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在一篇写自己父亲的文章里有过类似的描述:我53岁的父亲在大山里写出了10万加。
林静的语气不全是褒赞,还带着一点“看不上”,“我佩服他对新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但他制造爆款的方式,实在是……”
对女儿“一言难尽”的态度,父亲林春芳常常这样怼回去:“可我的文章就是火了啊,就是有这么多人看啊。”
这对父女在台州一座山里经营一个农庄,两人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就是90后和60后之间的鸿沟。
不懂电脑的林春芳总是有许多奇思妙想,每每他向女儿说“我又有一个制造爆款”的主意时,林静就会给出一个无奈的表情,偶尔,会眼睛向上翻,抬头看天。
“她总是要‘黑’我。”这个时候的林春芳,语气里会带有一丝委屈。
颗粒无收的第一年
林春芳精壮、中等身材、皮肤黝黑,他有一个绰号叫“老黑村长“,“我不是什么村长,主要是长得黑,又承包了村里的地做山庄。”
林春芳的山庄开在台州一个叫黄土岭的山中,今年是第10个年头。黄土岭是台州黄岩和临海的分水岭,这里距离台州黄岩市区10多公里,盘山而上,有成片的竹林。山庄就在竹林深处。
山庄里的“台柱子“是农家乐,这里的菜品在当地颇有些名气,除此之外,还有民宿、采摘游、影视基地。
林春芳最近正在卯足劲干一件事:将山庄申报成为3A级景区。
回到台州开农庄之前,林春芳人生的前十几年都在深圳打拼,身份是家具厂老板。
他在深圳有一家做红木家具的工厂,100多位员工, 生意最好的时候,年利润三五百万, 林静高中之前也是在广州的读书
10年前,林春芳决定回台州经营农家乐。
“那个时候,深圳开始在搞转型升级,我这个行业不占优势,另外,我厂里的手艺人都是50岁以上的,走一个少一个,年轻人不愿学。”
林春芳觉得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太好,“我这个人喜欢吃,深圳周边当时有很多那种农家乐,有些生意上的伙伴也在做,感觉这个行业更有前景。”
带了1300万的资金,承包1000多亩的土地。林春芳开起了农家乐。很可惜,出师不利,第一年就颗粒无收。
简单粗暴的广告
“原因就是不接地气呗。”他的厨师和服务员都是从深圳带回的,菜品、口味也是照搬粤式,“广州那一带的人吃饭偏清淡,讲究新鲜,现杀现做,他们来吃饭,现喝茶,喝上一个小时再吃。台州这里,追求的是人一到,菜就上来,口味也重一点。”
总结了教训之后,林春芳很快调转方向,不仅改了菜品,还在宣传上突发奇想,效果不亚于他如今炮制出的十万加,山庄的生意一下子火了。
林春芳的办法是雇两三辆小面包车,亲自录了一句广告语,面包车在台州各个城区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反复播放。
这句被林春芳用当时的网红体改编的广告语极具冲击力,无比欢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到黄土岭吃窑鸡(窑鸡是林春芳自创的一道菜,从深圳学习而得,大概的做法是把鸡蘸上调料后,放进窑洞里焖烧)。
广播里,林春芳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上这句广告词,有些莫名的喜感,几乎让人过耳不忘。
“我敢说,台州多数人都听到过这个广播,我们的名气一下子就打出去了,第二年,山庄的生意就好起来了。”
林春芳曾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练习这句广告,“哪个字声音高一点,哪个地方要重一点,我都是研究过的,喊出来,要有戏剧性。”
