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三门县浦坝港镇“红五星”共富工坊内传来阵阵机杼声。短短几分钟,村民林惠华便完成了一个汽车坐垫的制作。“工坊薪酬计件支付,多劳就能多得。”身为党员的林惠华在自身受益的同时,还积极发动空闲在家的村民一起上班,“每个月平均有四千元收入,可比在家织草帽好多了。”
如今,这座开在百姓家门口的共富工坊,已经成为三门县“扩中”“提低”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三门全县建成工坊107个,力促资源下沉、产业进村、送岗到户,有效激活共同富裕内生动力。
来料加工、定向招工、产业赋能等六类工坊,坐落在三门的山间、海岛,犹如点点星灯,亮起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为基、村企联动、多方共赢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独有的“家门口经济”。目前,工坊已吸纳从业人员2876人,今年已发放工资总额超3000万元,人均月增收1800元,村集体增收394万元。
富民产业到门口
百姓腰包鼓起来
三门县亭旁镇“红飘带”共富工坊内,低收入农户蒋雪华(化名)处理完家中的事务,正回到缝纫机前赶制汽车用品三联垫。“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最少有三千元收入,赶得上之前两个月的收入。我可是赶上了好时候。”工坊成立前,蒋雪华一边要外出打工,一边还得照顾家中患病的亲人,两头跑很是艰辛。
亭旁镇党委、前楼村党总支积极主动对接,引进海啊集团在“家门口”成立共富工坊,蒋雪华的就业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也让一批“蒋雪华”们致富增收。共富工坊成立后,带动100余人就业,更引领其中5名低收入农户和特殊群体共同走向致富之路。
组装、固定、检查……在三门县海游街道祥和共富工坊里,员工们熟练地组装着节日灯串。和普通工坊不同的是,这里的50多名员工都是来自周边乡镇(街道)的特殊人群。除了生产区域,该工坊还设立了休息室、医疗室、娱乐活动室等功能区,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体检、健康讲座活动,做到工、疗结合。
“考虑到员工的特殊性,我们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对接,筛选相对轻巧、安全、简单的工种。”负责人何中豪介绍,除了劳动报酬,员工每天还能享受出勤补贴、免费中餐等福利,特殊家庭每年能增收上万元。
目前,三门已推动共富工坊与42家企业结对。这得益于三门将共富工坊建设纳入党建联建体系,联结村社、企业党组织,按行业相近、区位相邻、灵活就业等原则推进工坊建设。三门在“助共体”建立工坊总部,依托台州市共富工坊数字化应用平台,归集闲置房屋、闲置劳动力、农田、山塘水库等资源信息4000余条,结合实际在各村社灵活设置工坊,打造资源共联、信息共享的精准匹配机制。
因地制宜谋发展
工坊富民又强村
三门建设共富工坊的初衷,是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渠道。但随着工坊不断发展,增收致富的辐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实现民富,还带动村强。
岩下潘共富工坊就是个“模范生”。近年来,三门县横渡镇岩下潘村党支部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引导在外党员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带领村民创新实践,率先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水坊街、玻璃天桥等旅游项目,盘活了村集体土地山林等资源,大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让村民变股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实现了民富村强。
据统计,岩下潘村专注发展乡村游,年客流量有70多万人次。在工坊带动下,全村共有50余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民宿),经营户年平均收入高达27万元。今年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接下来我们还将引进数字化平台,增加游客的游玩体验,让我们的未来乡村早点到来。”岩下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礼毅说。
田畴沃野尽丰景,乡村气象新,农民日子美,一个个工坊建设的小故事,汇聚成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为了更好地推进共富工坊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三门建立工坊立体服务体系,组建金融服务、乡贤帮富等10支“共富帮帮团”,每个工坊均落实“三个一”(一个包联干部、一个驻村干部、一个村两委干部),配备“红色管家”团队,构建“工坊点单—联坊干部派单—帮帮团接单”闭环服务机制。
在帮帮团的帮助下,村集体盘活闲置土地等要素,为发展腾出空间,解决村社各类发展难题。同时,针对村集体发展资金不足这一共性难题,帮帮团通过红色贷等为工坊授信1.8亿元。
强链延链促振兴
规范机制助长效
秋风起,蟹脚痒。当下,正是三门青蟹销售的旺季。
养殖户王飞发现今年的销售有了新变化。“大伙儿乐意抱团发展,直播、电商成了销售主流。”王飞介绍,如今,他们可以通过在蛇蟠乡渔旅融合共富工坊进驻的第三方农创客平台进行直播销售,不用再担心销路问题。
“直播销售对青蟹的质量要求更高,青蟹身价得以翻倍。”王飞解释,直播获利部分还会以分红的形式,返还至养殖户和村集体。“养殖塘走上一圈,总能遇见直播的养殖户。我作为党员,联系了村里10家养殖户,除了为其进行技术指导,平时还带领大伙儿跟着工坊组织的直播课学习,不少养殖户已能独立直播销售了。”王飞笑言,工坊是他们增收的“大功臣”。
原来,工坊建成后,三门不仅引进专业团队对青蟹品质、包装、销售进行统一管理,确保“三门青蟹”品牌价值;还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等,优化培训菜单,通过集中组团授课等开展多技能培训,让“传统农民”变“新农民”,以新的方式,助力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这也是三门打造特色共富工坊的目标——紧扣强链延链,推进工坊兴产。三门依托冲锋衣、渔业养殖、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围绕产业上下游配套布局工坊集群,“一链一品”打造“鲜甜三门”统一品牌的特色工坊,致力将一个个农特产品做成富民产业,带动乡亲就业创业、持续增收。例如,三门县浦坝港镇稞地农场便是特色的产业赋能类共富工坊,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徐海亚在全县各地建立外联基地,带动120余个农户就业。同时,三门还引进浙江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指导,积极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立线上、线下渠道,通过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助力农户增收致富。原先,农户陈华方的基地年产值只有5万元,在其带动下,基地年产值达20万元,翻了好几番。
工坊运行时间不长,但因地制宜谋发展带来的化学反应已经显现——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富裕富足。为构建长效持续的工坊保障体系,三门出台共富工坊扶持政策,从场地租赁、设备添置、岗位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支撑建设运营。目前三门已发放设备购置、岗位补贴等300余万元,对4家新建工坊按实际投资额的90%给予补助,组织开展培训2500余人次。
(图片由三门县委组织部提供)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