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来时的“门外客”,到乡亲们口中的“村里人”,这条驻村之路上的每一次车轮疾驰、每一次“电驴”穿梭、每一次双脚丈量,都记录着驻村干部的成长与变化。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轨迹,引领着干部从“入村”走向“入心”。

车轮滚滚,跑出为民“加速度”。天台平桥镇紫凝片区的山路弯多雾浓,蜿蜒的山道一头连着镇区的资源,一头牵着村民的期盼。当防汛防台的警报拉响,驻村干部驱车抢在暴雨前争分夺秒排查洼地陡坡,和村干部一起堆沙袋、疏水渠;当寒潮预警骤至,后备箱满载棉被、厚衣等御寒物资,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的家中。车子快一步,政策就早落地一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就能更及时一分。那些深深浅车轮印迹,不只是行驶的轨迹,更是“不让群众等”的承诺,是“服务送上门”的担当。它悄悄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让“政策响应不过夜、群众诉求不耽搁”的口号变成了看得见的实效。
“电驴”穿梭,绘就村情“活地图”。基层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摸透村情。村情不是躺在文件里的文字,是踏遍每寸土地后刻在脑子里的“活地图”。为了摸清村里的“家底”,驻村干部操控无人机飞过村庄上空,一张张全景图里,房屋、田地、溪流的轮廓渐渐清晰,可真正的细节,还得靠自己去“钻”。于是,干部拿上村庄全景图,骑着电驴钻进村巷,逐户核对村民信息,重点标注困难群众、党员干部等,做到民情民意一目了然;驶过成片茂盛的红心李地梅林梅林,仔细划清地块范围、厘清资源分布,做到村庄产业一手掌握。“电驴”的灵活,恰恰补上了汽车“够不着”的缺口,它能“钻”进窄巷听民声、“驶”上田埂察实情,让那张原本停留在纸面的村情地沾,沾了泥土、带上了温度,变得鲜活又精准。
脚步丈量,走出纾困“最优解”。面对基层项目推进的梗阻、邻里纠纷的顽疾、政策落地的难点,唯有通过最直接的走访调研,才能发现真问题、寻得真“药方”。在“非粮化”图斑整治工作中,驻村干部一趟趟往田间地头跑,蹲在田埂上量准地块边界,拨开枝叶辨识作物种类,坐在田垄上和农户拉家常、听诉求。只有把每一块图斑的“底细”都摸清,把农户的“心声”都记牢,才能拿到最鲜活的一手实情,为后续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办公室里苦思不得的破解之法,往往就藏在村民家的板凳上、项目一线的情节里。在“跬步千里”的躬身前行中,这双脚丈量的,正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