2010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已经在网络上流行了一年,彼时,林春芳正挖空心给自己的山庄打广告,不怎么懂电脑的他在别人的帮助下上网四处搜索,想找找灵感,无意间看到了这句曾经的网络热词。
“我直觉,这句话,可以拿来用。”
对于自己的这次创意,林春芳有些得意,很愿意拿出来说。
但也正是因为这句广告词,当时读高中的林静在学校里得了一个绰号“窑鸡的女儿”。林静承认爸爸发明的窑鸡味道的确好,但不认可他这种“病毒式营销”。
对林春芳的洋洋自得,林静的反应是无力吐槽。
100部手机和10万多好友
但当时年近50岁的林春芳在营销自家山庄这条路上,像是开了挂。大约五六年前,他对在外求学的林静发出求助:让她帮忙申请一个山庄的公众号。
那个时候,微信公众号也才刚刚兴起。
“我感觉这就像淘宝上卖东西,要是能让很多人看到,都来我们这里,那这个效果太好了。”
林静申请好了公众号,可是林春芳不大会用,他也不会用电脑打字,偶尔发一篇文章,都需要口述,或者写在纸上,再请人或者发给女儿敲下来。
觉得麻烦的林春芳转眼就想出了另外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
他买了近百部手机,基本都是苹果4,每部手机申请一个微信号,微信的名字和头像全和他本人的微信一样。
这些手机被林春芳摆在一个铁架子上,他招了三个大专生专门运营这100个微信号,加好友,发新菜品。
“你让别人关注公众号,很难,但是来吃饭的客人,你说咱们加个好友,基本都不大会拒绝。”林春芳还有一套“理论”,“公众号里发的内容,别人未必会点开看,可朋友圈里发的内容,刷到了,打开看的可能性更大。”
如今,他的这些微信号一共有 10多万个好友。
林春芳承认自己这个是笨办法,但很有效。对父亲的这种创举,林静则评价说:除了浪费钱,根本没多大用。
人生的高光时刻
不管女儿如何泼冷水,林春芳对在网上如何宣传越来越有兴趣。
“我爸他晚上经常会失眠,睡不着的时候,都是在琢磨怎么制造一个爆款,起什么标题。”林静惊叹老爸的毅力,“通常半夜想到的点子,凌晨四五点他已经在实践了,行动力惊人。”
林春芳公号上的第一个十万加是在山庄里发现一条一米五六长、蛇,他当时敏锐的意识到这个可以拿来做文章,“捉的时候,我就把过程拍下来了。”
那篇文章的标题是:黄土岭山庄惊现巨蟒。
林静批评他标题党,太夸张了,林春芳一如既往地回应:可是十万加了。
10万加的阅读量鼓舞了林春芳,那是他的高光时刻,“想想看,有那么多人看了我写的文章。”
林春芳越来越自信,公号上的文章基本都是他本人想出来的,他说自己能判断出一篇文章会不会火,“阅读率到底是三万,五万,还是十万。”
网络,尤其是微信已经成为林春芳推新品的重要渠道。
2018年国庆前,林春芳在自己山庄的公众号上又创造了一个十万加。
他在山庄里种上了芭蕉树,特意选在开花季节,炮制了这篇长文,主题是:台州的小三亚。
这是一篇典型的林春芳式的网文:多图长文。除了推介成片的芭蕉树外,还要介绍山庄的方方面面,以及价格优惠。不讲究排版和措辞。
林静看不上这样的宣传。
“我觉得很丑,不过我爸会觉得很美。”
林静和他谈,“动不动给优惠,降低山庄产品的格调。”
林春芳反驳说,“写得短,我想说的都没说完。”他的理论是:一篇文章里既要介绍新品,还要介绍山庄,最后还要给出优惠,才能吸引客人。他同意女儿追求形式美有道理,“但这是他们读书人的想法,我这样的接地气,有人看。”
事实是,这篇长文最后有30多万阅读量。
看起来,林春芳赢了。但很快,这篇10万加的文章给他带来了麻烦。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发现名不副实,网上的指责铺天盖地。
“景区项目还没完全竣工嘛。”林静觉得父亲这是虚假宣传。
