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天气依然炎热,位于天台县街头镇寒山湖景区的乌药种植基地里,农民们正忙着人工除草。
“再过一个月,乌药就开花了,10月份就是乌药收获的时候。”看着乌药长势喜人,村民叶贤丰一脸兴奋,“这个‘小根块’好比‘金疙瘩’!今年乌药市场价大概在每斤50元,一亩就有2.5万余元的收入。”
天台是乌药道地产区,然而早年前,天台乌药“养在深闺人未识”,当有了“地理标志”这个金名片后,“小根块”飞出大山,走南闯北,带富了一个村、带出了一片产业。
近年来,天台深挖乌药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培育地标文化,在科学种植、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上下功夫,通过“地标+标准+企业+农户”的模式,在深山秀水间走出一条兴业富农的路子来。
标准化生产让地标“活起来”
9月15日,台风“灿都”过后,乌药种植基地管理员陈文强又忙着组织村民一起开展人工除草。采用人工除草,是“国家乌药种植与加工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一项内容,该项目也是天台首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陈文强在基地里已经工作了十多年,见证了乌药从“无人识”到“美名扬”的过程。他感慨:“乌药产业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是在2018年,天台山乌药有限公司制订修订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天台乌药生产技术规程》和中华医学会团体标准《道地药材·台乌药》,全面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
标准的制定,让乌药产业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控制,大大加速了产业化进程。而标准化种植,也让乌药产量实现大幅增长,现在乌药块根亩产量提高了70公斤,价格从原来的60元/公斤提高到100元/公斤,加上乌药叶的开发利用,每亩增收可观。
“按照乌药8年生产周期计算,每亩年均增收达3500元左右,有效实现了农户增收增效,带动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陈文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天台还推广乌药林下种植,通过实施“肥药”双控,标准化生产的乌药品质媲美野生乌药,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得以保护,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天台乌药注册为国家证明商标,天台县被命名为“中国乌药之乡”,开启了天台乌药品牌化发展的序幕。
和乌药一样,如今,天台的云雾茶、黄茶、黄精、铁皮石斛、白术等一批地标特产,贴上“地理标志”的金名片后,也实现华丽转身,有身份,更有身价。
农旅融合让百姓富起来
天台塔后村民陈斌送走游客后,坐于白墙黛瓦的自家民宿前,手里正收拾着刚从地里挖来的一篮子小块根,这些就是天台乌药。“村子里搞了个草药园,空闲时候挖点乌药又能增加5000元收入,住我家的客人还能当一回药农,带来了不少回头客。”
近年来,塔后村推进“云边村宿”、农房改造等项目,建成精品民宿82家,种植乌药、洛神花、铁皮石斛等11种中草药1200余亩,着力建设“文宿+康养”产业集群,实现年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0万余元,并带动种植户增收3000元以上。
为了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奔小康,天台构建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当地百姓充分享受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目前参与企业20多家。
在三州乡下屋村,常年从事乌药生产加工、幼苗种植、除草采摘等工作的有30多人,临时用工达12000多人次,平均每人每月收入3200元左右,临时用工平均每天不低于160元,每月发放工资就有40万多元,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
当前,随着地标文化的传播,地理标志已经成为了天台传统文化、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地理标志产业已经从种植、加工为主的农业、加工业辐射到了以采摘游、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及影视拍摄、研学基地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