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
2020年,这将是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之年。
全面小康什么样?决胜小康,基层群众有哪些故事、还有什么期待?聚焦仙居县基层,推出系列报道,呈现小康路上的生动故事。
划重点:杨梅经济 精品果业 梅农增收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6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罗亚妮 徐子渊 叶剑锋 县委报道组 应芳露)杨梅成熟时,在仙居已形成“全民为杨梅,全民卖杨梅”的产业氛围,而这独具仙居特色的“杨梅经济”现象已然成为果农致富的法宝,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富民产业,更是仙居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据统计,2019年全县杨梅种植面积13.8万亩,产量9.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6亿元,促进梅农户均增收2.1万元。
今年,仙居积极开展百名村播达人培育行动,创新销售模式,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对广大梅农进行电商直播培训,引领梅农从果园走进直播间,让培训上岗的“村播达人”用直播开启仙居杨梅“云销售”时代。到目前,已初步培育村播500多人,新增“月销万元”村播3人。
凌晨四点,天未亮,山间却闪着点点亮光。
六月杨梅季,梅农的头灯在树丫间一闪一闪,成了仙居一道独有的景致。
仙居县步路乡西炉村村民郑佳耀也是点亮山间的一员,一盏头灯,三五个竹篮子,这是他出门采摘杨梅的必备品。
郑佳耀带着头灯正在采摘杨梅
为了保证杨梅的新鲜,梅农都是一早采摘,当天发货,这样才能保证到杨梅的鲜度。“昨天顾客定了6箱,今早要准备三四十斤的量,同城的上午就能送到顾客手中。”凌晨四点的山风,带着丝丝凉意,而在杨梅树下采摘的郑佳耀却满身是汗。
接收订单、杨梅采摘、快递发货……随着杨梅采摘季的到来,郑佳耀的手机“叮咚叮咚”响个不停,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订单涌了进来,但他并没接受全部订单,“要保证质量,一天不能超出我们的量,不能为了多接单,毁了自家的杨梅牌子。”做杨梅,郑佳耀有着自己的坚持。
这位50岁的汉子高高瘦瘦,却是远近闻名的杨梅种植大户,从事杨梅种植已经有30多年。从一名新手到种植专家,他见证了仙居杨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因这颗小小的果子,让家庭生活越来越好。这一家的“杨梅致富路”恰恰是仙居10万梅农致富的缩影。
小杨梅,大产业。一起走进六月的仙居,来看看这颗小果子,是如何带动乡村致富的。
起步·引入新品种
步路乡西炉村是仙居杨梅的主产地,同时也是发源地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杨梅,郑佳耀的父亲就是村子里最早开始种杨梅的农户之一。
在郑佳耀的记忆里,仙居杨梅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做出品牌,还是在近十五年里。作为杨梅的老产区,仙居有着种植杨梅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条件,但本土杨梅口感酸涩,老百姓多用来酿酒或制作饮品,很难在市场上销售。
“梅农们辛苦种出来的杨梅,大多只能用来置换物品,当时在市场上一斤杨梅只能置换半斤小麦。”郑佳耀说,那时候没人觉得种杨梅能赚钱。
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仙居为了发展农业经济,陆续从黄岩、慈溪等地引进东魁、荸荠种杨梅,并发动农户试种。西炉村因为环境适宜,成为荸荠种杨梅种植试点之一。东魁杨梅则主要放在横溪镇桥亭村、南峰街道赵岙村试种。
那时候仙居杨梅籍籍无名,结果后能不能卖出好价钱?大家的心里都没底。郑佳耀也没把心思放在家里的杨梅树上。为了贴补家用,他和妻子来到杭州做起了买卖,夫妻俩在街头的铁皮棚里卖水果,生意也还过得去。
随着父亲年事渐高,照料家里的200多棵杨梅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郑佳耀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杭州的生意,回仙居接父亲的班。“西炉的水土环境适合杨梅生长,荸荠种下去以后长势很好,荒废了很可惜。”
回到仙居后,郑佳耀发现家乡的杨梅产业发展势头日趋向好。当时,仙居已经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杨梅栽培技术:不仅能克服杨梅大小年结果的现象,还能使幼龄杨梅投产期提前2至3年,杨梅产量增加一倍多,品质也明显提高。同时,西炉村还开展了大面积的杨梅速生优质丰产栽培试验研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年产杨梅1000多吨的“仙梅”村。
“虽然仙居杨梅还没有被市场接受,但结出来的果子口感并不比外面的差,成色也很好,这说明仙居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种杨梅。”郑佳耀说,这坚定了他继续种杨梅的信心。
发展·打造金品牌
