的美食多以“大杂烩”为主流,如食饼筒、羹、扁食、嵌糕等。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古代生产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羹的食材不易受年馑影响,保证了食俗的普及和持续,使历史上的普罗大众都能长保元宵的食俗之乐。

  再往文化的纵深考量,我们会发现台州人的智慧和情怀。羹看似简陋,甚至有土得掉渣的名字——“糟羹”(天台称“糊辣沸”,旧属台州府的宁海称“馏”、象山称“糊粒”)。但至简中存大道,这是古人深谙的,也是台州人深信的辩证哲学。羹所用食材无定品、不定数,时令蔬菜、山珍海味皆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兼顾了台州山海相依的地貌特征,山区多用山珍,而海边则加入了蛤蜊等海味。而且其制作方法看似简单随意,去取由心,却做到了诸物和融、诸味协美、美美与共,是最能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食,参透了中国文化“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精髓。从审美的意境上看,比吃汤圆的寓意更为大气,更富中国精神。

  此外,羹实际上更体现了台州百姓的朴茂近古、禀赋淳和之气。因为在古代,汤圆其实是比较高贵的,羹就不同了,它是人人吃得起的平民美食,所以台州人的元宵食俗更体现了大众性、平民化,也消除了邻里之间节日里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尴尬,是一种十分有情怀的美食,符合古代台州地理上的限制,因此更加亲民可人,广受百姓欢迎。

  元宵羹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希望,其传统吃法很讲究。正月十四夜吃咸羹,十五夜再吃甜羹,传说寓意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在开年砥砺人们“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用心之良苦,令人折服;天台糟羹中还会放些辣味,谐音“糊懒废”,示意人们正月已经过半,吃完羹后要去掉糊涂和懒惰,拒躺平,不佛系,振作精神,在新一年里勇于奋进。

  台州籍著名作家叶文玲曾在散文中写道:“家乡最引我遐想的习俗便是点‘间间亮’。小时候,对着这一圈星星点点的香火,对着这一支支明亮的小红烛,我总觉得分外甜蜜又分外振奋,那香火,那烛光,呈现出一派美丽而朦胧的诗意。”

  先辈们在构建元宵的节俗美学时,恨不得将过去的美好、当下的美盛和未来的美满全都无缝连接起来,营造出了一种美益求美、蒸蒸日上的风俗之美、文艺之美和精神之美,在这系列美学的涵养中,人人留下甜甜的回忆、美美的希冀,从而也刻下了矞矞皇皇的文明底子。

标签: 台州;元宵节;和合;筑城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