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财经 > 商业 正文
临海建起台州首家知青博物馆 数千件展品留下回忆
2014年03月20日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原标题:数千件展品留下知青回忆

  在临海,有一个知青博物馆,不大的馆内,藏有当年知青们用过的各种东西及历史资料,那里曾是临海最大的一个知青安置点。如今,它是台州唯一一家知青博物馆,也成为那段特殊历史的记录。

  复原知青这一代的经历

  重新粉刷的一排石头矮屋,分成14个小厅,每隔一段距离,门口就挂着一块黑色小牌。牌上刻着简短的说明:从“走向广阔天地”、“战斗岁月”到“现在的我们”……记录着知青们一步步走过的历程。

  展厅墙上,大幅的毛泽东肖像画,红彤彤的锦旗,色彩夺目的知青上山下乡宣传海报:贫下中农拉着知青的手嘘寒问暖,知青们一个个意气风发;几百张黑白照片,用玻璃框装裱着。博物馆还陈列着很多伴随当年知青走过难忘岁月的物件:情况审批表、光荣证、富有时代特色的书籍以及一部分劳动工具……这些组成了临海洞港330名知青的青春回忆。

  过了数十年,很多当时的资料和物件搜集起来有些难度。博物馆管委会人员牛群鸣介绍道:“我们成立了一个筹委会,专门有人负责这块的收集整理。在自己家里找,发动亲戚朋友找,去图书馆、档案馆角落里慢慢翻……基本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光收集这些旧物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具体多少没做过统计,不过几千件应该有的。第二期的收集工作也已经开始了。”

  重整知青住过的房子,收集知青用过的物品,整理当时的历史资料,这么多繁琐的工作只为了一个主题,牛群鸣说:“我希望这里能够真实地复原我们知青这一代的经历。”

  收集数千件展品记载这段历史

  数千件展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当时留下的各种照片,基本上每个展厅的墙上都挂着数十幅,真实反映了洞港农场的发展变迁和知青们的生活劳作场景。

  在“走向广阔天地”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一幅洞港早期的照片,荒无人烟,看上去一片萧瑟。最初一批知青来的时候,农场很大一片还都是海涂。

  “政府划了洞港这一块围海造田造成的土地,把知青们迁了过来。”牛群鸣说,1973年,临海洞港农场迎来了第一批上山下乡的32名知识青年。当时还没有宿舍,他们暂住在洞港上游天德闸的仓库里,每天天蒙蒙亮走五里地赶到这里开始劳作。现在博物馆所在的知青屋,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知青们亲手搭起来的。

  每每说起当年的知青生活,他都很感慨,“十六七岁都还是半大孩子,大家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耕田、种棉花、捕鱼……不过说起来最辛苦的还是挖河、挖地沟。冬季,对于农村来说,是闲季,晒晒太阳,烤烤火,最多在旱地里干点活。”

  牛群鸣指着墙上一张照片,告诉记者,围垦就是在海边用泥土、石块筑起一条堤坝,拦住海水,然后在陆地这一侧种上庄稼。之后,层层推进,向海边进行新一轮的筑坝、开垦。在知青来到洞港的那些日子里,洞港农场已有填海造田面积800多亩。

  “刚开垦好的土地盐分太高,一般的农作物没法长,只好种咸青。所以,咸青也成了当时最常见的一种植物,但现在已经不是很常见了。”牛群鸣眼里不无怀念。

  “藏品里最多的是照片,可要说最少也是最难找的,那肯定是书信和手记。”牛群鸣说。

  在数千件的藏品中,书信和日记、手记只有寥寥十来件。在牛群鸣心里,这些东西数量虽少,价值却不低,“人的记忆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知青博物馆就是把能够记载这段历史的东西保留下来。农具这些实物哪里都有,而照片也是只能反应个大概。但是,这些手记之类却能实实在在记录曾经发生过什么。”

  这些书信手记弥足珍贵,但收集过程却很是坎坷。

  “今天写信和日记不怎么流行了,但在当时却是不少知青的日常习惯。本来大家以为这块的收集会很简单。”牛群鸣有些无奈,过了数十年,这些老物件都不知所踪,而且书信和手札都是比较隐私的东西,有些人即使有也不愿拿出来。

  记者看到,知青来往书信展柜里只有三封信。牛群鸣说得到这几封信却是意料之外,“农场里原来办了一个蟹壳厂,这几封信是老知青王元澄(蟹壳的技术员)在家中的一个角落找到的,都落满灰了。”

  想把该馆建成所有台州知青共同的博物馆

  结束知青生活后,知青们的人生通向了不同的方向。“大部分知青都回去了,很多人参军、读大学、工作,有些后来去了海外发展,还有几个留在这里成家,最后扎根下来。”牛群鸣说,不少洞港知青对这一段记忆始终难以忘怀。

  2011年,洞港知青农场屋被列为临海文物保护点。得知这个消息后,牛群鸣和几个曾经同为洞港知青的好友商量,“全国各地知青博物馆都有,浙江有湖州、宁波两个,台州还没有。和大家一合计,都觉得建馆是个好事。”

  然而,如果要建馆,资金、地皮是个大问题。由于临海知青博物馆属于民间性质,没有财政支持,“不过,临海市政府作出指示,把农场里的知青屋和所在的这块地划到博物馆名下。”这样,房和地的问题就解决了。在资金上, 330名老知青每个人拿出一点,从几百到几万,最后集资凑出了30来万元,成为博物馆的启动资金。

  “博物馆建是建好了,不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知青屋有五排,我们就修整好了一排,地方不够,还有很多东西没摆出来。”牛群鸣有些苦恼,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资金,“修复知青屋、出版回忆录(洞港知青)和收集修复文物,还有文博馆看管人员的工资,大家集资的30多万元已经用掉一半,政府到时可能会补贴十多万元,但是对于博物馆发展,这笔钱还只是杯水车薪。”

  尽管建馆不易,牛群鸣还是有更远的想法,“临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过来视察的时候,提出要发展成所有临海知青共同的博物馆,也有可能建成台州知青共同的博物馆,这也是我们的想法。”

来源: 台州商报  作者: 蒋 韵  编辑: 王未未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