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一大早,78岁的王仙凤早早地去家附近的白云菜市场买了些活蹦乱跳的小海鲜,路过水果店时又精心挑选了几样水果。另一边黄岩,潘仙招已经坐上开往椒江的902路公交车,约莫五十分钟后,她俩就要汇合,一起去看望已卧病在床多年的老姐妹何金凤。
从十七八岁的豆蔻少女,到如今的耄耋之年。曾经名动全国的葭沚“七仙女”,如今只剩下4位。友谊经过岁月的沉淀越发浓厚,这也使她们更知道珍惜彼此,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
“七仙女”大多20岁左右
最小的16岁
1958年,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在农业生产中,要抓季节、抢时间、夺丰收,劳动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决当年春耕的劳动力问题,海门公社栅浦乡党委决定借大比武的东风,组织全乡妇女进行劳动竞赛,从而调动妇女积极性,让她们走出家门,与男社员一起参加劳动。
可在当时,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女当男工,倒败门风。”乡里很多妇女思想不解放,不愿出来劳动、参加比赛。为此,在当时乡党委书记徐仁瑶的带领下,乡干部们反复上门做妇女的思想工作,全乡妇女掀起了劳动大比武的高潮。
为了组织好插秧比赛,乡里专门安排了男社员插秧能手对妇女们进行了插秧培训。比赛时先由各小队和各大队进行选拔,然后再到乡里参加决赛。在决赛中,选出了贺凤英、许梅香、王美云、杨领凤、何金凤、王仙凤、潘仙招,共7名插秧能手,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最小的潘仙招才16岁,当时还在念书。
就这样,七个懵懂少女与男社员进行了插秧比赛。比赛时,七人铆足了劲,拿出了自己最快的速度,在最后竟然赢过了男社员。围观的群众随口夸奖了一句:“栅浦‘七仙女’,插秧赛男人。”就这样,“七仙女”的名气很快在全县传开。
插秧速度比男社员快一倍
“那时候是真的苦,我们7个人不仅要种2亩多的水稻,4亩多的棉花,还有20多亩的试验田。早上4点多起来干活,到晚上收工时,腰都直不起来,只能拄着拐杖回家。” 王仙凤回忆,1958年春耕开始,为了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全县妇女都要大干起来。为了提高插秧技术,“七仙女”进行了艰苦训练。一开始,没有练习用的秧苗,就上山采松针代替;没有场地,就刨草化灰铺在地上,当作水田。
练习插秧不仅要讲究速度,还要讲究质量。经过反复琢磨,他们苦练了一套快速插秧法:即插秧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分苗,并靠近田面,右手接种。同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当插左边的苗时右脚向后退一步,当插右边的苗时左脚向后退一步,这样左右脚来回交替,一横排插9株。“经过反复练习,我们插出来的秧苗不管横排还是竖排都整齐划一。”回忆起当时的成绩,王仙凤脸上还是满满的骄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58年“双夏”时,七仙女插秧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男社员的一倍以上。
从不会种棉花到行家里手
“插秧是不是就是那会儿最辛苦的事了?”
“不是,最苦最苦的是种棉花。”
1959年3月,七仙女开始种棉花,不仅在棉花田上种,而且要把原来的水稻田也改种棉花。当时,栅浦乡种棉花的人不多,“七仙女”中也只有大姐贺凤英种过,但知道的也不多。如何种棉对于他们来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于是他们马上做了分配,一边派代表出去学习,其他人则在家夜以继日地赶制培育棉苗的营养钵。从一开始不熟练,一天只能制作8000多个,到后来慢慢熟练了,能制作10000多个,最多达到18000多个。制营养钵相当辛苦,鞋底磨破了无数双,脚底心、手心都磨出了血泡。移植营养钵时,整天挑着100多斤的担子,大家又把肩皮给磨破了。
“那会儿天灾也多,移苗不久就遇到了干旱,棉苗全都蔫了,怎么办?我们只能半夜两点多起来给棉苗浇水,一直浇到太阳升起,下午从5点开始浇到天黑。”王仙凤说,经过几天的奋斗,棉苗终于慢慢恢复了,等到棉花丰收的时候,又遇上了台风。虽然事先做好了准备,对棉花进行了固定,但是由于风雨太大,棉花还是被吹得东倒西歪。到了晚上,风雨更大,葭沚江边的堤岸决堤,严重威胁到了棉田和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大姐贺凤英的带领下,姐妹们和广大社员一起抢修堤岸,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大姐率先跳进水中,用身体堵住决口,大家见此情景也都纷纷跳入水中,把一袋袋草包填进决口,经过了一整夜的战斗,终于把决口堵住了。战胜了诸多困难后,当年的棉花终于迎来了丰收,亩产达到了620斤,七仙女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收的果实。
天道酬勤,七仙女在农业生产上的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得到了党和群众的认可,也赢得了诸多荣誉。1959年,贺凤英、王仙凤等分别代表“七仙女”到慈溪、余杭、上虞和金华等地介绍先进事迹;1960年2月10日《浙江日报》在头版题为《全省青年和妇女群英大会师——全省青年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召开》的报道中指出:“在农村以黄岩‘七仙女’为榜样,全省出现了156万9千多名的插秧能手,带动了400多万妇女下田插秧”;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和浙江电影制片厂等也多次拍过关于“七仙女”活动的纪录片,如《丰收红旗处处飘》;1958年至1963年间,“七仙女”集体和个人连年不断地以劳动模范、先进积极分子、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身份参加中央、省、地、县有关大会,并多次受到表彰。
经历过才能明白岁月的静好
悠悠岁月,如今的王仙凤,5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尽享天伦,大家庭小家庭皆和和美美,自己和老伴住在9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过着平淡又温馨的老年生活。客厅上的几本画册,定格了他们在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开心的笑脸,全是幸福的痕迹。2017年,椒黄路三区内环路正式通车,进一步缩短了三区的距离,家住黄岩的最小“仙女”潘仙招有事没事就能来“串个门”。能与六十多年感情的老姐妹时常相聚,王仙凤的日子过得更加开心了。
“别人都说我儿女有出息,其实主要还是政府好,是这个社会培养了他们。”王仙凤说,曾经每个月就几分钱工资,一年顶多吃上一两次海鲜。现在不仅每天能吃上,而且每个月都可以领到养老金,看病能报销,出门有公交,社区环境好,社会对老人照顾。
“反正就是哪里都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王仙凤用一句话总结了现在的生活。经历过岁月的坎坷,才更加懂得珍惜。70年的风雨征程,带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如同阳光照进了我们的前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胜利走向辉煌。“哪里都好”,简单四个字,是人们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反馈。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