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6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走进台州古代的“豪宅”,古民居里乾坤大
2024年06月20日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彭连生

  台州典型的“三台九明堂”民居,以仙居高迁、上江垟、李宅,天台街头和张思的古村落最具代表性。

  台州民居传统以世居为主,一户营建、子孙分居的住房环境,讲究严整对称的格局,运用木石雕刻、彩画装饰门楼和厅堂,显得威严肃穆,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居室以厅堂为中心,组成住宅群,运用均衡、连续、重复、交错等韵律、对比手法,使得房舍整体呈现轻巧淡雅、庄重秀美的外观风貌。


临海市小芝镇虎柜头村  彭连生提供

  有些中小型民居自然错落,因地制宜,天井较小,布局不强求对称,园地清幽。部分山地民居建筑外以砖石支撑,内以木结构承重,沿水岸梯次递进向纵深延展,讲究安和;或沿山地等高线逐级抬升布点,讲究视觉美学,使得建筑群错落有致,空间张弛有度,方位坐落暗合自然山水形成的舆图和风水,人文和自然融而为一。传统建筑的艺术处理,经过匠人和主人们长期的审美和技艺劳作经验的累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不少地域特点。

  天台县街头镇嘉图东街上的曹氏宅第,是台州市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民居类合院砖木结构之一,典型的三进式三合院,俗称为“三台九明堂”。但是,曹氏民居比许多三台九明堂要大,因为在后堂北面另建了两个三合院(相当于“后罩房”),在东西厢房和后罩房两侧,又分别建了一排跨院,也称“附屋”,俗称“凤凰翼”。这些房子以东西厢房和后罩房的外墙为墙,围成一个个跨院——这些建筑围在一起,便是3个大院子、10个小院子,大小共计102间房子。院子内贯通各处,人们廊下穿梭,雨天不湿鞋。

曹氏宅第  李洲洋/摄

  仙居“三台九明堂”民居保存较多,房子高,檐口雕饰风格已近东阳工特点,繁锦华美。其中,高迁、李宅、管山、溪头、上江垟、山下等村成片古村落的民居,保存最好。高大的马头墙、石额点缀的门头、雕有“双狮挪球”的石门梁等,无不体现房主人的意趣和品位。

  另外,天台明代工部侍郎张文郁故居的“三逸阁”“养真堂”“来紫楼”建筑群,天台灵溪村“景聚楼”,天台花楼古民居群“创垂堂”“亚魁第”“进士第”“慎德楼”“新花楼”等,临海三井巷的洪颐煊“小停云山馆”,以及九曲巷里的傅濂“梅花老屋”,都呈现园林特色。还有明清官宦之家的,如临海的“元戎第”“骑尉第”“侍卫府”“侍卫第”,天台的“大夫第”“亚魁第”“文林第”“宣武第”,三门的“亚魁第”“将军第”,椒江的陈氏“选进士”,黄岩的“进士第”“奉常第”,仙居的“武略骑尉”“外翰第”“外选科第”“乡进士”“登虎榜”等。


临海城关三井巷洪颐煊故居  彭连生提供


三门东屏古村陈氏亚魁第  杨辉/摄

  台州还有一些建筑,蕴含诗意灵气,特别注重人文意趣和园子环境的搭配。其中,天台县城至今遗留的明代大宅邸,有“十八道地”之称,据说是明朝工部侍郎张文郁所建。张文郁在任时,受命督造皇极殿、中极殿、太极殿,还监修德、庆二殿。告老还乡后,建造了大宅第。建筑保留一些宋明做法,主要府院为正方,大门开在左前方等,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住宅形式。明代张文郁府邸“来紫楼”是天台“十八道地”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处。这座院子后期多次修缮、扩建,正楼上有“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建”题记。天台五关里齐氏民居、桥上塘岸巷凌氏书房,道地有鱼池,池上架石桥通前厅,建筑格局小巧别致,以小见大,极具文人气质。还有一些文人士子的宅第,如临海进士葛咏裳“忆绿荫室”、藏书家郭协寅“八砖书库”、叶书“荫玉阁”,黄岩寺后巷王氏“分荫山房”等,均呈现了这些特质。

  台州各地的村落,多以宗族姓氏群居形成。有的村落后靠山,前临溪水,前樟后朴,民谚“全村有福”。住宅一般多朝南向阳,或朝东南方向,利于采光通风。也有忌正南,因正南为皇宫、府衙、神庙所向,建宅有所规避。窗前、檐下、墙根嵌“泰山府在此”令石碑,或墨书木牌,以镇鬼邪。传统民宅为穿斗式框架结构,由立柱、木架梁枋组成,架接采用榫卯、斗拱,木板构榍,辅以砖石相砌。用材以杉木为主,兼柏木、樟木、梓木、松木等,覆盖青瓦,铺木楼板。前庭后园,环以围墙、照墙、台门、堂前,附以凤凰翼、屋套(后归)。入门为庭,开阶为堂,下右为堂屋,两侧横屋为居室,前面有木板窗,上悬开窗和推窗。


