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邮政储蓄邮政储蓄台州支行农业银行台州支行
新闻热线:0576-88106106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新闻  >  文化
王绍舜:古琴为伴,戏为侣
2018年02月03日 来源: 台州晚报

王绍舜弹琴像

《绝响》书籍

王绍舜古琴曲CD

  他是一代古琴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琴音像集合型出版物专著《绝响》收录了78位老琴家,他是其中之一。

  他是棋痴,与人下棋输了,会久久捉摸棋局,甚至通宵失眠。

  他是画家,少年时他的画就曾被作为杂志封面,他后来被杭州国立艺专应用美术系录取。

  他是剧作家,1955年,他编剧的《晴雯之死》在上海越剧院演出,誉满越剧界的王文娟扮演晴雯,大获成功。

  他是爱国志士,年仅13岁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因导演《兄妹开荒》失业,又因参加革命戏剧活动过多,受到了校内青年军的恐吓,并积劳成疾而休学。

  他,一生穷愁,一生多病,一生未婚。

  他,就是王绍舜。

  家学渊源

  王绍舜先生(1924-1982),笔名王牧、牧子,温岭人。

  旧时,王氏家族在温岭算得上是个大家族,人才辈出。到王绍舜先生父亲这一辈,前后出了四位秀才,王绍舜先生父亲王一模,即是其中之一。王一模以坐堂行医为业,善诗文,通音律,吹拉弹唱无一不精。王绍舜先生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对音乐戏曲方面的浓厚兴趣。

  另一位对王绍舜先生影响颇深的长辈,是族叔王宗莲。王宗莲琴棋书画皆精,先生少时随其学过琵琶、古琴和绘画,在艺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国志士

  照片中的王绍舜先生,戴着一副眼镜,清秀儒雅,从外表看,仿佛一个文弱书生。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年的王绍舜先生,还是一位拥有“剑胆”的爱国志士。

  1937年,抗战爆发,王绍舜先生当时年仅13岁,还是一个小学生。然而,有志不在年高,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温岭青年战时服务团,并担任了该团儿童队副队长。

  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倡导发起了新兴版画运动。随着抗战的爆发,一大批青年艺术家投身木刻版画创作,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凭着一腔热血,王绍舜开始学习木刻,决心以刻刀为匕首,救国图存。《敌人的恩赐》《号角》《使汪精卫倒下去》……一幅幅作品,记载了小小少年的一片爱国热忱。1940年夏,王绍舜与盛里予先生合作出版《木刻习集》,开创了温岭木刻艺术的先河。

  1947年春,王绍舜先生到杭州观成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在一次校庆活动中,先生让学生在文娱晚会上演出《兄妹开荒》秧歌剧,自任导演。事后,校长获悉该剧来自解放区,大为恼火,未等学期结束,就解聘了先生,先生因此丢了工作,失业回家。

  不久,先生以王文清之名,被杭州国立艺专应用美术系录取。先生不顾校园里的白色恐怖,积极参加校内外革命戏剧活动,公开演出《农作舞》《打倒猪狗王八蛋》《茶馆小调》等歌舞,被校内青年军恐吓。恰此时,先生积劳成疾,发烧咯血,不得不休学回家养病,因此免遭了反动当局的毒手。

  青春是充满血性的,是勇敢无畏的,是一往无前的。人生中有这样一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是值得骄傲的。

  以琴为伴

  王绍舜多才多艺,如春林丰盛,但他视为精神寄托的,是古琴。他说,是古琴给了他生命,使他的多病之身得以延年!

  少年之时,王绍舜就与琴结缘。在温岭师范普师科就读期间,他跟温岭县中学高中英语教师王育和学琵琶。学琵琶时,他经常借音乐唱片欣赏,倾心于其中古琴的声音,千方百计托人搜罗琴和谱。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他就买到了一张清代古琴,又得赠《琴学入门》一书。

  在杭州工作期间,王绍舜在琴的造诣上突飞猛进。因地利之便,他得以拜访在杭古琴名家孙慕唐、张味真、徐元白、黄雪辉、金祉祺等,并聆听他们的弹奏,得益匪浅。他一方面节衣缩食,多方

