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经济,毫无疑问是今年的热词。
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阳光、雨露和养分,支撑根基部的块茎长得更加粗壮硕大……这种跳出一地一时、开放式发展形态,被称作“地瓜经济”。
在开年的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上,浙江部署实施创新、改革、开放三大领域三个“一号工程”。其中,在开放领域,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打造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
地瓜经济,许多仙居人在未曾知晓这一名词的时候,早已走在践行的路上——
仙乡小吃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且在长三角地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据初步估计,仅长三角地区仙居小吃店就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
起步于阡陌乡村的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仙居,走南闯北,从田野走向世界,市场在哪里,藤蔓就延伸到哪里,就在哪里开枝散叶,但是不管怎么发展,他们的根始终在仙居。
一张烧饼,做出上亿市值
朱寿根,朱阿根烧饼创始人,他从一张烧饼起家,做到如今500余家分店,公司市场价值过亿。谈起过往经历,他说,烧饼这根地瓜藤,抽得也不简单。
朱寿根的老家在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高中毕业后,朱寿根凭着从父辈那儿学到的手艺,像许多仙居人一样,开起了早餐店。
“那时候都是做两年早餐,赚了点钱,就转去做别的,亏本了,又回来做早餐。”既然早餐能赚钱,为什么不一直做早餐呢?朱寿根说,做早餐实在是太辛苦了,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2013年,经历了服装与汉堡店的创业失败,朱寿根认识到,自己还是得回归到做小吃,才能赚钱。但是不想做早餐,能做什么呢?他想到了烧饼。
一间小店,一个炉子,两个操作台,一个冰柜。在杭州下沙大学城,他开起了第一家烧饼店——“阿根烧饼”。
包上满满的馅料,压扁、撒上芝麻,放进炉中烤制,静候一会,一个香喷喷的小烧饼就出炉了。
口感好,用料扎实,木质的精装修刷新了人们对传统烧饼摊的印象。主打的小烧饼,精准贴合了城市年轻人的需求。
刚开张,朱寿根就迎来了火爆的生意,日均五千多的销售额,也引来了想要加盟的人。
“2014年,我和合伙人柯老伟决定对外开放合作,第一批加盟的大多是亲戚朋友,一下子开了20多家店,生意都很好,有些日均销售额能做到七八千。”一下子,“跟着朱寿根做烧饼能赚钱”的消息不胫而走。
2016年的时候,朱寿根的品牌店已经有100多家。伴随着俞伟军的加入,朱寿根及其合伙人开起了公司,对“朱阿根烧饼”进行体系化、规范化的品牌管理与运营。
2017年,朱寿根对品牌进行再定位,将目光投向夫妻店。“因为做烧饼过程简单,但是又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夫妻店是最合适的。”朱寿根决定要扶持一万对目标夫妻创富,让更多的人通过朱阿根烧饼走上创富的道路。
这个想法一直延续至今,朱寿根已经成功帮助150多对仙居夫妻创业,让他们的年收入达到30—100万不等。
2021年,“朱阿根”携手有创,成立“杭州朱阿根品牌运营有限公司”,共同推进朱阿根“万店计划”。
如今,朱阿根烧饼的品牌店已经达到了500多家,其旗下的公司也达到了四家。他经营的品类,也从“饼”出发,拓展出了饼小六、新疆烤包子、烧饼夹肉串等商品。
