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正文
探秘三门祭冬 一场流传了700年的文化盛宴
2016年12月07日 来源: 浙江在线 三门报道组 任平

  冬日的暖阳轻柔地抚摸着大地,空气中多了一种闲适和甘冽的味道。

  在三门县城通往亭旁镇杨家村的一处铁路高架桥侧,三门亭旁杨家祭冬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红底白字宣传标语崭新而醒目。三门祭冬作为台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确实让当地人为之自豪。

  杨氏家庙是三门祭冬的主场地,位于亭旁集镇所在地杨家村。12月5日上午,在三门祭冬代表性传承人杨兴亚的带领下,记者慕名穿街过巷一探究竟。一路上,商贩沿街设摊,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弄堂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坐在自家门前,一名妇女一边飞快地编织着草帽一边跟行人打招呼,不远处,几条小狗慵懒地躺在地上小憩。

  农家的冬日,或许就是这般恬静,岁月总是波澜不惊地流逝,如今,却意外地因一场民俗活动而让人瞩目于此。

  祭冬,是这里流传了700多年的文化盛宴,用当地人的话说,二十四节气始于冬至,祭冬所要传达的是迎接新年、庆贺丰收、感恩尽孝的含义。

  

  祭冬渊源

  《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冬至是大吉之日,也称“小年”,有团圆之意。

  三门祭冬以亭旁镇杨家村祭冬规模最大、程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同时,三门祭冬又是以杨家村祭冬活动为蓝本申报非遗项目的。2014年12月,三门祭冬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冬至与清明一样是“活节”,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一般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22日。今年的冬至日是12月21日,再过10多天就到了,对于一年四季或忙于农事、或外出务工的亭旁杨家村人来说,他们无论如何要抽出冬至日前后的几天时间,为祭冬的事情忙碌。

  亭旁杨氏家庙创建于明洪武初年。《礼记》载:大夫三庙,士二庙。杨氏乃帝王之裔,故称宗祠为家庙。建成后,杨氏子孙就把冬至祭祖作为尊祖敬宗的头等大事,逐渐形成一套隆重的仪式。清雍正年间,杨氏族人重建家庙,1986年再度扩建。今年,为了庆祝三门祭冬入世遗,目前正加紧修缮中。

  三门祭冬由祭天、拜祖、祝寿、老人宴等仪式及与之伴生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组成。为了冬至这一天的活动,杨氏族人每年都会提前半个月开始张罗。甄选祭冬仪式祭者是首要,且有一套严格的礼俗制度。主祭一人,陪祭四人,读祝一人,喝礼一人,以及执事、童男童女若干人。准备的祭品也很讲究,摆在最前面的是五祀,接着是大盘、小碟、大碗,最后是酒、汤等。摆盘里有十荤十素、各种糕点、水果糖果、鸡蛋干果等,极尽丰盛,展示的是一年的好收成。

  杨家村妇女主任杨莲春是土生土长并嫁在杨家的当地人,10岁起就跟着父亲参加祭冬仪式,近年来,一直参与祭品的制作和摆放。

  “早年,我们都要用糯米粉做八仙过海、十二生肖和姜太公钓鱼等人和物的塑像,因为糯米粉要趁热做,所以参与制作的人手也多,现在一般都用蜡像,不用那么赶。”杨莲春说,祭品的制作和摆放是一项传统,也是一门艺术,其文化内涵已经延伸到祭祀活动之外。

  

  仪式隆重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要利用冬闲的季节好好准备,在冬至日,表达丰收的喜欢和对天地祖辈的感恩。

  冬至前一天,参加仪式的村民一大早便要前往大龙岭的高山龙潭,举行取水仪式。只有符合要求的人才有资格代表村民取水。乐喧喧、旗烈烈,大龙岭离杨氏家庙约1个多小时的脚程,来回要用去3个小时左右,这段取水的路也是展示虔诚之路,因此,不能借助任何交通工具。

  取水前还有一个祭拜的仪式,表示对自然禀赋的感恩、对天赐圣水的感谢。取来的龙潭水一般都会装在一个青花瓷坛里,送回杨氏家庙,以备翌日祭祀者净手、洒水之用。为什么要取龙潭水?对此,担当过主祭的杨家村党委书记杨成来说,龙潭水为长流水,寓意为族氏源远流长、子孙绵延不断。

