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州,美食的格局如灵江水系,干流奔腾,支流交错,最终共同汇入东海浩渺烟波;又如一幅斑斓织锦,每一根丝线闪耀独特光泽,又紧密交织,共绘“鲜嗒嗒、糯叽叽、甜蜜蜜”的诱人画卷。
若说这片山海之间的土地有何独特气质,那便是在“大同”中包容“小异”,在“一体”中滋养“多元”。这不仅是风味的智慧,更是生活的哲学。
同源之味,分流成景
漫步台州,美食的多样性令人惊叹。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县(市、区)呈现出微妙的差异,恰如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眉眼间有相似,性情上各精彩。
台州人对姜汤面的执着,堪称一部风味地理志。随着这一制作技艺入选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碗凝聚山海智慧与世代传承的美味更显珍贵。路桥讲究“姜老汤浓”,承袭《台州老味道》所载古法,“三年姜、五年功”的匠心中,是老姜与菜籽油的完美交融;临海遵循府城药食同源理念,据《临海饮食志》记载,熬制时添入黄酒取其温通;椒江靠海而居,善用当天上岸的鲜虾、蛤蜊,实现海洋到餐桌的极速流转;温岭做法独到,放入本地特产墨鱼蛋,取其鲜爽滑嫩;玉环则偏爱加入薯面,以其柔韧爽滑承载姜汤的辛辣浓郁。每一碗,都是当地人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风土的忠实记录。

姜汤面 图源:台州文旅
食饼筒的演变同样精彩。临海人称为“麦油脂”,馅料通常包含肉丝、鸡蛋丝、豆腐干、笋丝、萝卜丝、绿豆面等食材,单独炒制,保留其独特风味,在薄韧面皮中形成绝妙层次;天台人唤作“饺饼筒”,恪守“五虎擒羊”的搭配智慧与“七分满、三分空”的古训,成筒后必要慢煎至两面金黄,皮脆馅熟,香气四溢;三门人称为“麦焦”,馅料粗犷,但善用蛏子、花蛤等小海鲜;温岭版本独到之处在于最后淋上一勺咸香肉卤沫;玉环人则习惯搭配清鲜可口的鱼丸汤。名称各异,但那张柔韧的面皮,包裹的尽是台州人对丰饶物产的感念、对四方宾客的热忱、对山海交融的礼赞。

食饼筒 图源:台州文旅
和合之韵,存异求同
台州美食包容并蓄的气质,深植于台州的历史文化积淀。起源于天台山的和合文化,寒山与拾得和而不同的智慧,不仅流淌在晨钟暮鼓里,也浸润在灶台餐桌间。
台州人深谙和合的真谛——它不是简单的整齐划一,而是多样性的和谐共生。从山海相拥的地理环境,到南来北往的人口迁徙,这片土地始终以开放的胸襟接纳各种饮食文化的交融。正如史料记载的丰富物产,千百年来在此相互滋养,最终成就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

和合台州宴 杨辉摄
这种智慧,在当代得到精彩延续。在推动“台州菜”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制定的标准化建设并非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风味,而是为这份丰饶确立坚实的“风味基准”。新荣记在传承发扬台州本味的同时,建立了从食材溯源到烹饪标准的体系;路桥推出的“辣呵呵”口味新标签,对传统姜美食进行系统化开发;黄岩“中华橘宴”等地方特色宴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都是台州美食家族中个性鲜明的优秀成员。
更令人欣喜的是,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各大美食节和活动中蔚然成风——既有整体性的台州美食推介,又有各县(市、区)展示当地特色的平台。这种既保持个性又共谋发展的格局,正是台州美食最具魅力的地方。
千面一味,聚力同心
根据统计,台州有传统美食300余种,现有各类餐饮经营单位近6万家,其中既有知名餐饮品牌,也有遍布街巷的特色小店。这种多元共生的餐饮格局,正是台州美食生命力的最佳证明,也是台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最深厚的底气和最独特的优势。
以台州菜博物馆建设为重点,带动各地特色美食街区发展;以职业院校为依托,培养厨艺人才;以“台九鲜”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打造优质食材供应链。这些举措,既保持整体协调统一,又为各地特色发展留出充足空间。
理解了这份千面同源的和合之美,便能读懂台州的山海格局。
因为懂得,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丰富;因为丰富,所以强大。让每一碗风味不同的姜汤面,都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纽带;让每一个内里乾坤各异的食饼筒,都化作迎接世界宾朋的请柬。当千般风味终归一味同心,台州便真正在舌尖上,找到了最动人、最恒久的位置。
这不仅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在和合中见丰富,在差异中见和谐,在传承中见创新。台州美食,必将以独特的千面同源之道,在世界美食的星空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