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个出门在外的人都有一种牵念,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会越来越深。这种牵念就是那挥之不去的老家,很多时候,这个老家往往是回不去的从前。买刘汀的《老家》这本书,完全是冲着这个书名去的,很想看看作者笔下的老家是个什么样子。
老家是什么?老家是不能割舍的心结,老家是千百年传承的风土人情,老家是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老家是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里的母亲……我的老家虽和刘汀的老家地域不同,但都是最念想的地方。
《老家》的文字沉重厚实中带着几分沧桑,大概离乡的人都对家乡有几分哀愁吧。作者分别从人物和风物两个方面展开对老家的回忆。上部主要描写了老家的人们,包括质朴固执的父亲,孤苦可亲的舅爷,敏感善良的四叔,思想活络的三叔,想走江湖的传奇爷爷,性格与命运各异的二爷爷和三爷爷,还有能下神的二娘,心气高的小姑,邻居家的婶娘,爱折腾却命运曲折的表弟。从他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老家人,我的爷爷奶奶们,叔叔婶婶们,兄弟姐妹们。他们是一样的淳朴,真实,善良,勤劳勇敢。我想这就是全中国农民共同的精神气质,不管南北东西的地域差异,是超越空间的群体美德。
他们的命运变迁与悲欢离合,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昔日乡村原生态的韵味和风情,变异得别出心裁,似是而非。晨闻鸡鸣,暮观牧归,成了记忆中独具的影像。从唐诗宋词中飘逸而来的袅袅炊烟,已失去昔日婉约的倩影;天然气、液化气进入乡村民居,城市中特有的车水马龙般熙熙攘攘,已外延成乡村一道比比皆是的另类情境,广场舞日夜不停地震响在那片,曾经四季收贮分明的场院,房檐下那一窝窝燕雀,逃遁般不知迁徙何处……想见那一道道曾经乡村四季之时的景致成了现代奢侈,但也充分折射着时代的变迁。时代在进步,老的生产工具被机械化取代,农民也不再仅仅依靠土地来生存,口袋鼓了,思想观念也逐步城市化。正在消失的乡村吹响着哀歌,每一个远离老家的人,有深沉的痛感,也有对新生活的期盼。
作者对老家的风物的描写同样细腻生动。童年难忘的风俗,年节的仪式,走亲访友的礼仪和人际交往的习惯,剪纸、敬神、撒灯、撒仓房,因为太饿在学校里偷肉吃,做假粮票……儿时的记忆活灵活现,欢乐祥和中透着平庸的罪恶。
作者朴素而真切的记录让人浮想联翩,想起我的小时候种种趣事。南北文化的差异确实依然存在着,其根本还是地域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奇怪的是我对作者描述的风俗习惯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尽管我从未去过内蒙古。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江南橘乡,记忆竟有些混乱了。
一边是辽阔无边的蒙古草原,毡房里有小米煎饼的香,孩子们追着小羔羊从山上跑到山下,再从山下跑到山上,直到羊羔再也跑不动,躺下了。羊倌儿骑着马儿,沿着太阳落下的方向追赶羊群,浑厚的歌声里,夹杂着羊群“咩咩”的叫声。
一边是东南沿海温黄平原绿树成荫,果花飘香,爷爷伯伯们扛着锄头,嘴里叼着旱烟袋满意地归来。婶婶摘了大框的蔬菜,奶奶坐在土灶前拾掇柴火,锅里有土鸡肉的香。一群孩子追逐着奔向清冽的泉井边,后面跟着两条大狗,一条黄的,一条白的。孩子们山雀般的笑声与土墙屋顶的炊烟一齐升腾,直到掩没消失在橘林里。
《老家》带着我们重新经历一次返乡之旅,可即使你真的回到最初那个地方,你依然会想念吧。长满野草的路和逝去的人们,总在有梦的夜晚使人难以释怀,老家在一个一个的逐渐消失,变得遥远而清晰。是啊,“老家”这个词从很多人的嘴里说出来,其实意味着你永远回不去老家了,你已不属于老家,老家也已经不属于你,它已经不是你记忆中的老家了。
刘汀的《老家》引领着我隔三差五地往乡下老家跑,因为,那儿有我的童年、我的父母、我的叔伯乡亲,更有牵着我这只在外闯荡风筝的根,养育我的山、我的水。可我记忆中的老家只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如今的老家都建设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时间流逝了,日子好过了,只是我的老家,再也回不去了,老家只在记忆里了。
★当代知名作家苏童、迟子建倾情推荐。苏童:《老家》写出了故乡人面对生命磨难时的苦痛,写出了他们苦中取乐的欢愉,也寄寓了作者因离却故乡所背负的沉重和感叹,值得细加品味与咀嚼。
★80后离乡人手记对生身之地的眷恋与无奈。
★寂寞众乡亲,当初少年时。苦难渐已漫漶,灵魂依然纯洁,老家有深痛亦有微光,撑持漂泊异乡的人。
★全书17篇文章,看得到天地广阔的乡村、渐已遥远的质朴儿时、挣扎困惑着的乡亲,这无法挽留之地,这渐行渐远的来处,蕴藉了困苦与暖甜,年轻离乡人的每一次归去更是同它再一次推离。“曾经共同生长,如今分道而行”令人感伤而充满希望。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