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6-88106102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温岭“石中巧匠”50多年以刀钎为笔,让千年遗技凿出多彩石雕世界
2024年06月12日 来源: 浙江在线 共享联盟·温岭箬横镇 江文辉

  一刀三刻,尽显镜花水月;千钎万磨,数看古今风骚。温岭,作为“中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自宋代有了石雕工艺美术后,拔萃石匠历代繁多,素有“黄岩蜜橘天台钟,太平石工雁荡松”的美誉,传今已有1000多年了。

  就算在“今人不多手工雕”的现代,石刻的凿刻空灵飘逸、深邃苍远的叮咚声仍以独特的艺术表象令人神往,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石刻、花鸟浮雕更是无价可言、无贵可攀。今年68岁的省级非遗项目“温岭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陈允祥,就是从17岁开始被石雕艺术所吸引,一辈子“痴迷”这一多彩世界,50多年刀钎为笔、磨刻为友,在一凿一斧间书写别样人生。


文艺之家出了个小石匠

  谈及自己的石匠之路,陈允祥至今感慨万千,总是淡淡地描述是为了“养家糊口”。陈允祥,温岭市箬横镇东浦村人。父亲是个民间表演艺术家。“那时候没有像现在有电视、手机,老百姓平日里的精神文化生活都来自社戏、评书等。”陈允祥说,在他印象里,父亲当时的县木偶剧团团员身份可谓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白领”职业,不仅收入可观,还有空闲去陶冶书法、美术等艺术品类。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允祥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不可多得的艺术之气。特别是美术方面,他更是小有名气,有时候还会被邀请与漆匠到宗教场所画壁画,以贴补家用。

  然而,随着特殊时期的到来,陈允祥的父亲只能待业在家。此时已经17岁的陈允祥,加之又是家中长子,他不得不开始为这个家去谋生。

  此时,陈允祥的姑父陈三梅已经从事石板采匠有好多年了。“那时候的采石,一般都是一直包干到户的,把石板采下来后运送到老百姓家里,或踏地坪,或做石墙,或筑窗基,偶尔也会在石板上刻一下简易的石狮子、草叶子等雕饰品以哄抬板价,是为花板。”陈允祥介绍,由于他有美术功底在,可以让采匠石工带来不菲的收益,就被拉了进去。

  都说师傅带出门,修行靠个人。初涉石雕行业的陈允祥一路走得很辛苦。“我那时候日以继夜地赶工,今天跟这个石匠班走南,明天就跟那个石匠班闯北。遇到好的老师头,能教几笔凿刻功夫,遇到不好的,连偷学都成问题,被发现了还会挨顿打。”陈允祥笑了笑地回忆道。

  尽管如是,性格执拗的陈允祥偏不信这个邪。在勤练多“偷”艺下,不二年,他的石雕本领在美术功底的作用力下突飞猛进,连连追平一些带班石匠,行名也因此传播开来。


抓住机遇承继千年遗技

  温岭“石中巧匠”千年来从未有过间断,在明清时更是江浙一带首屈一指的。可到了陈允祥石雕艺术蒸蒸日上之际,却遇到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冲击。随着机械化石雕的入市,石匠手艺因价格昂贵而逐渐被抛弃,订单也日益减少。许多同行坚持不了,纷纷离去。

  就在这个人生事业“十字路口”时,陈允祥遇到了一个知音。他就是时任位于邻镇长屿硐天八仙岩的主持释了净。了净请陈允祥去寺里帮他雕刻五百罗汉石身。陈允祥说,这可是一单大生意,如果能办好,不仅能够解决家里的生计燃眉,还直接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命运。

  在一番思想挣扎后,陈允祥还是咬咬牙应承了下来。“由于罗汉千姿百态,且神容迥异,镌刻之难、刀斫之精非一般石雕艺术者可以驾驭,哪怕在千百年的文献记载中,也少见有成功者,所以雕五百罗汉可以说是在捡拾‘千年遗技’。”他坦言,而在另一方面,五百罗汉涉及到的石料等成本太大,且都是在风景区里不可再生的岩石,如果一旦错手,这些消耗品材料又不是他简单的用倾家荡产就可以去赔偿、弥补的。

  “但这是一次机遇,我不抓住,就再也没机会了。”陈允祥说干就干,为了研究罗汉形态,他潜心翻阅各种佛教典籍,从中找寻每个罗汉形象的关键点,特别是罗汉的神情方面,一定要雕刻到连专家都认可为止。

  为此,陈允祥天天在家里打样,从十来公分的小罗汉,一尊一尊的反复雕反复刻,稍有一笔错谬,那就整尊销毁。就这样,陈允祥前后花了近四年工夫,终于完成了其中大部,约莫400多尊。

  尔后,有了经验的陈允祥一路风驰电掣,所有等比例放大的大罗汉逐渐出现了八仙岩寺的岩硐里,至今成了慕名而至的国内外游客、信徒们所能欣赏到了艺术瑰宝。

石雕艺术更需后继有人

  就这样,陈允祥的多彩石雕世界来了。随着罗汉石雕的这次历练,他被邀请进入长屿硐天观夕硐从事山体石刻浮雕,如《送子观音》《鳌鱼观音》《千手观音》等,各个四五米高,且法相庄严,慈容宛若,尤是妙肖。

  “对我来说,长屿的经历,是最大的机遇。尔后,我简直成了‘香饽饽’。来人有需的,即来打听,可谓门槛踏烂了,屋主尚不知。”陈允祥说,随着眼界的逐步开阔,他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石雕理论知识瓶颈,仍多存在于早期石雕狮子的范畴。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坚持参加国内各种石雕学术交流活动,向行业“尖兵”取经,逐渐总结出了“福建石刻精雕,温岭石雕内争”的经验。

  约莫上世纪末,陈允祥的拼搏终于换来了授业恩师陈三梅的认可。而他也至此在化解石雕内争的路上不断前行,开始寻求“创新”之旅。他认为,内争,内争,再争既把技术争低了,又把订单争少了,终把祖宗遗技争没了,所以在他这一代是时候应该要重归石雕初心,切实守住这份千年遗技。


  进入新千年后,陈允祥开始跟着美术老师学线条勾勒,跟着书法老师学笔工定性,跟着文学老师学静心静力,并把这份精气神带进了长屿硐天文圣硐。

  如今,走在文圣硐里,7.2米高的孔子像,12弟子像,孔子孝母、周游列国等生平浮雕近百件作品一一可见,让这一以石文化全景式反映孔子风范的“世界儒家第一硐”更富精彩。

  而对于陈允祥而言,一生的作品遍及祖国南北,但他却自叹快入“古稀之年”,尚无接棒的石雕艺术徒弟。“这份非遗、这个遗技一定要传下去的,我现在还健朗,仍旧在岩硐里刀钎为笔,刻磨为业。只要谁有兴趣的,真心想学的,真想让自己成为多彩石雕世界的一员的,都可以过来,我都会毫无保留的去教。”陈允祥表示说。


标签: 罗汉;石雕艺术;温岭;石刻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张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