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抓项目,又要调解矛盾,真是分身乏术。”
“为了办证,在部门和园区间来回跑了N次。”
“缺人、缺钱、缺政策。”
……
10月中旬,记者走进台州各大产业平台,与平台负责人、工作人员、企业主对话,诸如上述的困扰不在少数。在这背后,是当下产业平台深陷“小马拉大车”的体制困局。

今年以来,台州市以“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年活动为主线,将“产业平台提能升级”列为首位抓手。8月底,《台州市产业平台体制机制改革指导意见》(下称“台十条”)出台,系全省首个针对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专项政策文件。
总体来看,“台十条”聚焦全市产业平台的堵点、难点,在干部管理、事务管理、人事财税、公司运营、考核评价五大领域推出了10条突破性举措。
“改革的关键在于系统破解产业平台治理中‘管委会与党委政府、属地镇街、部门、运营公司、园区企业’五对核心关系的矛盾,对权责错位、职能泛化、动力不足等沉疴动刀。”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剥离社会事务,从全能管理到专业攻坚
改革的核心,在于让产业平台“轻装上阵”。
“以前,经济发展要抓,社会民生也要管,人员很分散,大家疲于应付各项事务。”温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剑说。
为激活发展动能,去年4月,温岭开始探索运行“区镇一体”模式,由市委常委兼任开发区管委会与松门镇党委书记,温岭经开区负责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人才科技、新城规划建设等工作,松门镇则承担起社会管理职能。

“在社会治理方面,乡镇本就有专业化的职能部门,更熟悉情况、经验更丰富,协调矛盾时效率也会更高。开发区的一批人则回归主责主业,能更心无旁骛地抓经济。”林剑说。
温岭经开区是台州产业平台“减负”的先行者。截至目前,全市7个开发区已基本完成职能剥离,预计年底实现全覆盖。
与此同时,“台十条”要求各产业平台提升经济服务能级,以“企业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构建“就近办、高效办、全程办”的服务体系。
对于入驻企业而言,尽快落地投产往往是最大诉求,而繁琐复杂的手续总令其焦头烂额。然而畅拓纳米材料(浙江)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颜伟鹏却拥有了一次愉快的体验。

“今年年初,我们企业成功入驻头门港。以前,许多流程要跑到临海城区的各个部门办理,现在可以直接在园区的企业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时间上节省了近40%,很方便。”颜伟鹏说。
今年以来,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推进14个部门601项涉企事项在区内直接办理,真正做到企业“审批不出区、办事不出门”。
目前,椒江、天台等7家经开区的企业服务中心已与属地政务服务中心联动,并建立标准化代办流程,平均办理时限缩至0.5个工作日。此外,4家偏远开发区的企业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事项进驻到位、审批充分授权。
加快市场化运营,从“输血”到“造血”
9月1日,镭明半导体高端设备制造项目在路桥完成交割。之后,它将在半导体前道晶圆加工、后道先进封装环节提供助力,为路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至此,路桥经开区已招引落地项目41个,其中新质生产力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如此喜人的数据源于该地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过去,全市产业平台主要依赖传统招商模式,由管委会扮演“大家长”的角色,管理着园区的所有事务。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该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如灵活度不高、专业化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
面临此番情形,去年5月,路桥经开区在全市率先组建平台市场化招商公司——台州金创招商服务有限公司,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推动园区从“行政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型。
“建立初衷是为了解决项目来源少、决策流程长的问题。”路桥经开集团副总经理王霜说,该公司专门招聘经验丰富的专业招商人员,“他们自带项目“流量”,人脉更广。”

如何锻造一支招商铁军?一方面,该公司按照“基本工资+项目提成”的模式,激发队伍积极性。同时,设立KPI考核,实施“末尾淘汰制”,自此签约率、资金到位率等成了考核指标。据统计,自去年11月招商队伍组建以来,共开展220次外出招商及项目对接活动。
“让市场走在前面,是‘台十条’的另一个核心要义。这一转变,本质上是把平台发展从‘政策输血’转向‘市场造血’。”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管委会+公司”模式的逐步推进,管委会的角色逐渐从“大家长”转变为“大管家”,能够更好地发挥政策统筹、资源调配职能。
截至目前,全市11个产业平台已实现市场化运营机构全覆盖,全市开发区共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6个,3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1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5个,百亿产业项目1个。
重构利益链,从抢蛋糕到做大蛋糕
“对于产业平台而言,话语权与协调权至关重要。”三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梅伟说。
如何让平台拥有话语权?奥秘就藏在考核清单中。为了确保改革措施可以行稳致远,“台十条”通过捆绑考核机制,提高开发区在乡镇街道、运营公司综合考核中的权重,使彼此的发展真正绑在一条绳上,促使“一盘沙”变为“一盘棋”。

在《2025年度乡镇(街道)、园区、县直部门单位、县属企业综合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服务保障平台工作就占了4分。
“可别小瞧这4分,它所占的权重已接近5%。这几个月来,各方从原先的分散作战转变为协同作战,管理方式更精准,政策落实的效率也大幅提升。”梅伟说。
此外,“台十条”明确要求,通过编制倾斜、薪酬激励、财税返还、人才政策等组合拳,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与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推动要素保障从传统的“等靠要”变为“主动造”转变。
以三门经开区为例,今年以来,该平台全方位突破要素制约:人才上,累计新增编制14名;资金上,在原有分成基础上增加超收分成,超得越多,增得越多,预计2025年能实现增收2397.2万元。
通过打通权责壁垒、加快市场化运营、强化要素保障等,管委会与党委政府、属地镇街、部门、运营公司、园区企业的五对关系被成功理顺,全市产业平台体制机制更趋顺畅。
当然,这场改革还存在许多风险和挑战。运营公司市场化转型,能否真正摆脱原先的桎梏与惯性?干部能否适应新的岗位与职能?相关保障政策是否真的能落地?这些都是“台十条”要经受的考验。真正的成败,不在文件出台的那一刻,而在未来的执行上见文章。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