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6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舌尖上的清明︱青团、螺蛳、荠菜…哪样是你的心头好
2019年04月04日 来源: 浙江在线 编辑 赵静

  清明。

  薄如烟霭的雨丝,落在山间九曲回肠的小道上,行人缓缓,撑着素色的伞,来祭奠祖先。

  而作为每个不以美食为主的节日都是耍流氓的吃货民族,即使是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的清明节,也少不了美食相伴。

  明前的茶、艾草、春笋、荠菜……都是过了这一时节便大打折扣的美味。舌尖上的清明,回味那些记忆中的味道,与你共寄哀思。

青团

  在清明的记忆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青团。

  青团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唯独在台州叫青餣。“餣”是古字,普通话读yè,第四声。按照字典的释义,餣是“糕饼或糍粑类食品。”

  青餣之所以叫青餣,除了它的外表是青色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它最关键的原材料叫做“青”。

  “青”是一种野菜,有艾青、绵青、花青等不同品种,台州人多用绵青(学名鼠麴草)。

  90年代的中国,90年代的农村,处于最大的变革之中,到处是工地,到处在施工。许多红砖蓝玻璃方方正正的房子拔地而起,一些二层高的石屋越来越少,渐渐陷入了孤境。

  在我上学的必经之路,有一幢老房子,以前住着两个老人,后来人去楼空,以至于现在仍突兀地立在那里。屋檐上杂草丛生,墙壁上青苔厚重,最惊喜的是,屋后的土坯上,长了一片葱郁的绵青。它长着黄色的小花,柔嫩的叶子上有细细的绒毛。

  在农村,家家户户熟识,屋后栽的几把葱,花坛里种的红灿灿辣椒,往屋里吼一声,便会传来“你摘你摘,哎呀,摘就是了”,诸如此类豪气又爽朗的喊声。这天生地长的“青”,也就成了大家的共同财产。谁家想吃青餣了,从那儿路过,就顺手摘两把回去。

  那个时候的大人,手艺都很好,下汤圆饺子、包粽子、织毛衣……都能露上两手。妈妈把“青”采来后洗净,焯水去苦涩味,捣烂成糊状后,揉进糯米粉中。团胚子做好了,便要加馅了,有咸甜两种。爱甜的一般加豆沙馅,咸的就丰富多彩了,猪肉、虾仁、蘑菇、萝卜丝……喜欢的都可以剁得碎碎的,包进去。包好了再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餣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青餣在台州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在街面上买到青餣,大家都懒了,喜欢买现成的,但那多半不是用青做的,而是用煮熟后的青菜汁浸染成的,少了青草特有的清香味儿。

青饺

  过清明,青饺是天台人必不可少的食物。关于青饺的记忆是充满着各种香气和白色的薄烟的。把艾草混入蒸好的米粉团当中,一搡一翻之间,碧绿的艾草汁与米香混为一体,揉捣成软糯的青色团子,这是一种十分好看的绿色。等待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围着炉灶,时而探头探脑,时而偷偷揭开盖子,有胆大的还悄悄用筷子戳几下那些个胖嘟嘟的小东西。待到揭开盖子的时候,那阵雾气还没散开,蒸笼里码的整整齐齐的青饺就被孩子们哄抢一空。咬上一大口,薄薄的饺皮与齿间渗出雪菜的异香,直化为一股神奇的油润和鲜香,滑爽到你的舌头轻易包裹不住,细嚼之下,竟然如惠风徐来,万物新绿,十足的魅惑人心。

螺蛳

  温岭有句俚谚:“海蛳撒坟头,下代儿孙起高楼。”温岭人眼光就是远大,撒点海蛳,想到的却是子孙起高楼,住豪宅。

  清明时节,休眠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此时螺蛳肉肥美,壳中尚无小螺蛳,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螺蛳色青、壳薄、粒大、肉肥,其滋味和营养,不逊于家禽之王“早春鹅”。

荠菜

  如果野菜也论资排辈,荠菜绝对是上品。荠菜在很多人心中并不仅仅是普通的野菜那样简单,它代表着童年、故乡、旧时光。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无论在田头、野坡、河畔、路旁、屋后、宅前,都有荠菜的踪迹。以荠菜作馅做春饼的习俗,至今还广为流传。如用荠菜与肉馅一起包馄饨、饺子、包子,更是味美可口。

  还有马兰头、春笋等等美味,你的清明如何过的,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

标签: 清明;艾草;台州;春笋;温岭;美味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