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年半的援藏支教,戴海萍上周末回到了温岭的家,心里五味杂陈。
从4000多公里外、4500米海拔的嘉黎县,她带回了生活用品、工作笔记本,以及藏区的一些生活惯性。“到了嘉黎想家里,回到家里想嘉黎。”她说,一年半的支教生活,仿佛过了十五年,大大增加了她的人生宽度,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受访者供图
对于她的归来,她所在的温中实验学校这样评价:英雄凯旋。她是我省首个到4500米海拔地区支教的女教师,也是那曲嘉黎县近30年来首个援藏女同志。
4500米海拔意味着什么
“就开始了?”接受采访时,戴海萍对记者的节奏还不适应。她解释,在嘉黎县,她进入工作状态前,往往需要片刻的准备。
嘉黎县隶属的那曲市,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这里,被称为离天最近的地方。
“那边的含氧量,最好的季节里是温岭的60%,最差的季节里不到温岭的40%,气压全年只有温岭的一半。”在缺氧低压的情况下,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考验。
去年7月19日,戴海萍从杭州飞到拉萨,因为高原反应,心跳加速到110次/分。“别人能克服,我也一定可以。”她说,相比之下,她更担心接下来的支教生活。
“因为我有一个支教梦!”戴海萍是名70后,上初二时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参加工作进入教师队伍后,她渐渐有了支教的念头。
因为女儿还小,她一直压抑着这个愿望。2021年,女儿上了大学,她开始付诸行动。“再不去的话,我就老了,这将成为我一辈子的遗憾。”她说。
四处打听后,2021年她没能如愿。去年5月,她得知有援藏支教的名额,果断决定报名,“2013年,我到过西藏旅游,感觉还好。”
“你可想好了,支教和旅游是不一样的。”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提醒她,让她和家人商量一下。
得知戴海萍要去援藏支教,朋友圈顿时炸开了锅。婆婆劝她,朋友让她姐姐来劝她,但她态度很坚决。
经过体检,身体素质过硬的她,取得了温岭当年唯一一个援藏支教的名额,成为台州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的一名成员。临行前,戴海萍做足了准备。“我是去支教的,不能因为身体原因,拖了后腿。”她说,为此,她特意到医院开了调理身体的药。
受访者供图
到拉萨后,经过几天的休整,戴海萍渐渐适应下来。7月22日,工作组从拉萨坐车一路北上,来到了嘉黎县。
“我的情况还好,但工作组其他人出现严重高原反应,头痛头晕、胸闷,毫无胃口。”戴海萍说。但当天晚上,她在宿舍楼入住后,感到了迷茫。
一路上,欢送的欢送,迎接的迎接,但热闹过后,只剩下落寞。拆开行李时,她不小心被铁丝弹了手臂,负面情绪立即涌了上来:接下来的一年半,该怎么办啊?
这一晚,戴海萍睡得不是很好。但第二天,她很快就调整过来了。“支教的前辈告诉我,心态很重要,每天都要开心!”
4500米的海拔意味着什么?同行的支教老师说,他给学生们上课时,每讲一句话,就像脑袋被针戳了一下。
今年暑假,市教育局组织人员到嘉黎县看望戴海萍,大家走路就像踩棉花。“短短几天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够呛,特别是嘉黎县的那一天。想想海萍的一年半,真的是常人不能及。”温中实验学校校长王仁伟不无感叹。
“妈妈,我去年到稻城亚丁旅游时,体验过高海拔生活,我知道你的不容易。”女儿的一句话,让戴海萍破防。
挂职副校长的使命
台州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共有5人,其中3人在嘉黎县中学支教。
“嘉黎县县域面积有15个温岭这么大,但县里只有一所初中——嘉黎县中学,这也是县里的最高学府。”戴海萍说。
作为挂职副校长,她的任务是搭建台州和嘉黎之间的教育桥梁,帮助并配合学校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她的工作,从了解学校开始。
在温岭时,她在网上查过嘉黎县中学的相关资料,得知这里的梦境操场很美。操场上铺着绿色的塑料草坪,后面是雪山千佛山。
真正到了学校,戴海萍还是很震撼的。学校党支部书记彭吉林是贵州人,大学一毕业,就到这里任教了,一待就是18年。学校有学生2300多名,3/4的学生住校。住校生中,家里离校最近的,也有100多公里。因为交通不便,他们在学校一住就是半年。
“比起他们,我支教一年半算什么!”戴海萍深深被触动。
支教没多久,学校里就流感肆虐,紧接着,西藏又暴发了疫情。因疫情防控需要,学生们都回家了,学校改为上网课。
尽管待在宿舍里,但戴海萍始终挂念着教学的事。她和学校联系,开通了他们几个支教老师的网课权限。每天,她都要巡课监课,参与网课的旁听,将其中的亮点和不足都记录下来,课后再和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并建立微信群和老师们深入探讨、向老师们传授经验。每天,戴海萍都要听四五节课,在忙碌中感到充实。
