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锁并有门,黄岩走进小南门,北走葭沚对海门,南走淋头对松门,下陈有个水斗门,金清江直击渡江门……”3月17日的午后,阳光洒在路桥蓬街南新市村一处二层楼院落里,75岁的陈庆达手打莲花板,略显沙哑但中气满满地吟唱着洞房经的其中一段。
这个曾被评为台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路桥洞房经)代表性传承人的老人,从2014年开始走街串巷,收集富有台州特色的老话、歇后语、谜语等,4年多时间已收集归纳了240多组1000多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陈庆达开始布置他的台州老话推广室,地点是他的老房门厅,半年多来已有不少老话爱好者慕名而来。
走街串巷,收集上千句台州老话
陈庆达所居住的房子是老式的二层楼,采光不是很好,午后的阳光刚好止步于他的门前。
随着年岁的增长,陈庆达的听力越来越差,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的女儿和妻子一直陪伴着。从他家人的言语中,记者能感受到,对于陈庆达四年多以来近乎执着地收集台州老话这件事,她们不是很能理解,但也拿老人家没办法。
“‘小人说话用不着,老人说话好做药’,这句老话的意思是人年轻的时候缺乏经验,很多时候说话没分寸,而年纪大的人生活、工作经验都丰富了,讲的话也就有分量多了。”陈庆达给记者看他收集并打印的老话集锦,每一句老话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他都能说上个一二。
记者又随意挑了一句“摇船一律屋,修船一个阔,老酒逢,米烧逢,无有老酒米烧得个洞”,陈庆达张口就来:“以前的船都是木板做的,撑船的人很赚钱,但到了修船的时候,就得花一大笔钱。请修船师傅来修船,必须得好酒好菜招待,要是没有好酒好菜,就有可能不好好修船,到了水上说不定就发现船还有个洞。”
解释完后,陈庆达爽朗地笑了,“老话里有很多过去的宝贵经历,很多年轻人已经体会不到那时候的生活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更多台州老话,将这些宝贵财富传承下去”。
文采不俗,曾是地方广播站的撰稿人
翻阅陈庆达收集整理的老话、谜语,以及他边学边自创的《洞房经》文本,老人的字体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变得扭曲。
“我老爸以前是被保送到路桥中学初中部的,还做过当时黄岩广播站的撰稿人,作文写得很赞。”听着女儿对自己的评价,陈庆达有些羞涩。
他回忆,1960年,因为学习成绩好,陈庆达从新市小学直接被保送到路桥中学,“可惜初中毕业后我只能选择务农,没有机会和条件继续升学。”
不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陈庆达曾有五六十篇稿件被黄岩广播站录用,“那时我还有两篇稿件被中央广播站录用过。”他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自豪。
之后的30年里,忙于生计的陈庆达很少舞文弄墨。直至2011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陈庆达决定重拾旧好,因明显感受到方言老话在现代生活中的缺失,他决定收集台州老话。
收集老话的同时,陈庆达还收集了几百个字谜、物谜、地名谜、歇后语等,记者读来颇有趣味,比方说字谜“72小时(晶)”、“十一点进厂(压)”、“降伞人落地(米)”等,还有歇后语如“一个铜钱追六十里路——要钱不要命”、“闹市区做生意——买卖兴隆”、“三十夜盼月亮——没指望”等。
烦恼不已,想为台州老话出本书却没人帮忙
近五年来,陈庆达收集了一千多句台州老话和谜语等,并整理归纳,“我想出一本台州老话集锦,现在已经有些雏形了。看,我把这些收集来的老话归为八大类,分别是夫妻类、社会类、行业类、气象类、物谜类、地名谜类、字谜类和诗对类。”
在那之前,陈庆达坚持为地方老年电大进行老话讲课七八年,在自家开设台州老话推广室,自掏腰包印发《洞房经》《各类谜语集锦》等宣传刊物,这些都是陈庆达以一己之力宣传台州老话的行动。
不过,让他苦恼的是,无论是《洞房经》还是台州老话,想要去传承的人都太少。
“我父亲以前是唱《洞房经》的,从小耳濡目染我也经常给乡亲们唱唱,这些年也为四五十对新人送上过祝福,但我的儿女却不愿意学。值得欣慰的是,我6岁的孙子现在唱《洞房经》有板有眼,希望这一代能够传承下去。”陈庆达说,之前为了申报传承人,他曾录制过系统的《洞房经》录像,这一点让他很开心。
关于出书,陈庆达虽整理了不少老话,但注解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我年纪大了,眼神也开始不好了,手写的速度跟不上,写的字也没以前好看了。”言语间,陈庆达没了之前的兴致,甚至有些哀愁。
“儿女的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时间帮我做这些,我只希望在我还有力气,头脑还清醒的时候,把关于台州老话的注解工作完成。”陈庆达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