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6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78岁温岭老人自制胡琴,蒲瓜也能变成宝
2021年05月04日 来源: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共享联盟温岭站 郑灵芝 叶平安 潘都都

沿着温岭文化路往南,一直到路的尽头,有一个集市隐匿在热闹的市井之中。婉转悠扬的二胡声从万泉西路沿街的一堵围墙里悠然传来。循着琴声寻找,一位摆摊卖花草的老人,正在动情地拉二胡。摊子前还挂着十几把,这些胡琴都是出自老人之手。

这位老人叫郭筱伦,人称“老郭”,今年78岁,家住城西街道下岙村小岭下。靠近山脚那间种满花卉草木的老房子,便是老郭的家。他平时靠种花草为生,还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胡琴制作手艺人。幽深宁静的午后时光,老郭将他和胡琴的故事娓娓道来。

第一把二胡是用竹子做的

老郭从小就喜欢往戏班子里钻,和琴师们熟络了,便趁机弹拨他们的乐器。几番试下来,老郭对胡琴情有独钟。村里有老人在拉二胡时,老郭可以坐在他面前听一上午。趁他不拉的空隙,老郭便拿过来玩玩。耳濡目染,老郭竟不知不觉摸到了门道。为此,他还特意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二胡教程》自学起来。学会之后,老郭对二胡越发痴迷。

1963年,老郭20岁。

“我做梦都想拥有一把二胡,可当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去买?”于是,他决定自己做一把。老郭在山上砍了一根竹子,用竹管做琴筒,用竹条做琴杆,他还找来妇女织帽用的帽草丝做成二胡上的马尾,琴弦用蚕丝线,琴皮用西米皮(一种鱼,学名“舌鳎”),一把简单的二胡便做成了。虽然音质欠佳,但在老郭心里,这把亲手打造的二胡弥足珍贵。

1964年,老郭成家。

妻子李彩领成了老郭的忠实粉丝,山上砍柴,田间劳作,二胡做伴,夫唱妇随,生活幸福甜蜜。

为了生计,25岁的老郭当起了木匠。

此后,二胡一直被搁置。老郭动手能力强,加上干活细致、勤于钻研,他做的家具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一年,老郭家造新房子。砍来树木,买来瓦片,老郭试着自己造房。没承想,造得挺好。后来,乡亲邻里家砌新房,都请老郭来造。

50岁那年,老郭改行开起了花店。

10年前重新与胡琴结缘,老郭68岁。

将花店交给儿子打理后,他开始过上了侍花弄草的清闲日子。“以前,我一心只为赚钱填饱肚子,没时间也没那份闲情。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我可以安享晚年了。”在老郭的美好生活里,胡琴自然不能少。他曾经在市面上买了两把,总觉得不合心意。做过家具,造过房子,25年的木匠经历练就了老郭一双灵巧的手。于是,他想自制胡琴。

潜心钻研 蒲瓜也能制胡琴

“想做一把精品胡琴,必须把材料选好。”巧合的是,当时一位亲戚拆老房子,找出了一杆老秤。“反正放在家里也没用,你手工好,兴许能派上用场。”亲戚将这杆秤赠予老郭。老郭喜出望外,如捡到宝一样开心。“一把胡琴包括琴筒、琴皮、琴杆、弓、琴弦等,成品的好坏跟木料的选择关系很大。”在老郭看来,紫檀木、红木的确是制作胡琴的极佳原材料,但老秤杆更是上上之品。“用秤杆做琴杆,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是极好的。”

拿回家后,老郭将老秤分解成琴筒、底托、琴杆、琴轴、琴弯等几部分,再各自慢慢制作出雏形。“这个过程更像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老郭说,光是一个琴筒就由6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木板相互拼接而成,经过刨料、打磨、刻线、钻孔、抛光、上蜡,最终成形。琴皮选用的是乌梢蛇的皮,老郭先将其在通风处晾上一天,最后上琴弦,绑好千斤、竹弓,调试好琴码,一把胡琴就完成了。“至今10年了,不仅音质越来越好,而且一点都不变形。”老郭将其视如珍宝,曾有人出高价买,都被他拒绝了。在老郭心里,这把胡琴是无价的。