学校分管教务的副校长桑杰多吉是名物理老师,教科学的戴海萍很爱听他的课,这让桑杰多吉有些不好意思。“期间,我都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他沟通。后来,听他的课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戴海萍说。
受访者供图
这里的学生,成绩可能不如温岭的学生,但他们的刻苦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温岭的学生。他们要上三门语言课,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是分开上的,因此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他们会抓住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而在低氧的环境下,背诵的效果打了折扣。
恶劣的环境,没能阻挡他们求学的决心。有的学生家里网络差,家长骑着摩托车载着他到10公里外上网课。
上网课期间,学校很缺电脑和手写板。得知这一情况后,戴海萍立即向工作组汇报,成功帮学校争取到了15万元的教学设备,解了线上教学的燃眉之急。
疫情期间,她还联系了专家为学生作“疫情下学生心理调适”线上专题讲座,引导和帮助学生消除疫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同时,她促成台州、嘉黎两地教师“云端牵手”,为学校全体教师带来了十余次“云教研”,帮助当地教师更加熟练地开展教育教研活动。
今年3月,得知学校缺少实验物资后,戴海萍联系了温州一家爱心企业,向学校捐赠了电磁学、力学、光学实验套盒各200套,教师电学演示箱4套等教学物资。
之后,她联系了温岭市教育局,向学校捐赠了5万元的教科研专项资金。她还给全校老师作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带动老师们进行课题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个课题立项了。今年国庆期间,在戴海萍的积极对接下,浙江省瓯海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郑小侠到嘉黎县开展“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教育的平衡”主题讲座,使全县教师受益匪浅。
高原冲刺!刷新学考纪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冲刺学考(中考)是个大目标。支教期间,戴海萍全身心投入到备战学考中。
去年10月,得知初三学生曲英卓玛身体不好,成绩有所下降,戴海萍和当地老师一起做了家访。之后,戴海萍经常趁着下课时间对她进行辅导,后来她考上了重点高中。
去年10月8日,考虑到学考压力,学校让初三学生回校进行全封闭的复课。当时,初三的化学老师只有一个,根本教不过来。
戴海萍和同行的两名支教老师决定,加入到初三的教学中去。“我们三人中,我和林咸尚是教科学的,林剑是教数学的。我们对林剑老师进行了指导,让他也上化学课。”戴海萍说,他们将课都备好了,每人每周至少上18节课。“我们准备将氧气瓶放在讲台桌上,上课时一不舒服就吸氧,以免晕倒。”
不过,学校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以及他们的身体情况,最终没让他们上课。
受访者供图
到了今年3月,离学考越来越近。当地教师都有些焦虑,他们担心受疫情影响,这届学生的学考成绩不会太理想。戴海萍安慰他们:“时间还没到呢,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一起努力,相信会有好结果的。”
在戴海萍的提议下,学校成立了山海提升班,召开中考冲刺动员大会。她和援教的林剑老师在学校生态园设置了援藏教师答疑角,每天中午去给学生答疑,帮助他们学习。
“对于培优的学生,我们分析他们的偏科情况,帮助他们设立提升计划。”戴海萍说。每次月考成绩下来,她都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下一步的辅导。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学生们的作文得分普遍不高,戴海萍分析原因,发现他们平时阅读少,也缺乏这方面的练习和培训。针对这种情况,她联系温岭的朋友以及教过的学生,发起作文类书籍的捐赠活动。
“西藏的同学,你们好!我是来自浙江省的一名学生,曾经是戴老师的课代表,很荣幸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越过大半个中国与你们进行交流,希望这些书能帮助你们提高作文水平!”没多久,这些书到了嘉黎县中学,书中还夹了温岭学子的祝福。
受访者供图
进入5月以后,学校给学生们放一个月左右的虫草假,让他们回家帮忙。原本,趁着假期,戴海萍和两名支教老师可以回台州,但为了初三的学生们,他们放弃了回家的计划,“初三的学生冲刺学考不放假,我们也不放假!”
