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国
中秋将临,又到月饼泛滥时。超市里是堆成山的月饼礼盒,电视节目里是铺天盖地的月饼广告,甚至有专家支招如何保存泛滥的月饼。节日成为消费嘉年华,月饼似乎成为我们与中秋节的唯一联系。中秋节除了月饼,还剩下什么?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和平安,给人以恬美的心灵感受。中秋节几千年演绎出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美丽传说,还有拜祭月神、饮用桂花酒等民俗活动。正是在这些传统中,那些体现中华民族文雅、雍容的良善美德,一并传承与流转。遗憾的是,如今的中秋节,被抽离成一个单调的概念,被商业文化大肆炒作,而其中的文化意义却被忽略了。
不只是中秋节,许多传统节日也只剩下吃喝和狂欢。元宵节不过是一碗元宵,端午节已经等于“粽子节”。更多的传统节日都成了应付式的过场或者商家打造节日经济的跳板,“节将不节,花钱而已”。当然,无论是月饼还是汤圆,在人们眼中都未必算美味。但人们在遵守“吃”的仪式感外,淡忘了的是厚重习俗。如果传统节日只剩下吃,它们迟早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中秋节只剩下月饼,折射出我们对传统节日传承上的形式化迷失。作家汪曾祺曾经说过,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应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而今天,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尽管从法定上逐步恢复了应有的地位,而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尊重它,更缺乏一种能让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
传统节日能否延续,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这就要求传统节日的形式依撑,不能只沦为“吃”,而应该与人们的现代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让中秋节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节日,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认识传统节日文化,更要从程式化的过节方式中走出来,让传统节日真正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