林春芳受到了打击,他觉得委屈,“我并没有作假,景区里面是很美的,只是有一小段路还没来得及修,有点泥,他们就拍了那里的图,说我是假的。“
林春芳说自己的爆款文章并不是凭空出来的:“我这芭蕉树已经种了五年,一开始就想好了要海南风情,梨花桃花大家都看厌了嘛,没人搞过芭蕉园。我打造的有样子了,才开始来宣传。”
他也不承认自己标题党,“标题当然要抓眼球,人家才会看呀。”
在当地网络围绕着林春芳的山庄吵得不可开交时,林春芳还不忘记要蹭一波自己的热度,他又构思出一篇长文,“我标题都想好了,父女俩开撕:台州小三亚真相到底如何?这肯定会火爆,你想啊,说父女开撕,人家肯定愿意点进去看。至于内容就是我和静静不同的观点,然后再介绍下山庄。”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林静的否定,几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她让我把标题改了。可这个标题是亮点啊,换个就没意思了。”林春芳现在说起来,还觉得可惜了这个创意。
我们与父母的隔阂
做文化创意的林静将这场风波归结为两代人对优秀营销广告理解的差异,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我们与父母的隔阂”。
“这个山庄,我爹投入了全部身家,他背负很大的压力。他越来越爱发朋友圈,创作灵感爆棚,点赞的人多,他就开心,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找到了情感寄托。”林静有时候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的创业路。
很多次,林静都感到意外,林春芳每次所谓接地气的浮夸式宣传都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后来,她进入文化市场这个领域,“发现这种风气到处都是:噱头十足、内容失实、以偏概全。我初中毕业、农民出生的父亲,一开始就被带错了方向。”
林静坦言,她不想为父亲辩解,因为她一直无法赞同这种宣传模式,“虽然有效果,但我觉得丑,这种方式是要被淘汰的。”
但林静又有一种无法替林春芳分忧的愧疚感。
她和父亲关于这方面的争执常常让林静想起,许多年轻人都跟父母强调,微信上很多文章都是假的,但父母仍容易被影响。
林春芳依然热衷于制造十万加的网文,他信心十足的筹划山庄宣传的下一款爆款文章,觉得尽在自己掌握。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不论90后的女儿如何评判,对于这位60后的创业者来说,点赞和转发让他觉得找到了支持者,那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心理满足。
新闻深读
父与女:总是“黑”父亲的女儿
“没办法做到和父亲朝夕相处一起共事,但又在精神上极度依赖。”林静这样形容自己和父亲林春芳之间的关系。
父女二人在台州经营着一座山庄。
不懂电脑、年逾50的林春芳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能在大山里看,为自家山庄写出一个又一个10万加 。
90后的林静却说,山庄就是这样被父亲黑到红的。
“我做了一些在同辈人眼里逼格满满的事,但每每想到自己家的问题,都有种深深的疲惫感,以及无法替父亲分忧的愧疚感。”
女儿的两个绰号
戴着圆圆的大框眼睛,扎着丸子头,发稍微微卷起,九分阔腿裤,厚厚的牛仔外套,和外表精练的林春芳比起来,林静看起来要慵懒很多。
林静曾经有过两个绰号,都是和林春芳有关,确切地说,是和父亲对自家的黄土岭山庄的宣传有关。
