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频道7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晨)7月22日上午,在浙江正特股份有限公司,遮阳伞从生产线上下线,准备被运往全球各地。往年的7月是休闲用品行业淡季,如今淡季不淡,一份全英文的“标准”功不可没。该公司运营总监李伟说:“有了部门助力,遮阳伞‘浙江制造’团体标准有了英文版,外国客商看得懂、能认可,产品‘走出去’便有了主动权,今年同期订单增长了20%。”
改变的不仅是订单的规模,还有周转的加速。“以前外国客商会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验厂、验货,一旦出现整改项,交付周期将延长近60天。”李伟说,有了英文版“标准”,客商验货手续大幅减少,下订单到成品交付的时间从近60天缩短至7天,企业获得了良性发展。
临海的医药化工、休闲用品、眼镜等特色产业去年产值达433.7亿元,其中出口额约占55%。长久以来,一些龙头企业成为一项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在很多方面高于国际标准。”临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发展与标准化科科长金建国说。
过去,尽管标准领先,产品走出去却面临技术标准无法“走出去”的困境。“同样一把休闲椅,每个国家的标准各有不同,我们给他们看中文版的‘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客商看不懂,他们自行翻译的又有很大误差。”临海市监局党员先锋队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走访时,多家龙头企业倾诉了出口发展受阻滞的烦恼。
针对这一共性难题,今年3月,临海整合相关专业行政资源,联合医药化工、休闲用品等行业协会,邀请相关标准、技术和英文专家同步进企辅导,联动企业率先开展临海市特色产业“浙江制造”标准英文研译工程,同时,对还在研制过程中的“浙江制造”标准启动中英文双版同步研制。
主翻译官蔡亦安是临海市监局质量发展与标准化科干部,陆续收录当地产业疑难英文词汇近300个,率先将企业某产品的“浙江制造”标准完成基础翻译。随后,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流程与规范,解决翻译时遇到的难题。
“基本每个项目的翻译,都要与企业技术、质检、研发人员对接20余次。”蔡亦安说。为加速进程,团队实施7天研译机制,自企业提出需求,7天内研译完成一个“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目前,该市9家企业提出的11项翻译需求中,已经完成7项。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