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台州玉环,早稻即将进入开花期,各地农户抢抓时机,做好除虫、除草、灌溉等管护工作,保障夏粮丰收。
近年来,玉环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为农民“减负”,农田“增产”,农业“智治”,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基建升级 为农民“减负”
打通农用机械下田“最后一公里”
“安人村这一片高标农田改造项目包含1200米挡墙和灌溉沟渠和160米排水沟。目前排水沟已经完成,挡墙和灌溉沟渠施工完成了800米,预计7月初就能完工。”沙门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施工负责人郑国方介绍。
安人村的这一方农田位于山脚下,由于排水渠年久失修,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水导致周边农田水土流失,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当地政府找到了问题根源,将重修农田灌溉、排水系统首当其冲列入改造清单。
“原先这条排水沟只有40厘米宽,满足不了排水需求,我们现在建到1.2米深、1米宽,可以满足整个村的排水需求,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郑国方说道。
同样,在沙门镇白岭下村的一处广阔农田间,一场“破旧焕新”的农田基建改造已初见雏形:新修建的1500米生产道沿着农田铺设,并且安装上了护栏,既实用又美观;新建的泵房系统能够满足周边好几个村的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沿着新修的机耕桥、机耕道,插秧机可以从村道直接下田干活……
“因为原先的路比较窄,很多农用机械只能开到机耕桥这个位置,脱粒、植保作业处于半机械化,依赖人力操作,现在我们彻底打通了农用机械下田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当地农户减少生产成本。”郑国方说道。
今年,沙门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将辐射龙联、日岙等15个村,预计在10月份之前,打造1246亩设施齐全、土壤肥沃、绿色生态的高质量绿色农田样板区。
数字赋能 助农业“智治”
绿色农田拓宽“增收链”
6月25日,走进清港镇王家村一处4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里,种植大户林波清在大片碧绿的“稻海”中忙碌,仔细查看早稻长势,再过1个半月左右,这里的早稻将迎来丰收。
“以前这个时候都要花钱雇小工来灌溉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地里都安装了灌溉系统,我一个人就能管几百亩,真的是给农民减负了。”林波清笑着说道。
林波清是农二代,在向他流转的茶头村和王家村共310亩土地中,去年就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农田在改造前,大都高低不平、形状不规整,还存在机耕路破旧、灌溉等配套设施不完整等问题,不利于耕作。
改造后,田间的“泥巴”机耕道变的平整且宽敞,农田里还安装上“一键出水”灌溉系统,全方位改善提升耕地的作业条件,新增了有效耕作面积,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政府还通过搭建一体化数字管控平台,新建智能虫情测报系统、联网型太阳能防虫灯、苗情监控设备、农业植保无人机等,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理水平,发展现代农业。
“我们在每块地里都安装了传感设备,用于定位地块、监测土壤肥力、水分、温度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实现生产和管理的精准化,为农业生产行为决策提供参考。”清港镇经济发展办主任李灵灵说道。
去年以来,清港镇启动202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绿色农田)项目,对礁西、徐都、茶头等12个村的农田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建设,以及智慧农业进行提升,通过成片开发,打造了一批高产高效、科技先进的高质量绿色农田样板区。
“目前,整个项目刚刚完工验收,改善了12个村、2500多亩农田的基础设施条件,年产值预计将增加50万元,亩均种植纯利润可提升200元。”李灵灵介绍道。
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改造还为当地农户拓宽了“增收链”,大家生产积极性高涨。
“现在,农田很多基础条件变好了,我们也有机会去尝试新的一些种植模式,比如稻虾共养等。”农户林波清表示,今年晚稻收割后,他计划尝试稻虾共养模式,探索“稻虾轮作、一田两用”新路子。
据统计,截至目前,玉环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0.72万亩,以成片开发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遵循“短变长、窄变宽、大弯就直、小弯取直”原则,开展“非粮化”土地平整、新建或改建泵站、渠道、灌溉管道、机耕桥等一系列改造,搭建农业“智治”系统,推动玉环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化、生态化、智慧化转变。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