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天台山的茶园沉浸在一片青翠的氤氲中。山风轻拂,茶树梢头的露珠簌簌落下,仿佛仙人遗落的珠玉。青石板路上,早有慕名而来的游人循着茶香漫步,衣袂间沾满草木清芬。此地自古被附会为丹丘所在——东晋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以“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之句,将神话中的仙人居所与天台山联系起来。如今的“天台茶旅路线”便依此典故铺展,沿着蜿蜒的茶旅步道深入,可见木牌标注着“葛仙茗圃”,箭头指向隐于天台山云雾中的古茶园。
据晋代《神异记》载,汉代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偶遇仙人丹丘子。传说丹丘子衣袂飘飘,手持竹杖,于云雾深处采茶烹煮。茶香袅袅直入云霄,虞洪闻香寻访,得赠“大茗”。丹丘子笑言:“此茶轻身换骨,羽化登仙,余者可赠我。”虞洪捧茶而归,茶香绕梁三日,只觉周身清朗,恍如身临仙境。陆羽在《茶经》中引述此传说,令丹丘子成为茶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不过据考,《神异记》为晋代道士王浮所撰,丹丘子的传说虽非信史,却为茶文化增添了仙幻色彩。
茶与仙缘,自古相生。唐代诗僧皎然曾以“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之句,借仙喻茶,抒超然之志。诗中羽人(注:道教中身生羽翼的仙人)翩跹、茶汤映仙山的意境,恰是文人将茶从饮馔升华为灵物的写照。
天台山茶史,亦与道教渊源颇深。葛玄,相传为三国时期隐修天台山的道教灵宝派祖师,据地方志载,曾开辟“葛仙茗圃”,植茶炼丹。其事迹虽多见于南宋《嘉定赤城志》及清代齐召南《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等后世文献,然学界对“葛仙翁植茶遗址”是否为东汉末至三国遗存仍存争议。有学者认为,葛玄植茶更可能是南朝至唐代的附会传说。然而不可否认,葛玄在地方传说中被尊为“江南茶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其形象承载着天台山茶源的集体记忆。
唐代以来,天台山成佛道共修之地。禅寺以“茶禅一味”(源于唐代高僧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修心,道观以茶为修真之媒。清泉泠泠若弦歌,云雾霭霭作帷帐。茶树生于石缝,采茶人指尖轻捻,采下的是仙俗交织的传说;茶汤入口回甘,品的是千年文脉的余韵。
如今,游客们循香而至,踏石阶,入茶园,看采茶女指间翻飞,听山泉叮咚应和。采茶体验区里,游人学着将新芽收入竹篓,指尖沾着晨露与茶香;制茶工坊中,炒茶师傅的手掌在铁锅里翻舞,青气蒸腾间,千年传说化作可触可感的温度。一盏茶汤清冽如露,半缕茶香绕齿生风,茶寮里飘出的雾气与山雾相接,分不清是人间烟火还是仙山灵韵。
此处是天台山,亦即是丹丘——茶香袅袅未散,羽人笑貌犹存。杯中沉浮的,何止是绿叶?分明是凡尘与仙境跨越千年的私语。当茶汤在舌尖化开,丹丘的云雾、羽人的衣袂、文人的诗行,都化作这一盏清露——原来仙境从不在远方,而在亲手采摘的茶芽里,在看茶农炒茶时跃动的火光中,在每一次举杯细品的当下。山脚下的茶室亮起暖灯,新制的茶点摆上木桌,游客们捧着茶盏讨论将要探访的“葛仙茗圃”遗址——这一味跨越千年的茶香,正以文旅融合的方式,让古老传说在脚步与杯盏间重新苏醒。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