大家的努力,最终有了回报。今年的学考中,嘉黎县中学共有128人上了重点高中线,是去年重点线人数的近1.5倍,4人分数超过800分(总分900分),实现了该校学考800分以上零的突破。
“嘉黎县中学今年的学考突破情况,还被写进了嘉黎县全委会的报告里。”戴海萍自豪地说。
个人梦想与家国情怀
资料显示,嘉黎县年平均气温为-0.21℃,1月份平均气温-11.9℃,7月份平均气温8℃。“这里全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戴海萍打趣道。她刚到嘉黎县的7月,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但夜间温度仅0℃左右。
去年下半年,受疫情影响,戴海萍在宿舍里待了近4个月。怕自己生病,她总共才洗了5次澡。爱买新衣服的她,只带了三套衣服过去,原本想着网购,但现实让她的网购计划泡汤了。“脏就脏点吧!”戴海萍说。
到了晚上,她特别想家,除了和丈夫视频通话,她不敢和任何人通视频。“一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我就忍不住要哭,我不想让大家为我担心。”
春节前,他们可以返浙过年。去年,返浙的时间提前到11月底。“那时候,回浙江真的很难!”戴海萍说,他们三个支教老师,仅拿到了一张离开西藏的火车票。
三人中,只有戴海萍是女教师,其他两名男教师说把票给她。作为挂职副校长,又是党员,戴海萍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受访者供图
她提议将票给年纪稍长一些、身体不太好的林咸尚老师。林剑老师也是党员,他同意这个提议。林咸尚老师被两名党员的精神感动,当即产生了入党的想法。
没多久,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戴海萍还是回到了温岭。今年2月下旬,春暖花开之际,她再次出发前往西藏。
“相比第一次的迷茫,这次出发,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强了。”戴海萍说。
在学校里,她会在每个大课间都去到操场和学生们聊天,融入学生群体。学生们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她就说:“你们就叫我援藏老师吧!”赛马节的时候,她拍了许多学生的照片,又专程到拉萨把照片都洗了出来,送给学生们。今年国庆期间,戴海萍如约来到拉那一高,看望今年从嘉黎县中学来这里就读的学生。
眼看日子到了11月,大家都知道,支教老师们要结束援藏生活了。“你们快回去了吧,心情怎么样?”很多当地教师见到戴海萍,总是这样问。
“我的心情很复杂,虽然想回家,但更多的是不舍和感动。”戴海萍回答。
嘉黎县中学每年都会组织冬跑,去年受疫情影响,取消了冬跑。11月底,很多学生遇到戴海萍,询问冬跑事宜。戴海萍心想:她可能等不到冬跑,就已经回浙江了。
“但我赶上了!”戴海萍说,12月9日上午,她见证了学生们的冬跑。当天下午,她收拾东西离开学校教学楼。这时,她已接到通知,当晚可能就要离开嘉黎县,去拉萨待命。
从教学楼下来时,她遇到几名当地的教师,对方询问她什么时候走。“还没有确切时间呢。”戴海萍故意隐瞒。
对方和她说再见,她也说再见,并背着他们挥了挥手。她担心,如果正面挥手,她的情绪会崩溃。
当晚,戴海萍坐车离开嘉黎县。她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发去了告别信息,这是她的告别方式。
受访者供图
“我带着最初的梦想到海拔最高的地方,站上‘最高’的讲台,这不仅是一次圆梦,更是一次提升。”戴海萍说,“它使我这只井底之蛙爬到了井口,看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比起付出,我的收获更大。”支教这件事,对她来说最初只是个人梦想,但后来变成了关乎民族融合、家国情怀的大事。
今年的“5·4”活动中,戴海萍来到初二(10)班,和学生们一起欢度青年节。巴桑同学向她献唱了一首歌:
et ssa iet ssa mu bbo
Ne iet ssa iet ssa mu bbo
Iet ssa iet ssa mu bbo
Ngat qop bop iet ssa mu bbo
在你踏上离别的火车那一刻
我只顾着流泪
忘了挥手忘了说再见
望一路珍重
戴海萍不知道歌名,巴桑同学唱了两遍,她用手机录了两遍。巴桑同学的歌声特别有感染力,回到温岭后,每每打开这段视频,她的思绪立即被拉到千里之外,眼角泛泪。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