  冬至当天,三门县内外20多个村的杨姓族人会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祭冬,其中,远的来自温州苍南、宁波象山,近的来自三门海游善岙杨、横渡长林、健跳猫头洋、海润长湾等地。他们都是近百年来从亭旁杨家迁徙出去的,他们来的时候一般也会带一些祭礼。

  由于今年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目前杨氏家庙正在加班加点地修缮。据村民介绍,往年这个时候,家庙里一般都已经洒扫妥当,并提前营造氛围,挂上彩旗、灯笼,贴上新对联,今年等施工结束后,他们会加紧布置。

  而一般冬至日凌晨3点开始,杨家村街巷中就会传出阵阵锣声。“敲锣是为了提醒大家仪式即将开始。”杨成来说,祭祀开始前,参加的人都会沐浴更衣,以示对天地祖先的尊重,而主祭和陪祭等会更换清一色的唐装,并按照规则各就各位。这几年都是杨兴亚负责读祝文,今年73岁的杨成来(同名)负责喝礼。

  祭天和拜祖是两个分量较重的仪式,祭天主要由主祭朝东、南、西、北对天叩拜,然后三拜九叩,读祝感恩。拜祖时,族人起立,鸣炮奏乐。主祭者等三拜九叩,三献,读祝。礼毕,族人按次序拜祖。之后就是邀请戏班至中堂像前拜请三献读祝,礼毕,由主祭者接过蟠桃献于祖像前,开演祝寿戏。

  午时,举行老人宴,60岁以上的杨家村老人集中在家庙品尝冬至圆等,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还可以额外得到2.5公斤猪肉。然后戏班子在家庙连演五天五夜的大戏,整个祭冬才宣告完毕。

  非遗传承

  在台州,不少地方都有冬至祭祖传统,但一般只是在冬至日当天烧几道菜,做冬至圆,摆上供桌,斟酒,上香,拜祭祖先。三门人说“冬至大如年”,在各乡镇聚族而居的村落之中,保存着在冬至节举行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三门祭冬就是因此而流传下来的一整套复杂、庄严的仪式,体现的是三门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家族关系的重视。

  据三门县文广新局党组成员钱法明介绍,目前三门有亭旁杨家村、海游街道上叶村与健跳镇小蒲村等6个村的姓氏保存着较完整的祭冬仪式,且每年都要举行祭冬活动,而有的同姓村则每年轮流举行祭冬活动,规模不一。

  亭旁镇杨家村作为三门祭冬申遗的代表性村落,因此也成了各村学习的对象。海游街道悬渚村,因历史原因,祭冬传统曾间断了70多年。近年,因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该村又把祭冬传统重新传承下来。为此,他们曾多次到杨家村取经。

  杨亚兴参与三门祭冬活动已经有三四十年时间。虽然已87岁高龄,但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写得一手好字。他家中珍藏着一个档案袋,里面有关于三门祭冬的资料,有申请非遗的文本,有被确定为传承人的证书,还有一张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手写祝文。

  “因为识字,并且也喜欢这个民俗活动,所以每年都受邀参加。只要我还有力气,只要他们不嫌弃我,我还是会继续参加下去。”杨亚兴说,三门祭冬是一项族人仪式,也是他个人的一种文化仪式,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

  目前,杨家村参与祭冬仪式的人员少则五六十岁,长则八九十岁。祭冬仪式大多是口口相传,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在申报非遗的同时,三门祭冬也首次被以文字形式加以保留。杨家村也有意识地培养了一名祝文接班人,他与杨亚兴一起成为非遗传承人。

  作为三门申遗的全程参与者,三门非遗中心原主任郑扬铮曾撰写论文《以〈三门祭冬〉看优秀家风建设的价值》,认为三门祭冬含金量比较高,正好弥补了中国二十四节气非遗的一个空白。因此,三门祭冬第一次申报国遗就成功了,11月30日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门祭冬既是冬至期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又是传统家风在当代的延续,应当能在优秀家风建设中历久弥新,成为诠释优秀家风的典范。”郑扬铮说。

  据钱法明介绍,12月5日,省文化厅决定将今年的省民俗活动年会放在三门召开,并将观摩三门祭冬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将助推三门祭冬在全省范围内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原标题: 探秘三门祭冬 一场流传了700年的文化盛宴

标签: 三门 祭冬 流传 探秘 文化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