临海市杜桥镇开井村金氏民居  彭连生提供

  居宅一座称一台,院内称台里,有的冠以姓和朝向方位作为台里名。清乾隆年间的屋型,是正屋中堂;无楼不开檐,称堂屋。一般栋高一丈七尺六(4.89米),左右横楼开檐明楼。嘉庆、道光年间的屋架,栋高二丈二尺六(6.28米),堂有楼开檐、开窗。堂纵深四堂半,横屋三堂半,中堂长一丈六尺六、一丈八尺四、二丈不等,成台的有十三间、二十间、三十九间。栋高5.5米至5.8米之间,进深8.2米至10米之间,底楼2米至2.2米高,成台有一正、二偏、三堂,不成台有“七间转”“九间转”。

  清代居宅有的横排三台一字开,有的纵深二进谓“穿堂台”,三进谓“三台九明堂”。中堂内设祭拜坛或神龛,供奉祖宗牌位,有的中堂楼上置龛,供奉祖宗牌位。中堂内地面为泥地,有的堂前铺作石板,祭坛神龛前仍须留“三尺金地”不许铺甃。中堂形制一般都是硬山顶,二披檐,两边封火墙。清代山墙形式有马头巉、马鞍巉、弓张巉、斧头巉、蝴蝶巉、笔架巉、金杏巉等,造型优美。巉墙上堆塑吉祥三星、福字梅、寿桃形、书卷形、夔龙莲形纹、花草人物、走兽、花狮等,并题“福”“禄”“寿”“禧”“祯”“祥”“祐”“祉”等吉字;窗檐、台门、照墙堆塑有线刻或石刻楹联。普通的民居只有山墙(巉头),两披人字形随屋面斜度走向,不造型。

  民国以后,留洋士子和富绅受西方影响,各地乡镇出现西式二三层楼房,俗称“小洋房”,呈现中西结合风格。用钢筋、洋灰的建筑称“水门汀”,山墙(巉头)形式多样,有金字巉、荷叶巉、金杏巉等数种造型。窗周墙体留白线皆刷灰色墙面,周设走廊,顶脊竹节、平脊,堆塑各种花草、鱼虫、戏曲人物,以及彩绘人物、花鸟等图案。山花曲线起伏,台门堆塑果子盆景、花瓶狮子,墀头线脚层次分明,满墙装饰敷彩,比较美观。

  殷富宅院的旁边还会修建西式碉楼,开设枪眼以防匪患。碉楼以临海市大田街道下沙屠村的民国马氏庄园里的最具代表性。

  民国后,不断出现将清代的宅居称呼,变为以“庐”或“筑”为名的情况。如温岭松门沙孟海为岳父包氏住宅题门额的“忍庐”,里箬陈氏“海滨庐”“振声庐”;临海小芝街何氏“苇庐”、尤溪街陈氏“仕庐”;黄岩双桂巷卢氏“安易庐”、寺后巷张氏“庸庐”、施兴桥里罗氏“耦耕庐”、司厅巷卢氏“亦庐”;椒江葭沚周氏“澄庐”、周氏“息影庐”;天台白鹤上卢“吾爱吾庐”、城关桥亭坑陈甲林“瓜庐”;路桥新桥管氏“爱吾庐”、横街陈安宝将军故居“善庐”;仙居管山李氏“爱吾庐”等。此外,还有三门亭旁“新民别墅”“抱平小筑”;临海杜桥大汾李氏“玉溪小筑”;温岭箬山“旭升楼”、新河“西城别业”;黄岩光绪进士朱劼成“桂桥别业”、王咏霓“函雅别业”等,已改清代建筑中的“堂”“里”称呼。从清代的封闭楼屋,向敞开透亮的走廊和阔大的玻璃窗门渐变,部分民居已趋向开放的格局。

  黄岩传统民居的聚合形态大致为院落和排式两种。院落有单体三合、四合院,纵深为二到四进不等,又另有向周边扩充的组合院落和园林,大多为宗族分支多代发展而成,因而这些建筑年代前后不一,留存至今的多在清代至民国间,存有少量明代遗构。清代屋盖多采用歇山顶和悬山顶,也有兼而为一的,举架往往陡峻深远,四角戗脊高翘,鸱尾耸天,盖面多用黛色板瓦覆盖,檐口瓦当滴水形近三角,当面有各种纹饰图案。屋脊两头施鸱尾吻,脊中塑宝瓶等吉祥物,山花面施各种灰塑或彩绘,有的题写“福”“禄”“寿”等字。梁、柱举架大多为台梁式和穿斗式,上多科斗拱,有的还施出跳飞昂,间施雀替。

  排式民居,顾名思义,就是建筑统一朝向,单户或多户相连成排,有敞开、封闭、半封闭三种状态,外形简朴。构筑常采用当地材料如木料、青砖、石板、杂石、溪卵石、稻秆、竹编篱、谷壳灰浆、泥石等。针对屋的形式特征,当地人或称“四面楼”“畚斗楼”(状如倒扣畚斗,故称),或干脆名“平(矮)屋”“小屋”“石屋”“茅敞(厂)”“两披”等。典型的畚斗屋低矮,后墙低的仅2米多高,有“进门弯腰,上楼碰头”之说。这些建筑的类型聚合,终因贫富差距、地位、宗族、权势及婚姻的分化,在民居的形式、规模、用材上表现得更加复杂。这样,在客观上倒使黄岩本地民居的建筑形式丰富起来(包括外来移民带来的异域建筑流派和风俗),形成独特的黄岩古民居的地域风格。

标签: 民居;黄岩;台州;临海市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