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随即发现:“设想很容易,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在他们向监管层递交申请材料后,并没有得到回应。
“温州有8000亿到1万亿的流动资本,而民营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融资服务。温州人在全国各地都有商会,成立一家总部设在温州的民资性质的温商银行,可以逐步在全国各地有温商的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分行,通过这个金融平台,可以将温商的资金都盘活了。”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对此评价说。
今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又称“金融国十条”)。其中第九条意见指出,将“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这让吕卫国再次看到了希望,他向温州市金融办提交了一份《关于设立温州现代商业控股银行的跟踪报告》,并频繁出差北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支持。
花落谁家?
有消息称,由银监会牵头,协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制定的民营银行相关申报细则草案已经形成,已经进入讨论阶段。最终可能会在国务院批准的金改试验区内先试点,然后再推向全国。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民营银行的申报,首先应该得到当地银监部门审批通过,再层层递交到国家银监会。本地的金融办只是起到把关人的作用,最终牌照还是由银监会颁发。
温州市金融办对记者透露,温州市金融办正在积极争取民营银行的试点,也一直在和当地银监局沟通。
温州金融办综合处副处长刘逍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温州市金融办为这些申报的企业建立了一个资料库,首要工作就是筛选。我们不可能等到政策下来之后再准备,只要上级单位有了明确的指示,就会立刻开始实施。”
想办银行的温州商人远不止吕卫国们。早在2001年,温州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法派集团等9家企业组成的中瑞财团就曾向浙江省银监局上报申请成立民营建华银行;2006年和2010年,温州籍的华侨企业家们曾两次提出建立“华侨银行”,结果都石沉大海。
据周德文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目前“华峰银行”由包括华峰集团在内的本地企业共同发起,其本身已经涉足小贷公司,希望以小贷公司为基础筹建民营银行。
而由海外的温州华侨筹建的“华侨银行”,虽然此前数次申报无果,“但因为基础都还在,这次看到希望来了,也在积极筹备。”周德文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68岁的温州老人杨嘉兴,早在1986年,他与人集资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但这家股份合作制的“民间银行”却在1995年被“收编”为温州城市商业银行,结束了“民间”身份,杨嘉兴也全身而退。
去年秋天,在多次递交申办民营银行材料未获批准后,杨嘉兴因失望而撕毁了申办材料。但在“金融国十条”公布之后,杨嘉兴又看到了希望,开始重新组织材料,并随时准备组建团队。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首批民营银行或锁定在两家左右,一家可能在北京,另一家可能会在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温州地区。”
“目前温州申报的几家中,银监局只会选一家,至于什么标准我们也不清楚了。”吕卫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