一个是“窑鸡的女儿”:山庄初创时,林春芳炮制了一句广告词: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去黄土岭山庄吃窑鸡。面包车载着他被喇叭放大后中气十足的声音,喊遍台州城区。林静被同学送了这个绰号。
林静觉得这种方式有点丢脸,但当时又说不出口,“被朋友调侃的时候便装作浑不在意。”
二是“百花公主”。两年前,林春芳突发奇想在山庄里建了一个百花谷,号称打造儿童影视基地。
林静不赞同这个主意,但又阻止不了父亲。她不喜欢这个称呼,还勒令朋友们不要转发父亲的这个新项目。
25岁(1993年出生)的林静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戏文专业,期间还先后到日本等地学习。
学业结束之后的林静原本想留在北京发展,她的理想是写小说、做编剧。但最终还是被父亲召唤回家。那是2016年。
“我特别希望她帮我打理山庄的宣传,特别是新媒体的营销。”在林春芳的叙述中,女儿是被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回来的,“我给她算了一笔账嘛,一个女孩子在北京,压力太大,回来轻松些。”
“我才不在乎这些。主要是因为他一哭二闹三上吊嘛。”林静简单做了总结:林春芳告诉她,自己贷款两三百万投到山庄,“我怕他把自己折腾进去。”
回到台州的林静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规划来打理山庄宣传,反而时时因为理念不同,和林春芳争吵。
一开始,不会用电脑的林春芳时不时把自己酝酿好的文章写在纸上交给林静,让她打出来、修改。
“后来,我就不帮他了。他写的东西太浮夸。”林静习惯说话前先沉默几秒,语速极慢,但讲起父亲的那些爆文,她随口就能快速背出几个标题,“什么‘老黑村长泣血问苍天,谁杀了老黑村长的宝贝’。其实是两只松鼠打架,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什么‘这一群气势汹汹的鹅,生要一起,死要同穴’,其实是我们的一道新菜,火焰鹅。
一个极力撇清一个引以为豪
还有让林静不能容忍的是,父亲公号的文章不讲究排版、格式,文字图片一股脑堆砌,“关键是还有很多错别字。”
林静的朋友给她发送林春芳炮制的一篇十万加推文,“我点开一看,标题就有两个错别字。为什么这样的文章还会有人看。”
林静回来没多久,就清洗了林春芳的公众号,把里面她觉得标题党的内容统统删掉,包括第一篇10万加的“黄土岭惊现巨蟒“的文章。
林春芳说这条蛇已经比一般的蛇大很多,林静坚持,蟒是很大很大的,这条蛇远远不到蟒的程度。她甚至把这称之为:我父亲伪造的蟒。
这是一次典型的父女关于如何营销的分歧。
山庄里走一遭,两人的这种分歧无处不在。山庄新打造的百花谷内,门口处立着一个牌子,那是一张园内漂亮的风景照,满眼绿色。
“照片是我拍的。”林静说,又立刻指着上面的一行字,略带嫌弃地说,“这不是我想的。”
那是两行红艳艳的广告语:2018网红拍摄地,转发量已超160万,谁在此拍照谁就红。
“这是我想出来的!“和女儿的极力撇清不同,林春芳高声承认,带着点自得。
林春芳的山庄内种了很多芭蕉树,这是他引以为傲的亮点。我问他,有多少棵。林春芳想了想说有快一千棵。
林春芳离开后,林静小声说,“这芭蕉树我是没数过,800棵是快1000棵,五六百棵,也可以说是快1000棵。我只能说,我们的文字博大精深。”
林静不喜欢父亲做广告的方式,她称之为病毒式营销。林静理解的优秀的营销广告首先应该是有理有据,其次赏心悦目。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和优惠活动。
但这些意见无法说服林春芳,“你写的东西好,你的长文有多少人会看;你看那些平台发的美食,哪家不是把牛逼吹成天下第一唯我独尊;我编的文章,阅读量高于你百倍!”
