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台州频道6月25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罗亚妮)黄岩建县已逾1300年,居东海之滨,倚山面海,风景青碧,人才超卓。阅览古志,寻访达者讲述历史,不禁慨叹,黄岩实乃胜地,文风炽盛,人才辈出,“东南小邹鲁”真是名副其实。古往今来,黄岩这块宝地风流人物更兴迭起,印有谢灵运、朱熹、张伯端等名人墨客的足迹,也曾孕育出南宋名相杜范、明代将领曾铣、科学院院士陈芳允等一代人物,大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风范。沿着从古至今的脉络,追溯黄岩的人文历史,他们的才华横溢,他们的崇文尚武,他们的以身许国……都应该被一一铭记。
鼎盛的时代 “小邹鲁”彪炳史册
南宋时期,台州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北方沦陷,大量包括皇族在内的贵族大姓南迁。作为京都辅郡,大批中原人氏迁居台州,并定居首县黄岩,输入中原文明。朱熹更是数次来此讲学,更使黄岩文风大兴。据记载,宋代至清代,黄岩有进士287人,其中南宋占182人。
在这一时期,黄岩被誉为“小邹鲁”。南宋第一贤相杜范,著名的“江湖派”领袖、布衣爱国诗人戴复古,大历史学家赵师渊,“台州十大儒”之一的车若水,还有留下开创性科学著作的徐似道、陈景沂等人,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
在历朝历代的黄岩人里,被写入史书的有数百人,但能在《宋史》中占据洋洋洒洒四五千字的却是极少,杜范就是其中之一。
杜范作为一位政治家,以爱国、清正廉洁传颂于世。他非常同情民间疾苦,在地方为官时经常减轻徭役,赈济贫民,还广修水利,大兴文教。他为官30多年家中田产未增一分,老家房屋十分简陋。
据史书记载,杜范因不屑与权奸共事,曾五次上表辞官。理宗深知其才,遣中使挽留,下令皇城诸门不让出城。太学诸生纷纷上书留范,严斥史嵩之误国。1244年12月,理宗授杜范为右丞相。此时,蒙古军大举入侵,杜范调兵遣将,解合肥、寿春之困。
可惜的是,杜范居相位仅80天就去世了,终年64岁。这位为官清廉的宰相深受百姓爱戴,其灵车过处,百姓涕泪滂沱,聚祭巷哭。
谈及黄岩的文化大咖不得不提左纬,他的诗文名动朝野,人称“文如韩退之(愈),诗如杜子美(甫)”,更加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家族一门有六名进士。尤以左纬和左誉、左鄯为代表的“三左”成南宋时期文坛佳话。
在山亭街上,依然能找到左纬创办“山亭书院”。相传北宋年间,左氏先人在此垒石筑假山,山腰建一亭,周边建一楼,名曰“山亭馆”。时间冲走了许多的记忆,但山亭街的街名却从此传承下来。走在老街上,似能听到郎朗读书声,踏过绵长的时光,回荡在耳畔。
像这样的书院,黄岩还有很多,樊川书院、九峰书院、萃华书院……正是这些小小的书院,见证了黄岩历史文脉的延续。
战乱的时代 真豪杰一心报国
黄岩城区的东官河西边,巷陌纵横。据清同治、光绪年间资料记载,从南往北有南浮桥里、丁家巷、双桂巷、山亭街、桂枝街、羊头塘里、大梅梨巷、小梅梨巷、柏树巷、前祚、东浦巷、后祚等街巷。
这些寻常巷陌,串起了黄岩的历史印记,也见证了黄岩人的诗性与血性。
桂枝街是其中的一条小街,位于黄岩青年东路与天长北路交界处附近。这条仅仅百余米的街道,如今依然保留着不少清末、民国时期建筑。
桂枝街的“将军第”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是黄岩人池建功的故居,他曾在清道光年间任福建提督。
说起池建功,不能不提鸦片战争中著名的定海保卫战。1841年10月,英军侵占定海、宁波。次年4月12日夜,池建功乘东南风大作之时,指挥小船靠近英舰,抛掷火药罐,四面放枪喊杀,烧船8艘,英军死伤不少。这是大清军队在与英军不同等级的较量中为数不多的胜利。战后池建功升参将。
咸丰三年,池建功署温州总兵,恰逢温州因大水民多饥死。他建议设局施粥,倡捐百金,下谕将校勉力相助。于是守令、士绅无不乐施。历两月余,全活甚众,土民立碑歌颂。
不仅是他战功卓越,池门一家都是豪杰。其祖池化鲸,赠武功将军,从二品;其父嘉庆十五年巡海亡,恩赐世职罔替,赠武功将军;其兄池佐清,由世职历署本标守备;其弟池亮,道光十七年任黄岩镇总兵标下中营守备;其子池维翰为蓝翎把总,为七品;其二子池维屏,同治中署玉环参将;其孙池铭恩,任海标城守备。
一座小小的院落,池家一门八武将,在黄岩历史上并不多见。当地相传从南宋到民国,不论多大的官员,踏入山亭街前,官员都要下轿,然后步行至桂枝街,以示对池家的敬意。
透过历史的云烟,我们将视角漫过晚清,停留在民国这个风云迭起的年代。
1906年,在黄岩宁溪乡后街村的一户商贾家庭里,一个虎头虎脑的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王天祥。因其父亲王仲华一生仰慕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因此将独生子取名“天祥”,希望他将来能像文天祥那样建功立业,忠贞报国。此时的王父,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日后会金戈铁马叱咤沙场。
1932年,王天祥在航校毕业,开始在航空第二中队当飞行员,后担任第八中队中队长。
1937年8月22日,王天祥奉命领队护航飞往上海炸敌阵地。当时他正患感冒,身体不适。但是,大敌当前,重任在肩的他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任务。他集合手下的飞行员,驾机出发。谁知,这次行动有内奸告密,日军早有准备。当国军机群接近目标区时,许多敌机突然从高空云层里俯扑而来。王天祥临危不惧,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奋勇反击。此时,狡猾的敌人发现王天祥是护航机长,便集中火力向他攻击。王天祥虽有高超技术,但终因寡不敌众,飞机中弹,身负重伤,在跳伞后坠入海中。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王天祥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那年,他只有32岁。
