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2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新闻 > 民生
啥是过年?!三千万点击的贺岁姊妹片《年俗》首映!
2019年02月03日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许峰 通讯员 郑登科 叶倩文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2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许峰 通讯员 郑登科 叶倩文)年俗是什么?

  是那抹烛火于案跳曳而起的星点红光?

  是那声四方远亲共赴一地响彻村庄的鞭炮轰鸣?

  抑或是母亲敲你头时,小声让你谨记的那一道繁琐而温馨的仪式?

  更普通点,是年年不变,那双沧桑大手递向小手满含祝福的红包……

今日,由台州市委外宣办、浙报集团台州分社、浙江星风尚影视联手打造的《幸福台州年》系列贺岁片④——《年俗》上线首映!

  送灶神、掸蓬壅、赶市集……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年前的每一个迎接春节的小片段,记录这过年时最有仪式感、也是最发散年味的传承。

  不同的年俗,同样的年味!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呈现各地不同的年俗,但却能在这个春节,让你多一些回忆、多一丝家乡的情愫。

  毕竟,欢聚才是人人间最有温度的喜乐。

  向每一个匆匆奔赴往新的春天的你们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新年快乐”!

【浙江新闻+】

浙里话白搭 台州年俗知多少

  天有四时,地有五谷。正月灯,二月鸢,三月清明大麦叫(哨)。这句古老的台州民谚形象生动的诠释了台州岁时节俗的多且繁缛。有人计算过,一年中,这样的岁时节俗多达30余个。 

  作为全体中国人记忆编码中最为古老隆重的日子——春节,在台州亦有着许多与别地不同却特色有趣的年俗。

  它们存在于去岁与新春交替之间,历久弥新,营造出浓浓的台州年味。

年前

  “廿三送灶神,廿四掸蓬壅, 廿五赶长工, 廿六去赶市,廿七捣麻糍, 廿八捱(裹)粽, 廿九窝冻, 三十日早界(上午)还要斫担柴, 三十夜晚头米筒侯五大(吃), 正月初一nang腊(起来)拜老爷。”念熟了这段话,恭喜你,勉强算是考过了台州年俗等级考试一级吧!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祭灶,即祭拜灶王爷,在黄岩称“拜灶司菩萨”。传说玉皇大帝命灶王爷管理人间各家灶火,故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受到崇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廿八捱粽廿九窝冻”谓之“谢年”。贯穿整个正月拜岁的食俗是馒头或粽。年前做好馒头或粽,是老百姓的普遍共识,一般选择在除夕的前一二天。廿八日中堂设案,以三牲福礼祈求降福,谓之“谢年”。窝冻,就是烧猪头肉。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先还福,在堂前摆上桌案,供上茶水等丰收果实,点香插烛,将春联、门神,贴在家门两侧。家家户户都要请老太公,摆上供品,点香插烛,敬酒烧纸钱,求老太公们照顾家门吉庆,合家老少平安。 

  大年三十夜的“团年饭”是重头戏,天台人吃“饺饼筒”,临海人吃“麦油脂”,或像大部份地区-样烧出各种菜肴,有十碗、廿几碗,主食是水浸糕(片)或粽子或馒头。渔乡人家还要烧些带红颜色的菜,留到新年。如红萝卜等,谓之“过年红”、“连年红”。 

  除夕夜所有要办的事情办完后,家中小孩须向长辈跪拜,谓“辞岁”。长辈用红纸包封“压岁钱”分赠小孩。各家各户都在家门口燃放鞭炮,以为辞旧,然后关上门窗。这时的鞭炮就叫“关门炮”。

年后

  正月初一开门炮。午夜过后就是大年初一了。鞭炮声重新响起,一直到凌晨才停止。这一天大家的穿着都是新的。早晨起来第一顿饭往往是煮年糕吃,取“年年高”之意。

  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为过年,三天里忌洗衣,忌倒污水、垃圾,忌扫地,父母忌责罚孩子。这三天里不能借钱,不能讨债。

  正月初四,迎灶神、拜岁。亲朋之间相互走动,送礼回礼,礼无大小,互访互宴,谓请“新年饭”。 

  正月初五迎财神,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商铺营业恢复正常。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这时候拜岁基本结束,不过台州大多地区过的都是正月十四。

台州各地过年习俗集锦

椒江 

  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具香烛供神,以祈求平安。忌扫地、汲水、乞火并动针剪刀斧。男女老幼,穿新衣新鞋,成群结队去神庙景区烧香、游览,燃放爆竹。 

  早晨,均以粽子、汤圆或年糕为食,年糕取步步登高、汤圆取团圆之意。人们相见拱手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利语。郊区农民成群结队进城游览活动或探亲访友。幼辈男女,对长辈行拜年之礼。 

