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两百多年前,诗僧寒山隐居于天台山幽静的岩洞,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呢?办法总是有的。
“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蔬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这是一幅无争、松弛、宁静的生活图景,透出自然野趣与人间烟火色的暖意。
人间烟火是和合文化最鲜活的注脚,不仅体现在思想传承上,也深融于百姓日常饮食中。
在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中,中原士庶择地安家,陆续在台州落地生根。南渡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带来北方粮食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烹饪技艺,与台州原住民思维碰撞,经验共享,形成独特的农耕文明智慧。
在台州北部山区,农事活动依循节气,生活习俗敬畏时令,盛行“春食芽,夏食瓜,秋食果,冬食根”。在台州南部沿海地区,不少居民从闽粤等地辗转而来,餐食更趋向海味。“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鲻,三鲳四鳓,五呼六弹七月蛏,八月白蟹板……”等民谚广为流传,主打恃地为生、天人合一、不时不食的理念,凸显海边人的生活智慧。
我读大学时,寒假后返校,来自天台县平桥镇的女同学每年都会带来一种叫“羊角蹄”的零食。“羊角蹄”貌如其名,是用发酵后的甜面粉烘烤而成,一口咬下去,满嘴麦香。来自玉环岛的我,带去的是油炸带鱼,米粉里裹着海的鲜腥。同样是待客的一碗面,临海大石同学的母亲给我煮临海麦虾,配料有萝卜丝、瘦肉和卤制的猪肝,麦糊条与卤味烩出浓香,至今垂涎;大石同学来我家,外婆给她煮海鲜米粉,浇头有螃蟹、虾和鲳鱼,同学说这碗海鲜面汤是她此身难以忘怀的味道。
在台州一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农渔文化、商贾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参合、交流互鉴。在筷尖碗底,膳食交融无所不在。地方风味、方言习俗与历史记忆编织成山海和合的味觉图谱。
当第一朵紫色番薯花在台州泥土上绽放后,引自福建的番薯衍生了“山粉圆”这一佳馔:番薯粉与煮熟的番薯揉出热乎乎的粉坯,捏成沙窝形,包裹五花肉、香菇、鳗鱼干、豆腐干、盘菜、鲜笋等馅料,蒸制出琥珀色鼓囊囊的点心,入口滑嫩弹牙,溢香流油。山与海在这里团圆,是餐食习俗和烹饪技艺兼容并蓄的生动见证。
食饼筒更是“包罗万象”的传奇美食,一张面皮可卷起“山川大海”。江河湖海的鲜味与田间地头的时蔬灵动组合,黄鳝、鲳鱼、虾仁、蛏子、豆芽、土豆、韭菜、洋葱等无法枚举的料理,不论丰俭皆可入饼皮,荤素调和,气象万千。
台州各地对食饼筒有不同的称谓:玉环、温岭、黄岩、椒江称“食饼筒”(锡饼筒)、“麦饼”,临海叫“麦油脂”,天台称“饺饼筒”,三门叫“麦焦”。各地食材有别,但内核始终保持一致——用薄韧的面皮包裹多种菜肴。食饼筒已深深融入台州人的生活,立夏、端午等节日有必吃食饼筒的风俗,甚至与做人的存在感挂钩,比如“疰夏呒麦饼,白落做世人”的乡谚,意思是立夏这一天如果没吃到“麦饼”,就等于白活一世。
姜汤面堪称“一碗融山海”的经典之作。以长时间熬制的姜汤为灵魂,严格遵循传统工艺:选用本地生姜,黄酒浸泡后晒干,做面时熬数小时成汤。猪油煸炒猪肉、香肠、生晒虾干等食材,倒入姜汤炖煮,再加入鲜活的小白虾、蛤蜊等海鲜,最后亮相的是台州米粉。辛辣温热的姜汤源自农耕文明的养生智慧,用于驱散海边的湿寒;海鲜的搭配则体现了海洋文化的鲜味追求。这种组合最初源于产妇坐月子的食补需求,现在已演变为全民喜爱的风味小食,在驱寒护体的实用功能中,暗含着“阴阳调和”和“性味平衡”的传统哲思。
以上食单之于台州味道,只是管中窥豹,却能折射出台州饮食和合文化的精神厚度。
今天的台州餐饮,在创新上充满活力,尽情抒写和合文化的新篇章。传统姜汤面加入黄鱼、青蟹等高档海鲜;古老的食饼筒再添松花蛋、花生米提升味中味;源于南宋的麦虾,从果腹面食到与海陆食材同烹共煮。
山海共创的新菜品不断涌现:“沙蒜豆面”以深海软体动物海葵,搭配番薯淀粉制成的“豆面”,海味的浓鲜与山粉的爽滑相得益彰;带鱼饭选用肉质肥美,脂肪丰厚的本地带鱼,与米饭一起炒制或焖煮,鱼香与米香相互渗透,每一粒米饭都裹上鲜甜的带鱼汤汁,辅以五花肉、胡萝卜丁,香菇丁,茭白丁等,口感层次丰富,是我童年记忆玉环咸饭的创新版。
台州创新菜还将地方物产、历史人文更具开创性地融入菜肴,如脑洞大开的“橘仙蒸鸡”“橙黄橘绿”,海味奔涌的“带鱼宴”“黄鱼宴”“开渔千人宴”……台州饮食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丰富自己,跨入山海共创的新赛道。
云青青,水澹澹,同隐于天台山的僧人拾得在《诗二十四》中记录自己就地取材、炼曝黄精的情景:“炉灶石锅频煮沸,土甑久烝气味珍”,每一缕青烟都飘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意念。“和合二圣”精神基因中的东方智慧,源远流长。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