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岩区沙埠镇逐渐形成了一支“恋乡”“爱乡”“兴乡”的乡贤力量,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近日,在位于沙埠镇沙埠叶村的“众小满小橘灯共富工坊”里,看到工坊一楼陈列着罐装的姜片、姜米等特色农产品,趁着大好天气,工人们将清洗好的姜片晒在屋顶,阵阵姜香扑鼻而来。
去年,乡贤徐宗满在沙埠镇的生姜共富工坊开张了。“按照今年收成,工坊产值有望达到二、三百万元。”看着一张张竹席上晾晒着的姜片,徐宗满喜笑颜开。
沙埠各村有近百户村民种植生姜,因为生姜种植好打理、有产量、耐储存,生姜市场价更是达到了每公斤10元,这让村里的种植户都尝到了甜头。但不少村民由于缺少销路,一些种植户只能在路边摆摊。
为解决沙埠生姜的产量低、生产规模小、种植面积散、零售困难等难题,沙埠镇深挖乡贤优势,把找市场当成了工作的重头戏。该镇党建联建立足沙埠农副产业发展优势,与徐宗满实行合作型多赢共同体的共富模式,成立“众小满小橘灯共富工坊”。
据了解,沙埠种植的生姜和别处的大姜比起来姜块比较瘦小,颜色也深一些,但是它的味道却比一般的大姜辣,也更香。色深味辣,有很好的祛湿和暖胃效果。了解到沙埠生姜的“高价值”,徐宗满爽快地敲定了生姜收购合同。在此之前,他从事果树苗木种植,有一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因此,徐宗满希望能发挥自身优势把沙埠的生姜产业做得更大。
建立“众小满小橘灯共富工坊”后,徐宗满计划以“合作社(企业)+个人”的模式做大做强产业。按照合同协议,村民种植的生姜按照统一规格、统一收购的兜底价出售给徐宗满。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保底价,如今村民每亩生姜的种植收入能达到数千元。
“以前卖不完烂在地里可心疼了,现在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我只管把地里的姜种好,不愁没钱赚了。”沙埠叶村村民王正天在自家的土地里种植了几百公斤生姜,有了“众小满小橘灯共富工坊”后,他再也不用担心自家生姜卖不出去了。
如今,“众小满小橘灯共富工坊”生产的姜米、姜片、姜膏等各类生姜制品销往四川、上海等地,年产值超过3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此外,徐宗满还在老街设立特色农产品展示馆,通过“合作社+个人”“互联网+”等模式,打响沙埠特色品牌,拓展农特产销售渠道。“我会让人在店里熬姜汁、炒姜米,不仅可以让路人观看制作过程,也可以通过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生姜工艺。”徐宗满说。
为了让优质的农产品更畅销,沙埠镇乡贤庞鸿宾与徐宗满一拍即合,两人共同将姜汁、姜片、姜膏等特色农产品打包设计成礼盒装,还将自己的代销点作为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双管齐下”,有效化解了当地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
在青年西路的品牌农产品馆,可以看到店内摆放了许多印有“沙埠”字眼的礼盒。“自从我们开发了这个礼盒装,销量比以往增长了几十倍。”庞鸿宾表示,沙埠姜片现在声名在外,已积累了一大票“粉丝”,单靠售卖礼盒年收益就达到几十万元。
近年来,沙埠镇积极推进“共富工坊”建设,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土地,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推动农民增收。
沙埠镇乡贤、横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从宰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村里的老弱妇女脱贫致富。沙埠作为黄岩区工艺品产业的核心产区,每年的工艺品产值超过2亿元,但由于横溪村远离集镇,村里留守老人和妇女居多,外出务工难度较大。
在“小橘灯共富工坊”的建设指导下,徐从宰转换思路,变“走出去”为“引进来”,积极对接沙埠商会临时党支部和旭鼎工艺品党支部,引入工艺品来料加工,建立横溪村“裕民坊”,帮助村民实现再就业。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徐从宰提出了“加工入户”的方式,以户为单位建立“家庭微工坊”,按照党员联系户实行点对点服务,由结对党员负责原材料领取和成品回收,帮助群众实现居家就业。目前,横溪村“裕民坊”项目吸纳村民20余名,年龄从60岁至70岁不等,人均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接下来我将通过党员联系户的方式,增加产值量的同时,把横溪村‘共富工坊’打造好,让我们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让他们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徐从宰说。
沙埠镇的乡贤队伍正日益壮大,乡贤们将充分发挥智力、资源、资金等优势,进一步推动家乡经济发展。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