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新闻 > 文化 正文
黄岩木刻版画创作何去何从?
2013年10月16日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顾奕兴先生的两块木刻作品

  张一山作品:檐下(黑白木刻)25.4×17.8cm 1949年

  顾奕兴作品:村口(套色木刻)21.5×28.6cm 1955年

  沈雷作品:做年糕(黑白木刻)50×65cm 1992年

  一支笔、一块刻板、一把刻刀,这些简单的工具在老版画艺术家顾奕兴先生的手里却变得充满神奇。一笔一笔地在板上成画,再一刀一刀地在板上成形,呈现出凹凸的痕迹,然后敷以颜料,反印在渲纸上,一幅黑白分明的小人头木刻版画就诞生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在记者雕刻之后,才体会到刻制的难度,下刀力道不足,压根儿刻不进去,下刀太重,板面又不协调,总之,记者的此番尝试以失败告终。

  晚年的顾奕兴先生依旧喜欢在家刻刻画画,此次记者登门拜访之际,顾老乐此不疲地介绍了黄岩的木刻版画,展示了很多他以及其他老版画家的作品,说起木刻版画他难掩内心的激动,但说到它未来的发展走向,顾老显得有点伤感。

  其实版画有很多种类,按制版可分为:木版画、铜版画、丝漏版画等,而木刻版画,是版画家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成员。早期复制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充分发挥了艺术创造性,也就有了创作版画。我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台州的木刻版画艺术是从抗战胜利后的新兴木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黄岩则是台州版画的一个缩影。

  与国画、油画、雕塑等美术创作相比,木刻版画近些年备受冷落。可一度时期里,在黄岩以及在全国范围,版画创作红红火火。版画家的刀笔创作身兼重任,木刻版画是当时有力的宣传工具,被印制成一种连环画式的读本,传播速度快,受众广。但在历经岁月,时代变迁之后,木刻版画从风华正茂逐渐步入了花甲之年。

  版画风刮来木刻版画黄金期

  “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推进了我国近现代版画创作。在黄岩,老一辈版画家如张一山、陈叔亮等是“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启蒙了黄岩人民对木刻艺术的认识,使之生根萌芽;他们创作了不少佳作,在黄岩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版画之风也由此兴起。张一山先生还是台州木刻版画的“鼻祖”,造诣颇深,获过“鲁迅版画奖”,培养了一批版画爱好者投入到木刻版画艺术创作中。”顾老回忆起当时版画的热潮,向记者讲述了那个年代里,版画家们忘我、“疯狂”的创作活动。

  时代需要版画,版画供不应求,是当时版画发展最大的推动力。在顾老讲述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版画功能有了改变,解放前的革命宣传转向记录生活的点滴,那个时候是版画“百花齐放”的时期,创作自由,题材多样。黄岩以顾奕兴、朱宣咸、朱矩君、王志良等为代表的版画家群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木刻版画界,《村口》、《夜》、《田野的傍晚》、《江南初春》等一幅幅优秀作品在版画界涌现,推进了版画的发展。“全国著名版画家杨可扬和赵延年先生曾先后三次不顾年迈来到橘乡采风,还创作出了一系列的版画作品。”顾老谈到自己在与两位版画家的交往中,汲取了不尽的力量源泉。

  1983年顾老开始负责编辑手拓版画丛刊《啄木鸟》,里面是张一山、顾奕兴、袁振璜等7位老一辈版画家的手拓原作,“当时我们每人挑选四幅作品,先后出了五册十二开本大的手拓版画集,寄给全国各地的版画名家,在全国版画界产生了不小影响。”讲到这里,顾老又激动地拿出这本书向记者介绍,“这些作品激励着我创作,《啄木鸟》对我意义重大。”翻阅《啄木鸟》一张张木刻版画,一幅幅鲜明的时代烙印,以不同的手法和风貌,反映着当时的生活特点,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木刻的色相也逐渐丰富,传达着作者的个性。顾老说,其实版画不仅是黑白艺术,它也如油画那样华丽和丰富。

  “随着时代发展,版画种类渐渐增多,在创作技法上也有所突破和提高,但木刻版画发展却不尽如人意。80年代是木刻版画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伴随着社会运动出现的版画创作,都随着运动的结束而不再具有大的影响力。”顾老神情中透着无奈。

  木刻版画“晚年”处境凄凉

  在条件艰苦,打印、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木刻版画因着其可以大量复印使用的有力条件而充满生命力。到了科技发达的现在,木刻版画的“宣传使命”已宣告结束,但却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艰难“生存”着。