“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靠饼。”朱寿根说,三个品牌肉馅跟朱阿根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饼皮跟馅料微创新,吃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今这三个品牌都发展得不错,其中,饼小六已经开出了两三百家门店。
生意蒸蒸日上,公司市值过亿。藤蔓愈发强壮的朱阿根烧饼,有了个新的计划——回到仙居。
“我们正计划在仙居开馅料加工厂,第一期预计投资一千万,把公司的供应链板块回归仙居,落户家乡。”朱寿根说。
一屉小笼包,征服温州味蕾
2020年,当从杭州发家的朱阿根烧饼已经火遍全国的时候,在300公里外的温州,在创业路上经历无数挫折的仙居人蒋培鑫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在无数品牌夹击下开仙居人的品牌早餐店。
蒋培鑫一直是个有胆量、敢打拼的人。
在去部队当兵前,他便有两年帮人打工做早餐的经历,部队生涯教会了他吃苦耐劳,退伍后,面临要结婚,家里条件差,没钱的现实问题,他走上了创业道路。
东拼西凑借了点钱,蒋培鑫开起了早餐店,那时候他还在舟山。因为环境干净卫生,做的早餐味道很不错,颇受当地人的青睐,很快他就开了两家分店。
蒋培鑫不是个安分的人。“赚到钱了,我就想做点新的东西。”于是他盯上了机器人餐厅,一百多万投下去,亏得血本无归。
转而去杭州做生意,早餐店抗风险能力很低,一次市场波动,让蒋培鑫又亏了本。
幸亏手艺还在。他带着一百多万的债务辗转金华与江西,“人在低谷的时候不要谈梦想,一年能挣十五万就好了。”他总是这么说。
不安分的心在义乌生意红火时又跳动了起来。蒋培鑫放弃了义乌市场,转而奔向江西市场,做起了市场配送。
时运不济。2019年肉价上涨,没过多久又遇上了疫情。高昂的成本,难以维系的运营,蒋培鑫即便是自己剁肉、配送,也终是坚持不下去,这次创业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做什么都亏,不如安心做早餐。蒋培鑫的心定了下来。
可是,这家早餐店开在哪?
村里的老乡在椒江开了三十多家店,开在椒江等于抢地盘,这事做不得,调查了一番后,蒋培鑫发现,除了温州,到处都有仙居人的早餐店。
为什么仙居人无法打入温州市场?
他去温州街头转了又转,发现了问题所在——品牌。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早,大街小巷遍地是餐饮品牌,认准牌子吃东西也成了温州人的习惯。
一个没有名堂的仙居早餐店,怎么可能在“一鸣”“三姐妹”等夹击下生存下来?质疑声不绝于耳,蒋培鑫毅然决然,“温州能孵化出这么多品牌,得益于当地强大的资源为品牌赋能,能在温州活下来,就能在温州做大做强!”
“温州遍地都是品牌,我要做成下一个品牌。”
主打的产品,肯定得有新意,不然会淹没在市场中,做什么?牛骨汤小笼包的想法在他的脑海涌现了出来。
9月20日,温州的早餐江湖中,来了一个“新人”,那就是蒋培鑫开的舌尖安。
在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的一个小区前,客人们涌入门店,品尝着各式美味的早餐,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牛骨汤小笼包。在同样的配料下,它对比传统小笼包味道更加鲜美。
“那家新开的早餐店,小笼包味道很不错。”口口相传下,舌尖安的每日销售额从开始的四五千做到了八九千。看到第一家店的火红生意,蒋培鑫当即借了二十五万,开了第二家店。
好在这个选择做对了,第一家店一年做了240多万的营业额,第二家店做了180多万的营业额,就这样,蒋培鑫一步步开分店,做品牌。
一百八十万的债务慢慢还清了。舌尖安也开到80多家,帮助300多名低收入乡亲和战友创业,带动他们共同创富。
如今,蒋培鑫还在温州开了三千平方的工厂,在武汉设有分公司,在他的规划里,还要在仙居落地一个纯手工包包子的工厂,带动当地就业。
“我们要做高大上的早餐,让年轻人觉得这是一个体面的生意,这样他们才愿意进来,未来五年到十年,是品牌的天下。”蒋培鑫说。
如同地瓜藤蔓,蒋培鑫一路创业一路坎坷,即便生长艰难,凭借一身韧劲,他在温州实现了发芽,将藤蔓向全国延展,同时将各类资源不断输往根部,反哺家乡。
“包笼记”如何走出仙居?
