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乡村普遍存在的空心化现象,是浙江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没有必要让已经走出去的农民都再回到乡村,也不太可能让所有已经衰落、凋敝、荒芜的乡村都能振兴繁荣起来。
但是让更多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更多空心化乡村重新再现炊烟袅袅,人声鼎沸,孩童嬉戏,鸡鸭成群,猪羊成圈,田野牧歌,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要达到的目标。让更多乡村生存下来,尽可能扼制住村子衰落消失,是对中国历史和未来的负责。
可以说,中国乡村正经历着千年从未有过的大变迁。随着大量农民义无返顾的涌进城市,沉淀积累几千年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也正在衰落和消失之中。已经有不少文章直接用“村子已死”作主标,事实上全国每天都有几百个自然村在消失消亡。浙江尽管已经连续34年保持农民增收居全国首位,但空心化村子仍是普遍现象,村落衰退的趋势并未有效改变,至于自然村的消失何止是几千上万。不能扼制住这个趋势,我们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是以后无法弥补和偿还的,是对历史的一种犯罪。
近几年来一直在观察和记录乡村变迁的笔者,每每走进乡村,看到人去楼空的寂静乡村,在为我们农民走进城市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欣慰的同时,又为一个个村落的衰退、凋敝、荒芜而纠结,更为越来越多的村落消失消亡而焦急,有个问题始终心存疑虑而挥之不去:传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根源的农村大量消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还是一种代价?大量的乡村消失,我们拿什么去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
笔者始终秉持着一个观点,空心化乡村应该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暂时的现象。我们没有办法悉数保留住所有的乡村,但我们有责任尽量挽留住更多的乡村,不让更多村落在我们手上消失消亡,在多少年后农民会来拯救他们的家乡,重新来振兴这些乡村。
近日偶然走进三门县横渡镇岩下潘村,又在离开时的片刻偶遇这个村子的旅游公司董事长,被笔者称之为乡村市场的“摆渡人”。一个空心化已经30年的村子,被全村农民重新复活振兴。
现已改名为潘家小镇的小村,每位村民都是潘家小镇旅游公司的股东,每位户主都是民宿老板,每户人家忙于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全村过着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尽管这个小村复兴之路也是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方向正是我期望的理想乡村。
2
“这个村子的户主全回来了”。潘总的一句话,一下子抓住了将要离开村子的笔者,拉开了半个多小时的快速高效的采访。
小村变迁始于2011年。一个已经空心化30余年几乎衰落到消失的小村,10年不到的时间发生了深刻的蜕变。
2011年前,岩下潘村总人口仅282人,大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常住人口不到20人,并且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潘健,一位80后的年轻人,经过北京多年辛苦打拼,终于成了冲锋衣行业的“大老板”。致富以后,回报家乡的情结愈来愈浓,他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改变落后的家乡面貌。
2011年,潘健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便把公司交给总经理打理,自己则一心搞新村建设。在他带领下,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发生蜕变:幢幢农家别墅拔地而起,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一个完全空心化的村子,全村一共就两间砖混结构的房子,二十年、三十年间再未建新房,全村90%以上的人口已经转移出去。20个70岁以上的老人,加上清一色五六十年代造的破旧房屋,构成了这个即将消失的行政村。
2013年由9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现在已经有50多户进而会有60多户办起了民宿,全村70户村民几乎都成了民宿的老板。
特别是今年下半年投资6000多万建造了情人谷景区,其中主要通过村民众筹架起了小镇玻璃天桥。总长419米,60层楼高,国内独一无二的“12D”玻璃景观悬索桥,刺激程度绝不亚于张家界玻璃桥。
一个全域旅游的乡村打卡网红景点+全村民宿模式应运而生。产业起来了,新房建起来了,农民有钱赚了,村民也回来了,一个空心化有30年之久的村子得到活化和复兴。
岩下潘村70户村民的户主全回来了,他们的年龄大都在55岁左右,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每家户主的回村,标志着在未来一二十年中这个村子不会再出现空心化的现象。据潘总介绍,全村还有20几个年轻人也回村里来创业和就业,特别是这些年在外创业的资本开始流向家乡,一个个创业项目正在乡村旅游市场启动建设。
3
