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无骨花灯,因灯身无骨、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得名,起源于唐朝,俗称“唐灯”。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每年进贡仙居“皤滩花灯”十对,曰“十全十美”。这个花灯曾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世界各地展出,名声享誉国内外,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
在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四名来自仙居的大二学生用亚运元素装点了一盏仙居无骨花灯,让我们来一睹风采!
数万个针孔,满满亚运元素
这是仙居少年送给亚运的礼物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经济与信息学院的大二学生泮韬楠是土生土长的仙居人,读高中时在社团开始接触制作花灯,今年是他学习花灯的第四年。
在社团中,泮韬楠认识了郑宏磊、王嘉仪、金江涛三位伙伴,升入大学后,借着亚运会这样一个契机,他们耗时6天共同完成了一盏仙居无骨花灯,也想将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和亚运会做一个结合,更好地推广非遗文化。
整盏灯总体是八面体结构,四周每一面都对应着一个亚运元素,包括了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宸宸、莲莲以及亚运会会徽。泮韬楠介绍:“这盏花灯是龙凤八卦灯,是仙居无骨花灯的一种类别。仙居无骨花灯还有荔枝灯、花兰灯等,大多都是按照灯的形状命名。”
王嘉仪说:“图案都是先在电脑上设计,然后一针一针手工钻孔,这样才能让花灯里的光线透过钻孔展现出若隐若现的光彩。像这面刻着的‘杭州欢迎您’,我们是先把八边形的八条边钻一圈孔,然后以三角形为一组进行针刺。”
据了解,一盏完整的仙居无骨花灯至少需要穿几万个小孔,多的甚至几十万个,都需要人工完成,而这是制作无骨花灯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耗时最长。
花灯制作流程繁杂
几名少年志在传承非遗
每年正月十五,仙居皤滩乡都会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前去赏灯,但这样精美的花灯有人欣赏却鲜有人制作。
“仙居花灯制作技艺很讲究也比较繁琐,对制作者的绘画、空间感都有要求。要想做出一盏比较精致的灯,前期需要花很长时间,”王嘉仪说,“以前的老手艺人,都是自己手绘图案,这样更花工夫。我们现在是以电脑设计的方式,将这门手艺跟上时代的节奏,也更精确一些。”
仙居县当地掌握制作花灯的手艺人,多半是些上了岁数的本地人,传承这门手艺的中青年不多。这四位少年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非遗的尊重,立志传承非遗文化。
泮韬楠说:“这个亚运元素的花灯是在今年寒假做的,向当地很有名气的花灯手艺传承人王汝兰奶奶请教过。奶奶鼓励我们,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目前,他们的花灯作品已入围2022浙江非遗年俗短视频大赛,下一步,他们打算用亚运元素设计其他样式的花灯。
据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经济与信息学院党总支负责人王志远介绍,这盏花灯作品完全是由学生自发设计的,学校非常支持学生,给他们安排了一个专门的教室用于制作花灯。
王志远说:“我们学校前段时间刚刚结束了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的面试,接下去将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今年是亚运年,学校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分享很多亚运知识,看到学生能够自发完成这样的亚运作品,感到非常欣慰。”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