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温岭八旬老教师5年写成《老子札记》
“人活到80岁,就像一根蜡烛快燃到尽头,我想趁现在还有心力,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温岭太平街道的罗侃老先生专注研究老子《道德经》,对其进行校勘、注释、翻译,并对每章要义作了简要的讲解,书稿被命名为《老子札记》。
省吃俭用存钱换古书
罗侃是一名退休教师,曾在多个学校任教。年轻时的罗侃,十分喜爱文学,可是没钱买书。
上世纪60年代时,他认识了一位有钱人家,他家有很多线装古书,大多都是摆设。罗侃就跟他商量,用钱“换”这些书,没想到对方欣然同意。
从此之后,罗侃省吃俭用,每个月带着省下来的5元钱,步行10多里路去“换”书。“我每次拎一个空篮子去,回来时就是满满一篮子的书。”
一回到家,他就开始看,那时候《诗经》、《古文观止》他都会背。即使书没看完,罗侃还是会照旧去“换”书,他想早点把书都变成自己的。
一年多时间下来,罗侃几乎将所有感兴趣的书都搬回来。以至于后来一次搬家时,这些古书装了满满7大箱,成了他最难搬动的行李。
手术后潜心研究《道德经》
2006年,罗侃被查出患了膀胱癌。这个消息,让本身乐观硬朗的罗侃一时间有点不知所措。
静下心以后,罗侃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往杭州治病。
“不知道为什么,住院那段时间,我心里就常常想起《道德经》。”罗侃说,那时候他就在心里作了一个决定,手术后要好好研究一下《道德经》。
1956年,罗侃还在温州师范专科学校读书时,就在老师要求下读过一遍《道德经》。“那时候列出的书目太多,看过一遍就放下了。”直到10多年前,他再次捧起这本书,生出了浓厚兴趣。
手术成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罗侃开始正式研究《道德经》。最开始的一两年时间,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反复研读通行本《道德经》、整理资料,期间他写了200多张读书卡片。
5年时间写成18万字书稿
罗侃的老朋友们都知道,《道德经》对罗侃的吸引力有多大。有好几次,罗侃与几个好友相约打麻将,大家打得正起劲时,罗侃忽然起身,就往家里跑。
后来大家才知道,当时罗侃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赶紧回家写在纸上。“人老了记忆力就不太灵光,想到什么就要赶紧记下来。”罗侃形容他的脑袋像一张老旧的光盘,想把资料刻进去就比较难。
《道德经》自传世以来,已有2500多年。罗侃认为,现世通行本《道德经》,曾屡屡被人增删改动,与其原著出入很大。
在参考古本的基础上,他花了5年多时间,对《道德经》进行校勘、注释、翻译,并对每章要义作了简要的讲解,写成18万多字的书稿,名为《老子札记》。
一些大学时代的同窗看完罗侃的书稿后,十分赞赏他的治学态度。温州大学退休教师徐顺平认为,罗侃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古文化的普及有一定价值。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分享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