进村入户体验一个晩上,现在称为潘家小镇的专业民宿村,可以说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村民新建的房屋千篇一律,特色不明显;楼层太低作为生产资料的民宿,存在房间少、床位量有限,经营规模难以实现主体产业和主体收入;民宿软包装标准和经营主体素质都未到位;商业经营更是有不规范之行为,等等。但这一切都是在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初始时期难以避免的。指出这点更是着眼于整个面上民宿发展的借鉴。
空心化乡村的改变是建立在一系列要素化学反应才能实现的。
资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扛杆。岩下潘村的情人谷景区和鹊桥都是重金打造的。他们引进了一位在西安咸阳袁家村投资的资本,更让笔者称赞的是本村在外创业的资本回流,特别是由村民众筹70%的股份,让村民成为旅游公司的股东。有20多位在外创业的老乡都有资金投入村旅游产业,其中一位在北京创业成功的村民一口气签下1200多万元的漂流、水上乐园等3个项目。农民一万一股,52户认购。正是资本的集聚,让一个小村落成为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的网红村,并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杆。
市场发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无疑是乡村市场发达的最佳选择。情人谷景区,全国最长的玻璃桥,桥头溪、白溪绕村而过,吸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吃农户自种的绿色果蔬,住依山傍水的农家别墅。一个活跃发达的乡村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平时日均客流量150人左右,周末和节假日达1200多人。除了台州周边的自驾游散客外,还有组团而来的上海、江苏、宁波游客。
村民能够赚到钱是乡村振兴的硬道理。游客多了,经济热了,100多位在外打工的村民抢着回来了。3号农家乐老板潘礼伟平均月纯收入15000元,日子过得比在外打工幸福多了。特别是今年六月鹊桥玻璃桥建成投入运营,游客剧增。那几个月,全村民宿入住率达到90%。现有的50多家民宿,500个床位,120至150元一人包吃包住。每户多数年收入在20万至30万,少量的可达50万,最低的也有15万元收入。
有资本进入,有发达市场,农民能赚钱,这样的村子从空心化蜕变为处处散发着人气旺盛的魅力。
尽管岩下潘村复兴仅仅是刚开始。但在村里已经可以看到中年人户主,看到年轻人,看到年轻女孩,看到孩童,这样的村子还会担心再空心化吗?!
4
岩下潘村的“重生”复兴,最吸引笔者的是农民走出去已有30年时间,再回来重建空心村,主要力量是来自村民。
动员、搬迁、建设、发展,一切源于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一位市场摆渡人的领导者。用潘总的话说,危房不见了,廊桥修复了,小康楼建起来了,景区打造出来了,玻璃桥建成了,民宿专业村形成了,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全靠全村15位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
起主体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全村村民。70户户主全部回村,并全建起别墅房屋,二十几位年轻人返乡,每户办起民宿,村民基本上投资入股村旅游公司。这一切都是在七八年间完成的,并是在一个已经30多年空心化村的基础上建成的,没有全村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吗!
在进入岩下潘村前,热情的主人带我们去看了在横渡镇大山深处的东屏古村,这是一个有753户村民的大村,是三门最早的村落之一,己有600多年历史。今日的东屏村,又一次走在重建空心村的十字路口。
在村里一座祠堂旧屋门口,有块记载当年历史上村子从衰落到重建的牌匾引起笔者的注意,竟然与当天晚上入住的岩下潘村有异曲同工之处。现抄录如下:
“清顺治十八年(1661)海禁令下,东屏百姓背井离乡,仓皇四出,陈氏宗祠不幸化为煨炉,祠址一片蔓草荒烟。康熙二十二年(1683)展界开禁,东屏子弟始陆续从各地返归故里,至乾隆年间,升平日久,人丁渐增,宗祠复建。此后,历经增修,始成今日格局”。
当然造成村子衰落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但同样都是空心村,也是同样在村民努力下重建起来,甚至一个村子从衰落到回归复兴,周期性规律是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也是完全相同的。不能不惊叹历史的重合会是如此的神奇,不能不感叹社会变迁如此的相似,不能不让笔者不把两个距离如此之近的村子同时记录下来。
笔者想,古人尚且把一个七百多户的衰落村子重建起来,现代人肯定更能拯救空心村。当我们走出岩下潘村时,地上已有薄霜覆盖,但早上的阳光把不远处的玻璃栈桥映照得更加玲珑剔透,悬空百米之上的玻璃桥正对着游客似乎在发起挑战。
千百年来一砖一瓦一木建筑起来的村子,不会在生产力已经很发达的现代社会长期的衰落下去。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乡情和乡愁对村民们的呼唤,他们会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重归故里,重建复兴空心化的村子。这是岩下潘村告诉我们的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有志于拯救空心村的农民们、各级领导和社会热心人士。
匆匆写于今日晩上七点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