黄岩

  旧时,每到正月十四晚上,黄岩城里家家户户点上灯火,挂上当地特色的橘篮灯、橘花灯、凤凰橘灯。而城外每片橘林都点上红烛,远远看去,整个黄岩万灯竞放。同时橘乡百姓还耍起舞狮、舞龙、花鼓、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这种风俗称为“间间亮”,据说起源于明朝,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黄岩城外的澄江上都要举行“放橘灯”的活动。黄岩城里的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澄江两岸坐满了看“灯”人,临时摆的小摊聚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据《黄岩县志》记载,这种风俗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 

路桥 

  赶在立春之前,路桥家家户户会截下樟树枝在各自门口或庭院进行焚烧,彼时青烟缭绕,取其烧尽污秽,迎接春天到来之意,不过这一旧俗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临海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

  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但标志着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当属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临海人元宵节不吃汤圆,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过,而在十四过。“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做羹,临海人称之为“搅”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搅成一锅羹,一般有芥菜叶、冬笋、猪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瓣等十几种原料,煮熟后加入山粉,搅和搅和,调味出锅。正月十五晚上则会吃素羹,与十四的咸羹相区别,称为甜羹。

温岭 

  立春节气到来之前,温岭各家各户都要举行谢年活动。祭祀用的供品有:黄豆、笋干、米面、腥气鱼。除此之外,还要猪头一个、雄鸡一只,也可以用年糕做成的三牲替代。在中堂放一张桌子,将供品置于桌上,点上香烛,主人叩拜。 

  从初一到初三,在吃的方面十分讲究,特别是初一这一天的三餐,吃的年糕、炊饭、汤圆,表示高兴、蒸蒸日上、团圆之意。这一天不能动刀,也不能将生活用水倒在地上。正月初二忌串门。上一年死了人的家里要摆座头。亲戚朋友在这天早上要到死者家中凭吊,叫“赶座”。 

  其中大奏鼓、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玉环

  玉环地方不大,但南北过年习俗并不完全相同。年前,港南闽籍及温州籍人家炊松糕,港北及太平籍人扼粽子。“谢年”通常择“立春”前吉日潮涨时举行。在船上守岁的,将锚索收进一仞,称“进一岁”。是日不扫地、不举针缝线、不催债、不举市贸易。男女老幼皆着新衣。 

  闽籍和温州籍人初二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岁”。港北人初四“接财神”后,开始倒秽物、汲水、出晾衣物。闽籍人初五设宴会亲友,俗称“吃大顿”。港北人走访亲戚,一般至初八止,俗称“上八”。

 天台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包食饼筒。正月初一早上,天台城乡则是一律吃“五味粥”,就是白米、红枣、豆腐、番薯、芋艿五种食品合煮的粥。推究起来,原出于佛寺僧侣,新年祈祷“五福”降临人间,煮此杂羹。天台素称“佛地”,士民多信佛教,这种习俗也就浸染开来,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能安居乐业。“五味粥”一般由男主人烧制,因为平时都是女主人烧饭,故来年第一天就让女主人歇一歇。 

仙居 

  初一:穿新衣,祭祖,到庙里拜佛祈求一年好运。年初二吃开年饭、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回娘家与家人团员,又称“初二回娘家”。初三:老鼠娶亲。从除夕到大年初二连续几天下来的疲累,到初三正是好好休息的时候,古人也说是爱护动物,不要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故说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地。诸神回到人间,家家户户准备祭品,祈求神明保佑。初五:隔开。

  新春结束,商店开张,祭拜财神。行花街,每年春节按历代习俗,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一般在春节前十天左右开始,到年三十晚十二点结束。

三门

  正月初一跟其他县市区大同小异。正月初二清晨,用糕蹄、酒、肉祭供迎接新财神,称为开年。三门人过元宵节一般是中午吃“麦焦”,晚上吃糟羹。

  最有意思的是,元宵节晚上,三门人吃糟羹是全免费的,什么人都可以到另一个家庭去吃一碗鲜美的糟羹,且主人都以来自己家吃糟羹人多为自豪。这种风俗由来以久,有着古代“天下有饭共吃”大同社会的含义。元宵节晚上,上一年结婚的新娘子,还得烧几锅甜糟羹,民间称之为“新娘糟羹”,以表示日子过得甜甜美美。“新娘糟羹”必须由新媳妇亲手做,然后放鞭炮请全村的人来吃,如果味道好,大家吃得高兴了,那么这位新媳妇就基本确立了在这个村的地位了。如果做得不好,大家背后就会絮絮叨叨。 

标签: 财神;年糕;汤圆;元宵节;温岭;习俗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