“我也想走出仙居,把包笼记做成全国知名的品牌。可是现在脚步有点迈不出去。”创始人吴金海面临着如何走出去的问题,陷入沉思。
在仙居,说起早餐,包笼记不可不提。二十多年前,吴金海租下了穿城北路的一家小店面,几个蒸笼,几个大锅,几个煤饼炉,仙居的知名早餐品牌就这样萌芽了。
还在仙居中学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路过包笼记,都要给其他同学捎带几屉小笼包,去晚了,人多了,要排队的话,更是焦急,又怕迟到,又怕买不到小笼包。
一口咬下去,小笼包的汁水在口中爆开,吸完汤汁,再蘸点醋,嚼上几口,细细品味。包笼记的名声在仙居越来越响。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那年吴金海发展出了加盟连锁店。第二家店就开在仙居县第七小学旁边,大家看他开了分店,纷纷前来咨询,也想开上一家包笼记。
于是,数年间,三十多家包笼记分店如雨后春笋般在仙居各大乡镇(街道)冒了出来。
2019年,有位天台商人来仙居寻找商机,他看到包笼记的红火生意,决意加盟。同年,天台的第一家包笼记开张了。
令吴金海没有想到的是,包笼记凭着出众的味道,扎实的用料,迅速征服了天台人的味蕾。如今,包笼记在天台已经开出17家分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牌”。
“温州、椒江、路桥也有分店,但是比较散。”吴金海说,要走出台州,走向全国,就必须解决配送的问题,还要建成中央厨房。“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但是前期未知,对我们来说都是风险,步子难迈。”
产业链开辟小吃升级之路
吴金海考虑的风险项,正是仙乡小吃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子永抓住的小吃升级之路——做预制菜,成为门店的供货端,做地方特色小吃的工业化。
“我是地地道道的仙居人,在工作中发现很多仙居小吃这样能够富民的产业,可持续性还存在问题,所以我就想回到家乡,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
2023年,徐子永投资两百余万,开起了仙居首家小吃工厂。
和面、包馅、成型、速冻等工艺全在一条流水线上完成。一个个大小相等,模样端正的速冻生胚小笼包,在传送带上整齐排列,而后装盘。
这样一条流水线,一天能生产两万五千多只小笼包。机器一分钟最低能生产60只小笼包,手工一分钟只能包2到4只小笼包,效率差显而易见。
“更加卫生安全,面皮厚薄均匀,16克馅9克皮的黄金比例是手工做不到的。”在徐子永看来,比起无数的优点,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工厂建起来,城市冷链物流搭建起来,仙居小吃才能走得更远。
小笼包是徐子永的第一个品种,在他的规划里,未来还要做食饼筒、麦饼等品类。
除了建设工厂,徐子永还打造了推进仙居小吃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服务平台——仙乡小吃云台。
9000多人的用户群,6000多的日均活跃人数,这个平台究竟是做什么的?
从培训到加盟、选址、供应链配套、招工、资金周转、门店转让等,在仙乡小吃云台,仙居的小吃手艺人们可以实现行业内信息的共享,享受到全周期的服务。
“全周期体现在哪里?打个比方,如果一家小吃店最后无法继续经营,我们还可以帮助他把店铺转让出去,还有二手设备的处置,实现师傅的二次就业。”徐子永介绍。
仙乡小吃云台打造了“小吃大脑”,破题低小散餐饮业提档升级,助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实现就业转移,加速乡村振兴和扩中提低步伐。
目前,仙乡小吃云台直接供应链赋能仙居小吃门店160余家,近200家门店应用仙乡小吃云台自助点单小程序,2022年营业收入超1亿元,店均增加营收约10万元/年、增加利润约5.5万元、增幅达37%,间接帮助2500余家仙居小吃店稳岗就业,受益1万余人,全链路收入预计达16.5亿元。
此外,在白塔镇政府以及徐子永等人的推动下,近7000㎡的白塔镇仙乡小吃共富工坊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许可审批、清表等工作,今年四季度有望投产。项目以仙乡麦饼、食饼筒、小笼包为主要产品,采用自动化及半手工形式结合生产,冷链包装运输,将为在外地做小吃致富的经营户量身定做小吃半成品,丰富品类,降低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
“仙居小吃的产业化刚刚开始,我们是追赶者的角色,我们要做品牌端的百花齐放。”朱寿根、徐子永、蒋培鑫、吴金海等人在这点上有着同样的期盼与愿景,也正为此努力着。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