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毅
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
“呼唤不止、忧虑不减”的原因,除了“节日公关”、不良送礼风等助推了节日的过度物质化外,节日精神的不彰,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对每个节日独特内涵的宣教和承载样式创新的严重缺失,也导致“众节日一个过法”,完全被喝酒应酬、购物休闲、出游聚会等内容所填充,节日也就趋同于假日。
“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各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人们在这些节日里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绝不只是吃喝和送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在呼吁刹住节日公款送礼风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因金钱至上等不良观念的影响,节日的内涵被偷换。
对节日内涵的呼唤,不只一天两天了。仅冯骥才就曾在2007年公开提醒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日渐淡漠将带来的危害。他说,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
笔者认为,长久以来,“呼唤不止、忧虑不减”的原因,除了“节日公关”、不良送礼风等助推了节日的过度物质化外,节日精神的不彰,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对每个节日独特内涵的宣教和承载样式创新的严重缺失,也导致“众节日一个过法”,完全被喝酒应酬、购物休闲、出游聚会等内容所填充,节日也就趋同于假日。
节日精神的彰显需要“因节施教”。在不知一个节日的来历、传统内涵的背景下,想把节日的文化意蕴“过”出来,堪称强人所难。因此,需要开辟渠道,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专家讨论等形式,让节日的纯正文化底色明晰,从而辨别和对抗各类恣意的节日“伪文化”。
传统节日,过去都有很多活动,如清明祭扫、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团年、元宵闹花灯等。多数活动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自然需要保留好这些仪式和风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适合他们活动的载体,于是他们中的多数被迫到西方情人节等洋节上寻求参与、认同感。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做好过节形态创新工作,在既贴近某一节日文化底色、承载传统文化与文明深刻涵义的同时,又让传统对接现实,将现代人的生活取向、传统文化开掘出的新内涵等融进节日形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