  师从版画界老前辈杨可扬、赵延年先生的顾老,在年轻时曾担任黄岩师范的美术教师,乐于传授自己的版画知识,定期组织美术小组写生,和学生们一起搞木刻版画创作,吸引了不少学生加入版画学习,有的后来成来中国美院版画专业的学生,有些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继续坚持。退休之后,顾老还在黄岩老年大学授过课,现在因为身体原因,年事已高的他没有精力带学生,但始终惦记着他的版画,偶尔在家自娱自乐。

  “到了90年代后,其他画种热了,而版画却冷了,尤其是木刻版画,一些版画家陆续改行,木刻版画艺术渐渐走向衰落,在黄岩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追求这方面的艺术了。”顾奕兴老先生在谈到黄岩版画现状时,一脸的惋惜和担忧。

  黄岩版画从萌芽至今,已有七十多年,而今天,一些科班出身的版画家们,大多从事丝漏版、纸版画,有些还利用电脑合成综合性的版画,“那种木刻版画特有的木味和刀味没了,原汁原味的创作越来越少啊。”顾老感叹着。

  “会不会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木刻版画的前景不乐观才被冷落?”顾老的看法是创作投入太大,比起油画和国画的市场,版画在艺术品市场的表现与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不相匹配,收益不理想,这些观念和氛围影响到年轻的一代。对于这个问题,浙江省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美术协会、版画家协会会员,黄岩文化工程研究室成员沈雷先生向记者道出了他的见解,“许多木刻版画作品需要套十七八次色才能完成,其色彩层次丰富,这是油画所不能比拟的。版画家不仅仅是一位画家,还必须是一位杰出的雕刻大师。版画的整个创作过程集画工、刻工、印工于一体,每一步都由画家本人完成,少则数月,多则半年。现在一些年轻人如果不能沉下心搞创作,为了生活奔波,那么他的收获肯定不大,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市场上版画交易数量不多,价格还是挺不错的,但也要看版画家名气和质量定价的。”

  期待迎来“第二春”

  2007年,《台州版画60年》出版,让尘封的木刻版画,再次闯进人们的视野和内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木刻版画艺术的关注和期盼。怎样才能使木刻版画更好地传承,让它更接地气,焕发活力?

  日前,一些网友也在黄岩九峰论坛发帖探讨着黄岩木刻版画的发展:有关部门可否开办个培训班,邀请黄岩的版画家来授课。一个帖子,引来网友献计热议。

  “木刻版画可以说是小众文化,不像排舞、唱歌、书法,它的群众普及率不广,需要专业技术,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美术功底外,还有木刻刀法,普通市民学起来比较困难。像我们定期在文化馆举办的‘文化超市’,里面开设的水墨画学习,感兴趣的市民就可以从零开始学,两三个月后大都学员也都能有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达到培训班的效果。”区文化馆馆长徐梅华谈道。“木刻版画的话,其实可以事先做个社会调查,如果有很多爱好者并能坚持来学习,那我们肯定支持的。”区文广新局副局长范棕莲如是说。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是爱才的,肯定也乐意教,但我希望对方不是三分钟热度,木刻版画不像其他画种,不下苦功夫根本入不了门,现在搞书画的年轻人很多,但能用心搞版画的很少,有成绩的更少。当然如果只是为了体验木刻版画,那又是另一回事情了。”沈雷先生坦言。

  采访中,区文联主席林海蓓对网友的提议谈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是办培训班,一个小群体授课,那请老师来讲述并示范做木刻版画,教上一两节课,普及下版画知识效果应该不错。但真正想学木刻版画艺术,长期开展,坚持的人恐怕不多,如果真的热爱木刻版画,那得师从版画家,一对一辅导,长期钻研,互相探讨交流,才可能收获艺术成就感。比起办培训班,我觉得收集黄岩本土版画家的作品,办个展览让市民感受了解木刻版画可行性更大。”

  作为一种艺术,版画不会消失,技术也会不断发展,但木刻版画确实给人断层的感觉,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处境。作为一门艺术,木刻版画需要创新和发展,但现在进入这个领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它的传承经受着时代的考验。

  “不久后的将来,如果木刻版画只能从博物馆里去找,那该多悲哀。”顾老感叹着。面对黄岩木刻版画的未来,像顾奕兴一样的老一辈版画家们不无忧虑,他们希望黄岩能多涌现出一些年轻的版画家,把木刻版画艺术传承、发扬下去,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重视,为版画创作者提供一个好的创作氛围和环境,共同培育版画艺术,期盼迎来木刻版画又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来源: 今日黄岩  作者: 陈 月 张灵双  编辑: 罗亚妮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相关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