如果让郑佳耀回忆,1993年是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年份——那一年,时任步路乡西炉村村民主任、县人大代表的郑胜华在“两会”上汇报了西炉村杨梅滞销的情况,媒体争相报道。
一下子,西炉杨梅出名了。立刻从原来无人问津变成了抢手货,价格一涨再涨,从每斤一元左右跃到三四元,甚至供不应求,西炉村的果农收入最高的达到5000多元。同一年,西炉村还举办了首届杨梅节,让杨梅的热度窜得更高。
第二年,仙居为了扩大杨梅的影响力,把杨梅送到北京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等国家领导人品尝。严济慈在品尝后,欣然命笔题下“仙梅”两字。西炉村借着严济慈的题字,把“仙梅”刻在村后山上的大石块上,把它当成仙居杨梅的金字招牌。
“村里的环山公路也是那时候造起来的。”郑佳耀说,为方便采摘与销售,村里集资70多万元建造了一条长3公里、宽4.5米的环山公路,投资3万元建成了简易水果市场。一到上市时节,上海、温州、丽水、舟山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交易量不断上升。
赶上好时候的郑佳耀开始相信,“种杨梅是有出路的。”他开始慢慢扩大种植规模,不再守着父辈留下的200棵杨梅过日子。如今,郑佳耀不仅在西炉村有杨梅树,上张、下各等地也承包了果林,去年还挂牌成立了合作社,每年靠卖杨梅就能赚几十万。
种了20多年杨梅,郑佳耀不是没有担心过亏本,但是如果让他就这么放弃,又有些不甘心。他告诉记者,是仙居县政府一以贯之对杨梅产业的重视,给他打上了强心剂。
郑佳耀正在选果
随着仙居电商平台的发展,郑佳耀逐渐把销售重心转移到线上。一到杨梅季,微信就响个不停。“我家的杨梅吃了都说好,回头客很多。”郑佳耀满心喜悦,“每天摘下来的杨梅只够发订单,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几百箱。”
摘完杨梅回到家,从绍兴赶过来拿货的客户已经等在门口。“这也是我的老客户,年年在我家买杨梅。”郑佳耀向记者介绍。
放下装满杨梅的塑料筐,郑佳耀从院子里搬出两个架子,铺上干净的布料,把杨梅全倒在上面。“要先晾一会,再开始装箱。”
怎么挑拣杨梅?郑佳耀也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差品杨梅要扔掉,次品的也要挑出来,100%熟度的最好也挑出来,不然容易变味。”他一边说,一边飞快地把“不合格”的杨梅捡出来。
按照他的标准,40斤杨梅里会挑出5斤的次品果,但郑佳耀不怕浪费。“卖杨梅最重要的是口碑,我们要保证每一箱杨梅的品质。”
升级·做成大产业
这些年,郑佳耀的“杨梅摊子”越铺越大,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他们家做得好啊,卖得多,赚得多!”杨梅季总在郑佳耀家帮忙采摘的王老永满是羡慕,大伙儿看到的是郑佳耀家的丰收,却不知郑佳耀也曾数次动了放弃种植杨梅的念头。
“十五六年前吧,那时候不会处理生病的杨梅树,就看着树上的叶子一点点往下掉,最后叶子掉光了,树也死了。”那时候不懂技术,不知如何给树看病治疗,郑佳耀就只能看着树一点点失去生机,干着急,没法子。
不懂养护,看着杨梅树死去的不止郑佳耀一户梅农。为了更好地发展杨梅产业,护好树是根本,因此仙居多个许多“杨梅辅导员”,每到杨梅生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就会活跃在乡间山中,为杨梅树把脉开方,让它们健健康康地生长。
同时,为了让杨梅有更好地口感,吃得也更加健康,仙居县改变重施化肥的传统做法,推行重施有机肥、套种绿肥、生态复合栽培等有效措施。在郑佳耀的杨梅园里,我们看到了不少杀虫灯、黄板粘卡,郑佳耀介绍,“这些都是政府给我们提供的,物理防治,更安全有效。”
诱捕器和黄板粘卡
一盏盏灭虫灯,一个个诱捕器挂在树间,为杨梅树增添了一抹色彩,也让每一位杨梅购买者更多一份安心。据了解,政府购买物资,基本将基本将杀虫灯、种植波斯菊等物理防治方式覆盖全县,另外,仙居县委县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实行杨梅统防统治,建成13.25万亩全国杨梅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另一次放弃的念头源于销路。“那年雨水多,杨梅质量受损,买的人几乎没有,就看着杨梅坏在树上。”说起来,郑佳耀不免有些心痛,对于梅农来说,杨梅成熟的这几天,天气很重要、销路很关键。为此,“仙居杨梅气象指数保险”呱呱坠地,降低农业产业“靠天吃”现象的风险。2019年全县6341户梅农投保近6万亩杨梅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仙居还积极培育引进杨梅加工企业,目前已有19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2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各企业优先收购本县杨梅,充分保障梅农收益;打造两条投资总额近亿元,属国内首创的万吨级杨梅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转化能力近4万吨,深加工产品类型达30多种,拥有杨梅加工、包装等专利18项以上;充分利用杨梅果实,杨梅核提取籽油,杨梅渣提取花青素,杨梅汁制作原汁、酵素、酒类等产品。
近年来,仙居县“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杨梅产业,像呵护眼睛一样保护杨梅质量”,每个村都成立了维护杨梅品牌的监管员队伍,确保杨梅品质。同时,全面构建杨梅种植、生产、管理、销售体系,促进仙居杨梅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