  寻求购置好琴,提高琴艺;另一方面,孜孜不倦地从事古琴学术的研究。省图书馆藏有多种琴谱,为他抄阅、校对提供了机会。理论与实践相长,使他在古琴艺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1962年,王绍舜关于古琴研究的论文《从古琴曲“胡笳十八拍”与词配合的情况证明词曲的作者是蔡文姬》一文,刊登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研究所刊物《琴论缀新》上。文章以《五知斋琴谱》中的琴曲《胡笳十八拍》作为参照版本,分为九个部分,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词与曲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文学、音乐,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此际,先生已因病退职,孑然一身,蛰居于杭州一间头抬不起腰伸不直的小阁楼之上,穷困潦倒。先生身体羸弱不堪,严重的肺病摧残着他。在生活上,没有经济来源,靠在街道上糊火柴盒为活,一月只能收入5元人民币左右,靠着胞妹帮佣的收入接济,勉强挣扎于社会最底层。一床一桌一椅,并几个纸箱子,就是他的所有。除了这些,那便只有他的琴,他以琴为伴!小桌上一张元代朱致远制造的仲尼式七弦琴,是他的性命所托。古琴音量微弱,深夜闭门而弹,声不闻于外,不会惊动四邻,琴就这么幸存下来。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在那个年月,琴苑荒芜,生机不现,没有对古琴艺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挚爱,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人生虽多艰,心志讵可隳!夜阑人静,一炉香、一张琴,一颗琴心,自成天地。十年一剑,先生终将胡笳十八拍辞,配入古琴胡笳十八拍曲,并编写了歌剧《胡笳十八拍》。

  1978年改革开放后,王绍舜先生的人生开始柳暗花明。先生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有关《胡笳十八拍》的著作,也由省文史馆整理发表。

  1978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人到杭州,在先生处录得《胡笳十八拍》的演奏片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鉴定后,认为有保存价值,决定于1979年5月派人专程赴杭接先生至京,录制《胡笳十八拍》及其他琴曲,修改《胡笳十八拍》歌剧剧本。不料,1979年4月,先生突发支气管出血。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出院之后,先生身体状况更不如前,已无法赴京。生命之火已渐渐燃尽,先生或有所感,竭尽全力整理出部分自己弹奏的古琴曲,送交省文史馆留档保存。

  1981年,王绍舜先生日感体力不支,一个人在杭无法生活,遂于5月由亲属接回阔别近30年的故乡温岭。1982年1月8日清晨,先生突感不适,很快就告别了人世,享年58岁。

  1983年3月10日,王绍舜先生弹奏的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后九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先生遗愿终于得偿。

  2017年7月,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琴音像集合型出版物专著《绝响》出版,先生名列其中,《关山月》《胡笳十八拍》《梧叶舞秋风》《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渔樵问答》,幽幽古琴音穿越岁月沧桑,先生芳华如古莲子重新绽放,清音袅袅,天籁阵阵,让人忘俗。

  创作出越剧剧本《晴雯之死》

  王绍舜的戏剧创作,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此时,先生曾担任台州专区戏曲训练班的教育股长,其第一个剧本《葡萄烂了的时候》,即创作于此时。

  1954年,王绍舜先生写出了越剧剧本《晴雯之死》,受到华东戏曲研究院和浙江省文化局的重视。经修改定稿后,1955年12月,该剧在上海越剧院公演。晴雯由誉满越剧界的王文娟扮演。演出大获成功,武汉越剧团、浙江越剧团皆上演了这部作品。剧中“晴雯补裘”一曲,曲词优美,广为流传。先生亦因此剧的成功,被调到浙江省文化局戏剧处工作。

  此后,先生以戏为侣,笔耕不辍,编写的戏曲故事《比目鱼》、地方戏曲《懒惰嫂》、说唱《歌唱农业大协作》,分别由东海文艺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花魁女》《宝玉与黛玉》《嫦娥奔月》《娥皇女英》《柳莺记》《夜明珠》《清风楼》《愚公移山》等戏剧剧本,《南海长城》《柜台》《红嫂》《迎春花》《苦菜花》等现代戏曲,从他的笔端汩汩流出。其中不少作品由浙江越剧二团、杭州越剧团、杭州杭剧团、杭州曲艺团及各地、市、县剧团演出。

  先生以自己的勤奋聪颖,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标签: 王绍舜 古琴 温岭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杨群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