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泛鑫事件尚未平息,多家险企及银行卷入这场“庞氏骗局”,也让目光再次聚焦保险中介行业。
保险中介市场痼疾甚深,在整个行业转型、形象转变的进程中,保险中介的角色定位不似以往人微言轻。而近期保监会针对保险中介市场动作重重,也不难看出监管层意图通过“净化”保险中介市场进而推进整个保险行业转型发展的意图所在。
有业内人士分析:“保险中介的发展模式直接影响了保险业的转型发展,合理界定和处置保险代理及保险经纪,对保险销售发展模式意义深远。”从机构数量看,保险中介行业已经超乎想象的庞大,其中仅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就达2500多家。
行业扩容速度加速,而大势所趋的“产销分离”也给保险中介行业带来“分层商机”。推进营销队伍职业化、兼业代理专业化、专业中介规模化和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规范化,着眼于从体制机制上理顺保险代理与消费者、保险公司的关系,顺应经济社会趋势和行业发展规律,是监管层“净化”保险中介行业的目标所在。
销售误导痼疾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北京永达理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下称“永达理”),每周末都会进行面向投保人的“理财大讲堂”。结束之后,在每个经纪人的办公桌前,则会开始话术统一、同一款产品的销售过程。永达理保险经纪人统一推销的一款产品为分红型年金保险产品,该产品承诺养老年金自领取之日起每月保证给付直至88岁,而永达理经纪人所强调的最大卖点,在于最终收益是所缴总保费的数倍。
此外,永达理一位明星经纪人向本报记者推荐该款产品时,留给记者的产品宣传单页与记者从保险公司官网查询到的产品宣传单页完全不同,利益演示中的数字也不同。根据保监会的规定,利益演示是要经保监会报批统一的表格。而这份利益演示表则赫然与官网上的大相径庭。
在向本报记者销售的过程中,这位明星经纪人不断强调投保人最后所得比所缴保费将翻倍。而整个过程,无论本报记者提出什么样的保障需求,该经纪人都只推荐此款产品。
这并非个案,本报记者联系到该公司另一位经纪人,其也只推荐此款产品。据本报记者了解,投保人李先生也遇到相同的情况,问及为何只推荐此款产品,经纪人则答,这是在产品库里筛选过的最适合投保人的、性价比最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