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浙江孝贤”评选活动组委会经过评选,“新二十四孝”在仙居出炉,意在善意提醒,挖掘“孝”的现代意义。经统计,“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成为大家公认的孝行之首,“让父母放心你的婚姻”也成为“二十四孝”的内容之一。
(《台州晚报》10月22日)
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新二十四孝”出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如何赡养老人这一话题,一方面可能源于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而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明显滞后的严峻现实,另一方面,或许也正应了“缺啥补啥”的道理。
记得去年重阳节前夕,央视记者曾在街头随机采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一位80岁的受访者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感觉很苦恼”,记者问及具体苦恼在什么地方,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你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恨不得快死,死倒不怕”。
尽管只是随机的个体采访,但其中表露出的心如死灰,叫人唏嘘感喟之余,无疑也道出了时下不少老年群体的处境和心情。之所以出现类似这般无奈的境遇,无外乎两方面因素,一是现代人对“孝”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二是现实境况下,传统意义的“尽孝”实践起来并非易事,反而更容易因为传统束缚太多而演化成为一种精神包袱,迫使子女选择逃避。
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趋同于用金钱来衡量付出的多少,传统的孝道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蚀。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给钱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把孝更多地看成了物质满足,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殊不知,“孝”不是机械式单向输出,更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理解万岁”的心灵沟通。正因此,重新矫正视听,让孝道回归,不再沦为一纸互为攀比或人情往来的“债务清单”,显然迫在眉睫。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新二十四孝”的出炉或许可以帮助现代人修复对于孝道的选择性“精神失明”。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你我皆可为之,绝非仅仅通过重复简单的肢体动作或物质层面的付出多少来评判,甚至可以抛去诸如工作太忙、路途太远、假期太少等客观理由,依然无碍实现,关键在于用心,在于彼此沟通、相互理解。
一言以蔽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例如计票数排在第二位的“用心去听父母的唠叨”,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陪孝”,却对老人的内心期待不予理睬,纵使相处时间再久也未必“生情”,而这恰恰又是许多年轻人亟待补上的一课。
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尽孝是每一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孝从行来,更需从心来。但愿天下的儿女们,不仅能从物质上进行关心,更要从精神上关照和理解老人,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乐的“幸福感”。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