对此,林静无言以对,她和朋友运营的公众号内容的确没有十万加。
“但他的十万加引流来的群体都是没有经过筛选的,我们做山林生意,过多的、特别是这种不经筛选的人流量是会加大山林的维护成本。”
试着去互相理解
林静曾经分析总结过林春芳的“心路历程”:他以自己对市场的天生敏锐度,以及那一代人的好学和吃苦,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营销的密钥,走在了前列。对于八九年前的台州来说,这种不太入流的宣传方式,虽然土,但也尝到了一些甜头。带来了一波生意以后,父亲开始想很多办法营销造势,包括运营微信、公众号。
“看的人多,他觉得被认可,找到了情感寄托。”林静感叹,“其实,我们山庄的菜品真的不错,但营销的方向却走向了不可描述的土酷风格。”
林静回到台州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圈子,和朋友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踏入这行后,她渐渐发现,这不是父亲一个人的问题。
“整个文化环境就是如此,每一样都让人很可气。但如果不跟着这样大流走,想要逼格,想要特立独行,就失了热度。媒体都在集体消费甚至透支着大众珍贵的信任和高期待值,为利益为流量。我父亲一开始就被带错了方向。”
林静试着设身处地去理解父亲:他是一个只有中学学历的农民企业家。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开工厂,通过努力,赚到了第一桶金;他觉得下一代不能再做工厂,开始转行,虽然年岁渐长,但觉得还应该赌一赌。他没日没夜地开始学试新菜,没日没夜地想着该如何打广告。为了顺应这个时代,他又学起了新媒体营销,每篇推文都自己写,所以错别字层出……
“这里,你目所及处,每一张凳子、桌子都是他亲自从市场上淘回来的。这里的草坪都是他亲手铺的。”林静坐在父亲打造的百花谷中,开始细数他的长处,用一种后来人的语气说,“他还活在充满希望的90年代,做产品追求尽善尽美,凡事亲力亲为。”
现在我成了“静静的爸爸”
但用林静的话说,代际之间的矛盾无法用亲情消解,父女二人依旧时常因为经营理念不同而争吵。
比如,在山庄的经营上,林静主张走精品化路线,民宿,要做的精致高端,做好了再去发展其他业态;但林春芳认为应该趁着他精力好,先把整个山庄的框架搭好,餐饮、民宿、影视基地,吃喝玩都要有。
最大的矛盾依然是在爆款文章的制造上。
今年9月份,林春芳再次制造了一篇爆款文章:他以山庄里的芭蕉树为亮点,宣称黄土岭是台州的小三亚。
这篇文章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招来了骂名:除了园区的道路还没修正好后,有人说这里除了芭蕉树,距离人们对三亚的想象差太多。
这次风波中,林静在自己的公号上发了一篇长文,细数哪些是父亲犯了错,哪些是被网络误解。文章后面诸多的评论都是对林静的支持。
“我常常调侃我爹,说他的文章有多不好,但我其实没有说这话的资格,因为我也没有尽力在帮他。“林静内心有自责。
这篇被林静发在朋友圈的文章,林春芳看到了,但没有转发。不过,林静觉得,这件事应该让父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林春芳并没有说自己做错了。林静没有按照预期帮他打理山庄,林春芳感到有一些失落,“我多么渴望她能帮我管理新媒体的团队,我们的公号现在都没有好好打理,如果我的新媒体资源用心用起来,那真是不得了。”
对女儿的批评和建议,林春芳总是有些不服气。但他又在言辞中流露出对林静那个公众号的羡慕。
“他们的转发率是不高,但是他们组织线下活动,参与的人真是多,那个词叫什么,粘性特别好。”
看到林静用自己的理念,把公号和公司打理地井井有条,他又忍不住给女儿打个100分。
林春芳这样描述父女二人的磨合, “她对我最大的让步是她回到台州,我对她最大的让步是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辛苦我自己,成全了她。”
今年,在林静的提议下,林春芳的山庄利用山里的优势,举办了一届“竹笋节”。林春芳以前也搞过类似的活动,但被林静嫌弃格调低,这次被她的公司策划后,争取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林春芳当着女儿的面说,“这都是我一个人努力来,跟你有什么关系?”私底下又对外人说,“这当然有她的功劳。”
林春芳说,林静做了我想做却做不成的事,“比如,她现在可以站到台上讲课,许多领导坐在下面听,我只能坐到台下听领导们讲课。“
这个对自己的能力一贯自信的父亲,在林静今年的一次演讲结束后,打电话对女儿说,“以前,人家说到你,都说这是林总的女儿,现在是说到我,都说,这是林静的爸爸。”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