池建功、杜浒、方国珍、陈安宝、方策、林蔚……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黄岩人以身躯作屏障,洒热血写春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义,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故土。复兴的时代聚人才各领风骚
千年时光流逝,城市几经变迁,黄岩这座古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科技创新成为发展动力的今天,中国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开始在黄岩涌现。除了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还有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金属物理学家和金属材料科学家柯俊、电子物理学家吴全德等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是黄岩人,黄岩也成为台州院士最多的县市区之一。
1965年,中国开始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黄岩人陈芳允担任东方红-1卫星的测控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控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陈芳允不仅要带领其他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反复进行方案论证,还参与测量设备的制造和测控台站的建设。没有现成的进口设备,陈芳允奔走于全国各个制造设备的工厂,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
终于,1970年4月24日卫星东方红-1发射升空,陈芳允亲手参与筹建的地面测控系统很快就准确抓住了天上的卫星,及时预报东方红-1卫星飞经全球的时刻,圆满完成第一颗卫星的测控任务,保证了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和运行。这也为我国后来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84年4月8日,在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前的一天,陈芳允却在思考能否充分发挥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作用,让它为国防和国民经济服务。他和通信技术研究所的同事刘志逵大胆设想、探索,提出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上的一段频段,即可确定地面目标任一时刻的位置和进行海上移动物体的导航,也就是“双星定位”,这成为后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奠基理论。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工程正式立项;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然而,就在此前5个月,陈芳允带着遗憾走了,没能亲眼看到“北斗”卫星上天。
“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四十年京兆一技人,求新服务不爱名,一称专家已过誉,惭愧国人赶超心!”诗以言志,陈芳允的两首诗,也是他精神和信念的真实写照。
说起植物杂交技术,大部分人脑海里出现的科学家肯定是袁隆平。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在植物杂交育种领域曾经开辟出新的局面。
1898年8月2日,罗宗洛出生于黄岩乡村的一个小康家庭。1918年,罗宗洛考取日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从此,青年时代的他就在日本学习和工作13年,经历了严格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训练,并在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农业生物学科植物学分科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2月,罗宗洛携眷回国,先后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央大学任生物系教授。
当时的罗宗洛承担了国内薄弱的水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工作,并且奠定了这个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基础。他一生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取得很多教学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开山祖师。
1978年10月,罗宗洛不幸辞世,享年80岁。1988年,在他逝世10周年之际,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为罗宗洛教授塑了铜像,以志永久纪念。
在历史长河中千载盛衰兴废的黄岩,成就了一代代满腹经纶、赤胆忠心、勇于探索的名人名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奠定了黄岩乃至大千世界的未来发展之路。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