老郭制琴,如着魔一般钻研。他满脑子都是胡琴,看到什么都会跟胡琴联系起来。一日,老郭看到邻居有个“做种”的老蒲瓜。“蒲瓜壳硬,制成胡琴会怎样?”老郭突发灵感。于是,他向邻居要来了“蒲瓜种”,将中间的瓜芯掏空,用于做琴筒。他联想到了乐器葫芦丝,于是将这个琴筒削成葫芦的模样。

“虽然省去了木质琴筒拼接的繁琐环节,但是将蒲瓜削成‘葫芦’很考验手艺。而且,瓜壳的厚度决定着音质的效果,只有会弹琴的人,才能去把握。”制作这把胡琴花了3天时间,老郭给它取名为“蒲胡”。其音可如珠子般明亮,又能似流水般悠清。“这世上再也找不出第二把了。”说这话时,他满脸自豪。

老郭卖琴 让琴自己吆喝

每逢太平街道集市日,老郭都会在花鸟市场附近的集市里卖花卉草木。顺便,他会带上自己亲手做的胡琴,给大家表演一段。被悠扬的音乐吸引,老郭的摊前总是围满了人。心寄胡琴语,识货的人便知道他这儿有好东西。于是,热心的老郭便将自己的胡琴借给懂它的人。老郭的卖花摊变成了琴艺切磋场。

在和这些胡琴爱好者的交流中,老郭的制作手艺变得越来越好。通过潜心研究,老郭手工制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越胡、二胡、板胡、京胡和中胡制作成了他的“拿手活”。老郭干脆将这些胡琴带到集市里,和花草一起卖。老郭卖琴,从不吆喝。他就坐着拉琴,让琴自己吆喝。

一时间,老郭“人好琴好”的名声,很快就在胡琴爱好者中传开了。有人找他修琴,有人找他买琴,有人请他制琴。老彭是个胡琴迷,他带着香檀木上门,让老郭给他量身定制一把。温岭中学一位退休教师,将自家的老胡琴送给老郭,然后买了一把新的二胡。在杭州生活的老王很执着,一回温岭便会找老郭切磋技艺,他手中的红木越胡便是出自老郭之手。来访的客人,都和老郭成了朋友。

老郭是一个严谨的手艺人,制琴时若有一处瑕疵,他宁可重来。“做出一把音色上乘的好琴,不仅定制人高兴,我也能兴奋好一阵子。”10年来,虽然钱没赚多少,但是他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友谊。

每把琴都有灵性 独一无二

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挂着数十把胡琴,灯光不是很亮,小小的窗户透着光,平时老郭就坐在这里制琴。房间里,各种道具如锤子、器械一应俱全。为了制作胡琴,老郭还专门添置制琴的刨床、抛光机等设备,打造了一个专业的制琴工作室。

算起来,制作胡琴所用的材料不过木、皮、丝这几种。然而,就是这简单的材质组合出的乐器,却拥有多变的音色,时而悠扬缠绵,时而甜美纯净,让听者沉醉其中。老郭那双因长年累月和竹木打交道而长满老茧的双手,无声地诉说着一把好琴背后的艰辛。

“一把胡琴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颇费功夫,前前后后足有几十道工序。”老郭介绍,要使胡琴拉出优美动听的声音,每道工序都不可马虎,比如琴筒拼合要严密,琴杆要做到光滑笔直,琴筒要根据琴杆来搭配。类似的讲究,体现在胡琴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比如校正琴弓要用眼睛瞄,靠手劲掰,凭的是经验和手感;制作琴弓的马尾要一根一根地筛选,马尾不行,声音就“散”了。

没有绝对完美的音色,只有更用心的匠人。老郭坦言,制作胡琴的手工艺看似简单,但是要想琢磨透,还要下功夫。当谈及一把好胡琴的标准时,他多次提到“灵性”一词。在他看来,竹木是可以被调理出灵性的。显然,这种灵性来源于汗水的浸泡、岁月的洗礼,以及制琴人的积淀。

每一把琴,老郭都是自己先拉上一阵子,把琴的音色拉开,觉得这声音对得起人家,他才愿意卖出去。“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胡琴,更没有两种相同的声音。”老郭坦言,每件作品都是独特的,任何优美的声音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标签: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赵静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