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国家卫健委等12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医养结合”实际效果怎么样?还面临哪些瓶颈?如何进一步推进?记者近期在浙江台州、杭州等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医养无缝对接
每天早晨7点,78岁的徐春明都会在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朗高护理院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外出散步。虽然住进朗高护理院才两个多月,可老人对这家机构却有了很深感情:不仅有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照料,更因为这里设置了医务室,遇到身体不适的小毛病不用去医院,十分方便。
2019年底,徐春明因脑出血在台州一家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出院后,还需要有专业人员照护,而老人的家里难以做到。经多方打听,徐春明家人了解到朗高护理院具有专业护理的特色服务,随即给老人办理了入住。入院后,院方为老人配备了专业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团队,每日为他提供吸氧、吸痰、翻身拍背等医护服务,并根据老人营养需求,定时定量配置营养餐。通过精细化医养结合服务,老人的身体与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转。
“环境好、服务周到,住在朗高护理院放心、舒心。”徐春明说。 路桥区朗高护理院原是一家公办乡镇敬老院,一直由政府运营管理。当时,敬老院只能提供初级养老服务,不具备医疗护理资质与条件,更没有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入住的老人一旦患病,只能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而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往往需长期住院,造成当地医疗机构不堪重负。
“只有拆除‘医’与‘养’的篱笆墙,实现医养无缝对接,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台州市卫健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处长王勤军介绍。2017年6月,台州市引进江苏无锡朗高集团,通过“公建民营”模式投资3000多万元,将原本的敬老院改造成现代化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
目前,路桥朗高护理院共有医养床位580张,医养护理团队162人,设有康复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并配有DR、B超、心电图机等医疗设施,让一些患有常见病的老人得到及时的康复护理治疗。
“住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有时子女来接我回家我还不太愿意呢!有这么好的医护人员照看,不出门就能看病。”81岁的张日妙对朗高的护理服务赞不绝口。
记者了解到,目前台州市共设立医养结合机构25家,设有床位6923张,其中医疗床位2349张,养老床位4574张。王勤军表示,下一步台州将加大投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闲置床位开展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同时,在医养结合资源不足的地区,引导其借鉴先进经验,根据实际需求新增一定数量的医养结合机构,满足当地的养老需求。
探路“智慧医养”
家住杭州余杭区的李先生,每周都要往返拱墅区红石板社区若干趟。他的父亲自去年骨折后,一直住院。“父亲的病情比较严重,生活难以自理。马上就要接回家,还不知道回去怎么护理才好。”对此,李先生很无奈,“目前也没找到特别合适的机构,有的机构费用太高,负担不起。”
老人失能,全家失衡。这是不少像李先生这样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家里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后,许多家庭人手变得紧缺、经济压力增大、工作受到影响。
由于社区和家庭护理资源不足,不少老年人在需要护理时选择长期住院,不仅消耗大量医疗资源,还加重了家庭负担。 如今,社区在医养结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仅以社区力量,显然难以实现“医”与“养”的真正结合。为此,杭州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进专业医疗机构资源,将服务下沉至社区,探索“社区植入式医养结合”,开展助老共建、日间照料承接、医康护等服务,并试水“互联网+医养”,为老人开展远程健康管理咨询服务。
在杭州拱墅区温州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门口,还挂着另一块牌子——和康医养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植入式医养结合”模式的探路者,浙江和康医疗集团承接了政府服务,对温州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改造,建立起包括互联网诊室、小型医疗设备的“健康小屋”。健康小屋内配备了血压检测仪、血糖检测仪、心电图检测仪等众多自测仪器。
“行动方便的老人,常来健康小屋体检;如果行动不便,生活护理员会上门为他们定期做检测。”温州路社区党委书记徐斌说,所有测量数据,一头连着老人家里,另一头连着社区医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 过去,社区医生要上门随访,耗时耗力还兼顾不到。如今,社区医生只要每天在手机上浏览APP即可。为实现长期分析治疗,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结合年龄、病史、体检报告等基础数据,和康医疗集团还与街道、社区合作,为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提供更加精准的医养结合服务。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持续规律的康复训练,关节痛得到缓解,现在还培养了兴趣爱好,真正感觉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87岁的方大爷兴奋地说。
“优质专业的医疗资源加上灵活的运营模式,是我们开展社区植入式医养的最大优势。”在和康医疗集团董事长钱培鑫看来,这种模式能够在医疗与养老之间建立产业关联性,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和康医疗集团这种社区植入式智慧医养服务模式,已覆盖杭州市11个街道40个社区,服务5万多人,并在湖州、金华、嘉兴以及安徽、江西等地陆续启动。
解决后顾之忧
医养结合实践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是重点群体。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相当大比例。据相关调研报告,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而目前实际接受的护理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
面对大量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的客观需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浙江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长期护理险试点,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医养结合提供可持续化的政策保障。
杭州桐庐县城南街道东兴村78岁的邓大爷因病长期卧床,日常起居由老伴和女儿照顾。不久前,老人银行账户收到了长期护理保险金。邓大爷的女儿说,她得知当地正开展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立即替父亲提交了申请,在经过评定和公示后,近日终于领到第一笔长期护理保险待遇费用。
“有了长期护理险,每年可缓解数千元的经济负担。”对此,邓大爷很欣慰。 为缓解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突出问题,桐庐县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对覆盖人群、筹资渠道、服务种类等作出明确规定。
目前,桐庐县的护理形式有三种:在医疗机构护理的按40元/床日结算;在养老护理机构护理的按30元/日结算;居家上门护理的实行按月定额补助,标准为540元/月。按上述标准结算的费用,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为提高经办工作效率和护理保险基金的使用绩效,桐庐县建立了委托第三方经办监管的管理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有资质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办。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才刚起步。专家认为,目前这一制度还难以完全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快速增长的医养服务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认为,“应采取多渠道筹资方式,筹资标准秉持适度原则,适应当地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保证整体资金的可持续性”。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